公立醫院84%的醫生和民營醫院77%的醫生認為,他們的薪酬沒有充分、合理地體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如果薪酬能夠上漲50%~100%,公立醫院有四分之一的醫生會考慮跳槽民營醫院。這是日前國內某醫學媒體對全國3萬名醫生的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之一。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醫脈通
薪酬是決定醫生流動最核心的因素,76%的醫生將薪酬作為是否加入民營醫院的首要考量。
在調查中發現,有10%的公立醫院的醫生完全不考慮去民營醫院,四分之一的醫生會考慮離開,絕大部分的醫生則更願意考慮到大型醫療集團和中高端民營醫院去多點執業。
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偉杭認為,現在醫院發展制約最大的瓶頸是缺少人才,大醫院缺領軍人才,基層缺實用人才,民營缺骨幹人才,健康產業的部門缺經營管理運營人才。他認為,當前需要「解放醫者」,進一步為醫務人員創造更多的條件,激發更多醫務人員參加改革的活力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確定了一系列為社會辦醫「鬆綁」的政策利好:對社會辦醫實行一站受理、並聯審批、網上審批等措施,並實行醫師區域註冊,促進有序流動和多點執業。
醫生資源的短缺問題是社會資本投資醫療行業所面臨的首要痛點。調查發現,在民營醫院醫生來源中,初級和中級職稱的醫生是民營醫院自己培養的,副高和副高級職稱的醫生三分之二都是從公立醫院轉過來的。
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制和醫患環境為醫生的流動創造了空間,但醫生對於民營醫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佔一半的醫生希望薪酬上升空間是50%-100%,或者超過100%。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民營醫院的薪酬並沒有顯著的優勢。
調查發現,大部分民營醫院的醫生並沒有覺得在薪酬方面滿足了預期,還有一半的民營醫院醫生覺得醫院的人事管理、醫院的醫護團隊的建設也達不到預期。
醫生對於民營醫院的顧慮排在前兩位的是發展前景不確定和沒編制穩定性差。大型民營醫院對醫院的品牌體系建設,長期的培訓還有運營管理水平方面比小規模醫院更有優勢,因此成為醫生跳槽的首選。
調查還顯示,無論是公立醫院的醫生還是私立醫院的醫生,都認為難以實現自我價值。公立醫院84%的醫生表示沒有實現自我價值,民營醫院77%的醫生也表示沒有實現自我價值。
醫生們主要是根據總收入來判斷是否實現自我價值,總收入可以反映勞動價值。年資越高的醫生,越看中是否有股份、分紅、是否可以參與決策,希望成為這個行業的主人,而對於年輕的醫生來說最主要還是看是否有上升的空間。
提高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的文件下了一份又一份,然而經過層層的傳達,真正的落實的卻是少之又少,對於醫務人員來說,加薪就像是「空中樓閣」一樣虛幻,切身的實惠感受不到。近日,《香港六名高考狀元竟然全部學醫,內地學醫成「爆冷」》的帖子在朋友圈廣為傳播,內地與香港為何差別如此之大,薪酬待遇是原因之一。
據報導,在香港當一名住院醫生5-9萬港幣/月,副顧問醫生/高級醫生:9-10萬港幣/月,顧問醫生:11-18萬/月,面對這樣的待遇和獲得感,選擇從事醫學也就無可厚非了。而反觀內地,超低的待遇讓醫生感受不到自身價值的體現,進而影響未來後繼者學醫,造成惡性循環,待遇越來越低,學醫的人越來越少,從醫的人越來越苦,這是行業的悲哀,也是社會的不公平。因此,提升醫務人員待遇,不應靠著喊口號、說空話來忽悠,而應以從醫者的獲得感的標準來衡量,促進醫療行業的良性發展!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