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歲末,不少人酒局聚會約不停。然而,醫院急診室也跟著「熱鬧」起來,「頭孢就酒,說走就走」,警示語再次高亮!
「醫生!醫生!快、快、快……」幾天前,伴隨著急促的腳步聲,寧波市中醫院搶救室門口攙扶進來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只見他面色蒼白,手捂著胸口,一直氣喘、乾嘔,身上散發著濃濃的酒味。
一檢查,這位老伯血壓60/40mmHg(正常值為90-140/60-90mmHg),心率130次/分(正常值為60-100次/分)。陪同家屬焦急地問醫生:「老頭子平時身體都很健康的,怎麼好好地吃著飯就這樣了?」
接診醫生詳細詢問了患者病史。原來,老伯前一天感冒發熱,在醫院靜脈輸液,打了頭孢類藥物。當天中午好友聚會高興,喝了點酒,就變成了這樣……
醫生判定:這是典型的 「雙硫侖樣反應」,於是立即為老人給予對症補液治療,很快患者症狀就得到減輕,回家觀察了。
寧波市中醫院急診科隆康健醫生說:「幸虧這位大伯送來得比較及時,所以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每年都有人因為吃藥後喝酒被送進急診,有些甚至還危及生命。近半個月來,這已經是我們遇到的第三位『雙硫侖樣反應』的患者了。」
什麼是「雙硫侖樣反應」?
使用藥物後飲用含有酒精的飲品,會導致人體內的乙醛蓄積而引起中毒反應。可表現為面目潮紅、眼結膜充血、搏動性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胸痛、心肌梗塞、低血壓休克、急性心衰、肝損傷,甚至死亡。
據相關文獻報導,頭孢類抗生素致雙硫侖樣反應與飲酒可達99%密切相關,原因與藥物的化學結構有關。
這幾年,與此有關的報導並不少,但還是常常有人中招。
那麼,到底吃了頭孢之後多久才能喝酒呢?醫學界對此是有明確答案的:
如果是先吃了頭孢,建議用藥6至7天之後才喝酒,保證體內藥物全部代謝完畢。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先喝過酒了,那麼3天後吃頭孢比較合適,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酒精在3天後幾乎都代謝完了。
除了頭孢,降糖藥、降壓藥、感冒藥、安眠藥、腸胃炎藥、抗過敏藥、抗心絞痛藥等都會和酒精發生一些化學反應。
醫生提醒大家:佳節來臨,在年夜飯或親朋好友的聚會上,喝酒雖然能營造氣氛,但一定要謹記: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以免樂極生悲。
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
延伸閱讀:
北京「兩打擊一整治」持續近百日現成效,酒駕司機正越來越少!
自去年10月中旬全市開展「兩打擊一整治」攻堅專項行動至今,交警進行的每千次篩查發現酒後駕車的數量,從3.61起直線下降至1.07起。對酒駕醉駕、涉牌違法等嚴重影響通行秩序行為的整頓已取得了明顯效果。
資料圖 甘南攝
去年10月開始,市交管局成立124支打擊小分隊,在151處位於繁華商業區、交通樞紐和學校醫院周邊的固定崗位上,對市民反映強烈的交通秩序亂點加大整治力度。
交管局表示,這次專項行動中使用了大量新技術,能夠對存在涉牌違法嫌疑的車輛精準分析、精確定位。交管部門還啟用了新式酒檢儀,能夠在1秒內識別酒精濃度並進行語音提示,對每名司機測試的時間已經由原來的平均10秒縮短到5秒。同時,新式酒檢儀集成了4G通訊模塊和GPS定位模塊,一旦發現了被測司機呼氣中有酒精,檢測時間、地點等數據會被立即記錄。交管局科信處民警告訴記者,這樣可以分析出哪些時段、哪些位置更容易出現酒駕。
在「兩打擊一整治」行動之初,去年11月2日,交管部門全天初篩共13003起,經呼氣式檢測查獲酒後駕車47起,平均每篩查千次發現酒駕3.61起;去年12月24日,初篩39280起,查獲酒後駕車42起,平均每篩查千次發現酒駕1.07起。可見本市酒駕問題正在明顯好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工人日報 北京晚報 寧波晚報 江蘇新聞 都市快報等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