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人已經開始習慣罷工了嗎?在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的支持下,基於我的感性認識,答案是肯定的。收購案例中的罷工數量的確在增加。聯想收購IBM低端伺服器業務,引發IBM在華工廠罷工就是最近的一次案例。
較早前,百事可樂在華裝瓶廠被康師傅控股收購,引發工人集體罷工。還有固鉑輪胎在華工廠的大規模罷工。這些罷工都是因工廠運營所有權的變化所導致的。
這三個罷工,一個是印度公司將從美國僱主中手中接管工廠所有權。另一個是臺資企業將從美國僱主手中接管工廠所有權。第三個案例則是中國大陸公司從美國公司手中接管工廠所有權。
是不是中國工人偏愛美國僱主?這不是沒有可能,一般來說,美資企業的待遇和條件都比較豐厚,但這一觀點是缺乏相關調研支持的。
收購引發罷工還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個是所有權的變化往往意味著工人的合同變更,工人會認為僱主將借著收購降低總體薪酬標準。第二個則是,通常所有權變更將意味著給員工發放一次性的解僱補償金,從而加快收購的進程(這在韓國是很常見的)。
我相信在中國罷工將會變得越來越常見。中國業務的收購方需要儘可能地為應對罷工做好準備。甚至在交易公開之前提前準備,與員工溝通合同的細節,並將一次性的解僱補償金納入轉型成本之中。不要假設不會發生集體罷工。正如百事案例所告訴我們的,在花100美金就可以購買一部智慧型手機的當今世界裡,在工廠內組織集體行為將不是什麼難事。
預計會有更多自發的工人集體行為,因為這已經成為工廠工人「應當享有」的新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