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努力,就會落後於別人;
太落後了,自己在他人面前會很難堪,
所以一定要鼓足幹勁去爭取機會,絲毫不能浪費時間。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去追求某種程度上的功成名就,並且不自覺地跟身邊的人作比較。最典型的,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
不僅是父母渴望孩子做到這樣,有很多成年人也會給自己施加這種壓力。
如此一來,自然就會越來越焦慮,更加不敢說什麼徹底休息和放鬆這些事情了。
因此,在環境驅使下,焦慮的我們總告誡自己,非得做些什麼乃至做成什麼,才不至於被淘汰。
關於「自我工具化」,我們可以先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每個人都有一匹馬,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驅趕著它,使它不斷向前走,至於要去哪裡,其實自己也不太清楚。
甚至在馬累到走不動,需要休息時,仍舊在後面一直抽打著它,哪怕僅是挪一小步也好。
非常怕它停下太久,會浪費太多時間,以至於追不上馬群,或者被其他人的馬超過。
於是,這匹休息不夠卻仍被逼著向前的馬,只能靠時不時拖延著不肯走,去抵抗抽打自己的人。
如此一來,便形成一種焦灼的狀態:人越想往前,馬越磨蹭著不認真走。
實際上,非得去做些什麼的我們,就像是這匹馬本身,把自己當做前進的工具,不斷忽視它的感受,不斷催促它。
但無論人還是馬,都是活生生的生物,一旦被「工具化」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
他從不敢停下來好好放鬆一下,哪怕只是看電影或刷短視頻娛樂一小會,都覺得自己在荒廢人生。
隨之而來的,便是他越來越明顯的拖延。
因為確實缺乏休息,身心實在撐不住了,所以潛意識就用拖延去抵抗不斷鞭撻自身的自己。 而這時候,又會因為拖延的自己在浪費時間,而感到深深的焦慮和罪惡。 可以說,總想著「非得做些什麼」的人,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沒血沒肉的工具,完全不把自己當作人。 他們完全沒辦法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求,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往哪裡走,只是悶著頭往前衝。— 3 —
那麼,可以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
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把自己當個「人」。
在這裡,我要講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這輩子效率最高的,是打理《得到》年度專欄那段時間。
每周六更,每期至少寫一萬六千字,最終寫了一百萬字; 同時,一周內還有三天在做諮詢;並且,我還停了一家公司,又開了一家新公司;此外,還裝修了一套大房子。
在這種情形下,我還是覺得自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經常刷網頁、胡思亂想、猶疑、拖延等。
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些事情上呢?
因為,我做不到時刻保持那樣高效的節奏。
假如每天都保持那樣的狀態,我可能會有一種「快要死了」的感覺。
因此,除了刷網頁這些方式,有時我還會取消一周的諮詢,讓自己輕鬆一點。
無論是做諮詢也好,還是寫作也好,我都要花很多時間去累積一些狀態。
所以實際上對我來說,浪費時間和寫作構成一個連續體,都是完整狀態的一部分。
講自己的一些經歷,其實我就是想說:
有時候低效地消耗時間,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休息方式。
而想要獲得這樣的休息狀態,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法。
1)切忌自我工具化。
要清楚,我們不是冷血的工具,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
只有把自己當人,我們的生命維度才能展開,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而不只是一直混在馬群裡,馬不停蹄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去哪裡。
況且,即便是馬,也需要停下休息、飲水,接下來才能跑得更快啊。
所以,假如一個人,總是一路跑著往前衝,往前撞。
從不敢停下來,花費一些時間去看看身邊的人,看看身邊的景色,看看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
這樣的生命旅程,就像一場漫長的苦役,如此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篤定地跟自己說:
生命是可以放鬆的,人是需要放鬆的。
我們不是AI,不是工具,需要適當休息,才能做得更好。2)拖延症,是個偽話題。
我太罪惡了,怎麼可以如此荒廢時光?
說實話,我也有過類似的焦慮,並且據我了解,和拖延症作戰的朋友,少有勝利的情況。
但經濟學家王福重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觀點:
拖延症是個偽話題,人生就是要好好去拖延,拖延又怎麼了。
這種說法真是讓我眼前一亮。
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真正重要的事寥寥無幾。
關鍵在於,我們要認識到:
人的一生,有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犯錯,可以浪費,能做好一些關鍵的選擇,做好一些重要的努力,就可以了。
我曾設想過:如果不拖延,不浪費時間,我肯定還能寫更多東西,做更多實在事。
但實際上,我卻深深地覺得,把一些時間,浪費在美好的無用之事上,太幸福了,也更加有了動力去做其他事情。
於我而言,最明顯的,就是攝影這件事了。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在鼓吹懶惰反對努力。
努力自然重要,只是想說:
我們可以好好學習放鬆,可以適當放鬆一些,特別是需要減少焦慮和自我攻擊帶來的內耗。
生命需要避免的,是低效的努力,加上嚴重的自我攻擊。
這些被焦慮充滿的努力,常常是在事情表面上拼命努力而已。
講到這,我突然想起在《你好,生活》裡,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講的那段話:
那麼,祝你我都能從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中,找到舒適和自在。
越了解自己,就越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