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一門玄學。
傳說中,胎毒中蘊含在母體內,如果不祛除乾淨就會「遺禍給娃」——
寶寶一出生會自帶紅斑、溼疹、乳痂、鵝口瘡、紅斑、黃疸......
雖然現代醫學對這門玄學束手無策。但淘寶、微商、親戚們都躍躍欲試,於是去胎毒就此變成了一門顯學。
這門顯學最得力的幹將有這麼幾位:鵝蛋、玉米須、紅棗、蓮蓬,還有綠豆鴿子湯、小公雞、豬肚、椰子、橙子、山竹和無花果......
01
鵝蛋,「去胎毒的戰鬥機」
徵戰「去胎毒」沙場最頻繁的,無疑是鵝蛋。
鵝蛋銷售這麼緊俏,和它宣稱的功效脫不開干係:
「在妊娠期(孕晚期是去胎毒的最好時期,在最後一個月天天吃)的女性,特別是臨產之前,吃鵝蛋可以起到去胎毒的作用。這樣的寶寶出生後皮膚好,還可以避免黃疸。」
感受一下這個外表看似光滑溫順的蛋型物體的無敵殺傷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個鵝蛋將近有成年人的半個手掌大,想像一個放大了 3~4 倍的雞蛋。
口感更是一言難盡,吃過的人在形容的時候,會出現這幾個高頻詞:腥、糙、油、奇怪、味同嚼蠟。
吃進去的一瞬間,整個人都不好了......
開始懷疑自然界過於鬼斧神工的造物能力,開始懷疑存在真的合理嗎......
很多孕媽在隔三差五服下這麼一個拳頭大的「腥蛋」的時候,就像是在「臥薪嘗膽」......
忍著孕吐,一腔孤勇地吞下這難以承受之苦,猶如一場公開處刑,但還要面帶乖巧的微笑:
圖片來源:giphy.com
畢竟這是老公/媽媽/婆婆/老舅/小姑/八姨......的心意呀。
鵝蛋究竟是什麼天降神蛋?
我找了一下各種蛋的營養對比表,發現鵝蛋和雞蛋、鴨蛋等各種蛋相比,並沒有什麼突出優勢:
圖片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第二版
甚至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胺基酸的種類居然少了兩種,其中還有一種是必須胺基酸,其他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則都不相上下。
在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這裡,鵝蛋也並不佔優勢。
那......我們為什麼不開開心心搞個煎蛋吃一吃。
思來想去,非要吃鵝蛋的真相只有一個:
個頭大,扛餓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02
令人眼花繚亂的「胎毒經濟」
媽媽們面臨著作為「母親」的天然壓力——為寶寶創造一個儘可能清潔的子宮環境。
但也不得不服中國人民對食材的靈活處理神技:
為了想方設法地解決這一枚碩大的鵝蛋(當然,也會有人碰巧喜歡這個味道),又衍生出鵝蛋的蒸、煮、煎、炒、醃、燉六大門派,同時還能配合其他食材食用。
玉米須也是當仁不讓的「去胎毒大將」,武力值排名第二,它的功效是——保孩子沒黃疸......
於是,目之所及的「水」轉眼間搖身一變,或多或少地躺著幾根玉米須,街上的大媽都能聞出你的天資非凡——畢竟走哪兒都能自帶玉米的清香。
在盡力配合的時候,沒想到又出現了一道金光閃閃的黑暗料理——
玉米須煮鵝蛋
想像一下帶著泥土植物清香的玉米須,和大鵝剛生下的鵝蛋混合雙打的大場面,以下是它們正在水中相互纏繞:
圖片來源:網絡
這才是傳說中的神仙水吧......
媽媽們實在是沒辦法形容這個味道,只能這樣說: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這還遠遠沒有結束......
類似的還有蓮蓬水煮鴨蛋……功效是能讓寶寶白成一道光......還有童子尿泡蛋、生喝鴿子血......
