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空當兒,關注了唄。↑
閨蜜在近兩周內,天天加班到深夜,機械地打合同,尤其在她炒了套房小賺一筆後,對人生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我為什麼要工作?
她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最終把堅持工作歸結為職業責任感,手頭上的活,你不幹,別人就得幫你攤。
的確,在這個現實版《北京摺疊》的現如今,資本回報率已經遠高於勞動回報率。事物確實有其操作方法,若是乖乖做什麼公司職員,一百年也別想這麼順當。如果覺得工作單是為了掙錢,確實會很容易產生焦慮。但工作還有很多附帶意義,比如勤奮、效率、參與度以及如閨蜜所言的社會責任。
長期不工作的人,可能很難早起,很難與他人協作,很難有主動給自己充電的意識。就像在德國,窮人可以向政府免費申請45平米住房,社會福利完善到你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什麼都不缺。所以德國窮人可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沒錢,而是活得沒有希望。
「生活」這個詞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一個是包含一切人類生活和關係的活動,另一個是私人日常生活。我們總在應對廣闊世界疲憊不堪後,渴望逃離到自己的小生活中。善於交際並不代表喜歡交際,所以我們需要切換不同的模式。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裡,二十三年後島本再次見到初君。
島本說:「直言相告吧,我生來至今還一次也沒工作過。」
「一次也沒?」
「一次也沒,既沒打過工,又沒就過業,沒有體驗過冠以勞動二字的東西,所以現在你講的這些聽得我非常羨慕。那種思考事物的方式我一次也沒試過,我只知道一個人看書。我所思考的,總的來說只是花錢。」
「思考錢的花法說不定更為可取啊。一思考錢的賺法,許多東西就要慢慢磨損掉—一點一滴地、不知不覺之間。」
「可你不知道,不知道什麼也不創造是多麼空虛。」
島本這番話今天聽起來極為欠揍,但細想,也是一點兒錯都沒有。
我們都很努力的想要好好生活,要烘焙烹飪,養花種草,遛狗逗貓。要看書聽歌,跑步健身,練字品茶。但所有這些,只有在工作之餘,才會顯得特別美好。
工作當然不僅僅簡單的指上班,如果工作真的讓自己覺得特別累,或者找不到意義,可以跳槽,可以學習深造。但千萬不要對美好生活抱有幻想,在忙得焦頭爛額之時,突然一摔,吼一聲老子不幹了。
離開很簡單,但是然後呢。覺得終於可以靜心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了,但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嗎,早上起晚早飯就不吃了,不出門可能就不洗頭了。你以為不工作之後的那種美好,喝茶養花烘焙或者旅行,如果不能創造出什麼,其本質都是十分刻板無聊的。一旦喪失與大生活的交流,沉浸在自己小生活的假象中,人會變得無聊乏味。
很難想像一個對自身創造力懷有期待,對未來人生抱有欲望的人,真的可以全身而退的進入小生活。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研究發現,淨資產1500萬以上的人中,有60%的人,不管多老,都會一直工作;以及華爾街統計,年薪400萬以上的人,每天基本睡4小時。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我們無從考證,主要是我也確實不太相信他們真的只睡四小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會找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點,甚至會創造和引領別人的生活。
比起一味地抱怨工作阻擋自己享受生活,把工作以外的時間有效地用於自己,以尋找相應地人生樂趣,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假期因為早晚會結束所以才珍貴,而快樂恰恰源於對痛苦本身的克服。
(今晚練字 墨倒多了就要用完 總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倒回去 撒到新買的裙上)
芻 蕘 見 地
myhumbleopinion@163.com
喜歡嗎
點讚的小手指伸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