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
上海交大教授竇令成說過這樣一句話:
「現在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主要來源於有那麼一撥人,慣於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無底線無原則地勸別人包容、原諒,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偽善」。
《中國夢想秀》有期節目,一位姑娘陪著姐姐參加節目,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節目組安排了一出「綁架式」認親。
這個姑娘是從小被養父母撫養長大,在沒有任何告知的情況下,節目組將姑娘的親生父母請到現場,希望能在臺上看到相認。
姑娘聽到後很明確的拒絕了這個提議,認為「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養父養母就是她所認定的父母,況且這麼多年,親生父母也從沒尋找過自己。
主持人三番五次的勸說姑娘好好考慮,大度一點,百善孝為先,體諒親生父母的不易。
但姑娘還是很有原則的拒絕了。
很欽佩姑娘在那種場合下擁有拒絕的勇氣,沒有被所謂的「偽善」而綁架。
《長大》裡有句臺詞:「不是所有錯誤都能被原諒,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原諒你。」
不懂我的苦,就別勸我大度。就像郭德綱說過: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沒有乾脆的答應就是拒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懂這句話其中的深意。學會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遇事有原則,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學會拒絕
人要學會取悅自我,為自己而活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的不幸,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人生就像一列行駛的列車,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有人只是擦肩而過,有人會短暫停留,而唯一會陪我們到終點的只有自己。
活著,不是為了取悅他人,離開,也不是為了背離這個世界。
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擁有屬於生命的光,照亮自我,才能去溫暖這個世界。
生活的真相一再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退讓、懂得拒絕,學會取悅自我,才會收穫命運的饋贈。
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為別人而活,年輕時聽父母的話,結婚了又為了家庭奔波,不是每一個人都真正為自己活過。
《絕命毒師》中的主人公老白,一個窩囊毫無建樹的化學老師,「老好人」形象是他前半生揮之不去的被迫選擇。
當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所剩時間不多,他終於開始懂得拒絕,去做一些之前未曾嘗試的事情。
他變得果敢,不再唯唯諾諾,人生收穫了不一樣的體驗,同時成就了自我。
相反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一輩子以貶低自我的方式,低到塵埃裡的姿態去找尋生存的意義。
討好別人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事,從小到大,內心極度需要別人的肯定,卻從來沒有真正的肯定過自己,這也導致了她走向了悲慘的結局。
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只是看重了別人而忽略了自己。
學會拒絕,從取悅自我開始。
▽
《一代宗師》有句臺詞,想必許多人耳熟能詳:「人活在世上,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裡子。」
世間百態,經歷過生活的風雨,面子也好,裡子也罷,我們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敢於拒絕,是一種態度。
懂得拒絕,則是一種本事,勇於跳出「老好人」的社交圈,我們才能更好的成長。
願我們都能做柔軟而有鋒芒、善良而有原則的人。
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ID:zxrsnet)哲學人生網,數百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反思人生的問題,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靈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