四川媽媽表示,一定要用一斤橄欖煲豬肚去胎毒。
福建媽媽表示,在孕期,至少吃了 100 只海馬,海馬並不知道自己還要為此獻身......
圖片來源:giphy.com
還有廣東相對柔情版的綠豆煲老鴿......
去胎毒料理,有演變成中華料理第九大菜系的潛力。
最讓我意想不到的選手,是這個:
一個手鐲!
圖片來源:朋友圈截圖
手鐲簡直是去胎毒料理屆的叛徒!還不能吃!
如果連手鐲都可以去胎毒了!
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去胎毒!
這樣的話,是不是項鍊、鍵盤、自行車......都可以去胎毒。
胎毒也是挺慘的,死對頭一抓一大把。
03
胎毒,到底是什麼鬼?
1750 年有一本兒科醫書《幼幼集成》,裡面是這樣形容胎毒的:「如蟲疥、流丹、溼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
其實,這些症狀用現代醫學的知識解釋非常簡單,無非是新生兒容易出現的乳痂、溼疹、鵝口瘡、紅斑、黃疸等等。
圖片來源:giphy.com
這些皮膚狀況受到遺傳、激素水平、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但就是不和「胎毒」掛鈎。
1. 乳痂
作為「脂溢性皮炎」的一種,即油脂分泌過多,其實有一半的寶寶會出現這種情況,寶寶出生後的 2~10 周易發病。
應對的方法也相對簡單——勤洗頭,但動作要輕柔哦。
2. 溼疹
這也是常見的新生兒皮膚不適,來源主要是遺傳和過敏,沒有證據顯示是由於媽媽懷孕期間食用了某種特殊食物導致嬰兒產生溼疹。由皮膚乾燥導致含水量下降,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也很容易導致溼疹。
保溼,是攻克溼疹的利器。
3. 痤瘡
大約有 20% 的新生兒會出現嬰兒痤瘡,目前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一般認為可能也是受到了媽媽激素影響導致的。
4. 鵝口瘡
鵝口瘡的感染源是明確的,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聲稱對此負責。
5. 紅斑
一般新生兒出生後 2~3 天會出現紅斑,即一些針尖大小,呈白色或黃色的丘疹,周圍有一片紅斑包圍著。它無需特殊治療,一周左右便可自行消退。
6. 黃疸
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實在太常見了,主要是和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
總之新生兒的這些常見的皮膚狀況,都和所謂「胎毒」沒有半毛錢關係。
更可氣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鵝蛋,玉米須,豬肚、小公雞這些「食療」手段之外,還有一些媽媽會被一些去胎毒的偏方給俘獲了,由此所帶來的風險則更不可控。
這些偏方裡常常會使用了一些藥材,如黃連、硃砂、牛黃、輕粉,一旦使用不注意,會造成明顯的毒性。
去胎毒是一場沒有敵人的戰爭,因為「胎毒」本身就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圖片來源:giphy.com
古人認為嬰兒的病很多都來源於胎毒,這是由母親的生活習慣所致,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毒:
母親飲食不節制,吃多了辛辣油膩;
母親思慮無窮,曾經大怒、大恐,或受過大的驚嚇;
母親在懷孕期間有過性生活......
總之就是......孩子生下來有任何問題,都是媽媽的錯。
孕媽們可不得戰戰兢兢。
不能生氣、遠離驚嚇,每日吃鵝蛋,順便雙手合十就地成佛。
圖片來源:giphy.com
「胎毒」其實不毒,有毒的是那些宣傳這些奇怪學說的人,他們不讓你吃,不讓你喝,還不讓你生氣。
就算你每天都乖乖吃鵝蛋,成為鵝蛋標兵,面不改色地喝掉一鍋鵝蛋煮玉米須,孩子萬一有溼疹,還可以怪你孕期不經意的一次發脾氣。
所以,勇敢地拿起鵝蛋,砸給老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