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
你好。
「事前不糾結,事後不後悔」是極高標準,能做到的人實在寥寥無幾。而想要「步步踏準正確臺階」更是強人所難,這是把自己架到了不可能的任務欄上。
本身人生路上選A還是B,都沒有絕對的正確錯誤。這封長信看下來,也許你不是怕選錯,只是怕不如人,被同輩壓力在鞭打著。
那麼就來大膽講講關於如何選擇工作,當然我經驗也不是很豐富,但是可以說說身邊人的例子。之前跟幾個朋友聊天,他們都是10年11年左右畢業,專業是金融、經濟、國際貿易相關的,當年「最好的工作」毫無疑問是進投行、銀行、諮詢公司等等,工作出入的都是北上廣深或者香港CBD的摩天寫字樓,這確實也是大多數好學校畢業的人首選。
朋友當年校招的時候,如今數一數二的電商平臺老闆也去他們學校宣講過,他說當時學校都不會把大階梯教室分給這樣的公司,只給了一個普通教室,去聽的人也沒多少,他離那位老闆只有兩米。當時他們那屆甚至還有一個電商班,可最後沒有一個人在畢業時從事了電商相關的工作。
那天聊天他們說到,如果那一屆同學在畢業時校招進那個電商公司,估計如今收入都能翻番。而我另外一個朋友的先生,恰恰就是在正確時間點踏準了正確節奏的人:在電商還不那麼火熱時,海外碩士畢業後,以管培生身份加入了某公司,後來該公司敲鐘上市,三十歲不到就實現了各種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可能這個例子有點極端,我想說的是,去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100分的標準本身就一直在變,時代、行業、個人的運氣和努力都是影響因素。當然這些年在做金融的朋友們也都是同齡人裡的佼佼者了,但要跟「最優」去比,永遠都會有意難平。關鍵是那個選項也曾經放在他們面前,大家起點看起來沒有相差多少。
我同意你朋友說的應該擴大找工作的範圍,只不過不是為了「100分的工作」,而是可以給自己多個選項。比如可能和你專業相關的公司或者你感興趣的工作機會在另外一個城市,大可也投簡歷試一試。有選項的時候再來選擇,而不是在選項沒出現的時候就自己把全套劇情走完。
但是我不同意你朋友說的「感情以後會有更好的」這句話,潛臺詞就是必須要放棄掉感情,在沒有經過努力之前不好預判結局,尤其是感情還很好的時候。當然不是說就要跟現在的男友白頭偕老,但聽你的描述,你們感情很好,那麼成熟的做法不是陷在「我要為你付出犧牲」或「異地肯定分手」的消極情緒裡,而是找一個對雙方都好的解決方法。
工作不順心可以換,感情不順心一樣也可以換。同樣,現在工作很好未必就是終身職業,現在另一半很完美,也未必就白頭偕老。二十來歲的時候總想著一定要把握好現在選擇的機會,不然老了就完了,而實際上人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容易就誤入歧途和一錘定音,大把人三十多歲才徹底換行業從零開始,離婚再婚遇見真愛,也未必就跌到谷底了。
我之前說的那句話應該不是在講敢賭的女孩怎麼選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差,而是「願意冒險是因為輸得起。」因為沒有人能一直贏,但總有人不怕輸。
怕輸也很正常,但可能得想明白不需要通過證明自己符合主流的優秀來獲得安全感。也許你並不像你說的那麼了解自己,因為這封信看下來,你很知道主流社會要什麼樣的成功人士,但卻不太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雖然你說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你現在有好學校的畢業證書,有留學法國的經歷,有尊重你愛你的男友,有一個500強企業的工作offer在手,最關鍵的是,甚至還有一顆想要「做最好的選擇力爭上遊」的野心,這點就很難了,手裡的牌總歸是很好,想要行差踏錯反而不容易。
之前我說現在也不覺得女生必須要結婚生子。有人說:「自己結婚懷孕了,還宣傳說結婚生子不是必須,不是自相矛盾嗎。」但如果自己做了某個選擇,就鼓吹說這樣是「對」的,那只不過是想通過打壓那些不一樣的,來確認自己的正確性。
我不需要事事正確,做過的昏頭決定也有很多,但至少可以說,所有選擇都是為自己做的,沒有受到他人或「主流」的綁架,每個「正確」或「錯誤」的決定都讓我逐漸成為了一個讓自己更喜歡的人,這樣就夠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剖析和探索自己永遠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為自己做選擇。
K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