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御天下的君王最愛美玉,他頭戴冕旒高坐朝堂,帽冠前方有白玉珠子長長垂下,幫助端正目光(圖片:〔明〕仇英畫作局部)
風會噓息,流泉會低語,大自然中還有一種聲音,從風中傳進人的心裡,那是玉的歌唱。
玉的歌聲舒揚,純淨,能清楚傳到遠方,一如智者的話語(1)。在那美好的年代裡,人們行住坐臥都伴以和諧的樂音。君子穿著寬寬的袍袖,腰間懸掛佩玉(2),行走時玉兒便幫忙抑住飛揚的裙角,使人從容飄逸。
君子腰間懸掛有兩組佩玉,右邊的玉串隨身碰撞出徵音與角音(西洋音階mi與 so),左邊的玉串敲擊出宮音和羽音(西洋音階do與 la)。三度與六度的和諧音階,幫助君子去除雜念,時時刻刻洗滌心靈。
人們還喜歡在馬車上懸掛青銅鑾鈴,車行時就在悠揚的樂聲中調理思緒。走路時身上佩玉隨步伐相互撞擊,吟唱出清脆悅耳的歌曲。
為了使佩玉歌唱和諧的樂曲,君子走路時必需姿態優雅,平穩、均勻;邁步時身體稍稍前傾,如同作揖;退步時身體微微後仰,宛若飛揚。轉折迴旋都必需合乎「規矩」:轉彎時成一直角,回身時畫個圓形(3);如果誰心情急躁了,玉的歌聲就會凌亂,因此提醒君子得時時刻刻節制心性,不疾不徐。
統御天下的君王最愛美玉,他頭戴冕旒高坐朝堂,帽冠前方有白玉珠子長長垂下,幫助端正目光;帽冠左右各垂一顆黃色珠玉直達耳旁,讓是非「充耳不聞」,將奸邪的讒言阻隔。
每次文武百官上朝時,就像一場美德的大合唱:眾卿進退俯仰,身上的玉佩鏗鏗鏘鏘(4),聲聲仿佛在提醒:「你需仁德!你要理智!你當依循公義、廉潔,堅毅勇敢,你要純淨、禮讓,明晰條理,說話不帶自己的觀念欲望。」
玉的歌聲如此美好,人們把玉製成風鈴掛起,叫做「鳴玉」;巫者祀神佩玉歌舞,「璆鏘鳴兮琳琅」(5) ,君王更直接用玉做成樂器演奏,一塊一塊大小不等的玉片懸掛起來,敲擊出不同的各種音階,稱為「玉磬」。玉磬是最純淨的樂音,只能用來祭祀天地,它聲聲歌頌仁者之德,「金聲玉振」,正是人們對於德音的美譽。
天才詩人王勃曾參與了一場玉之宴饗。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邊,一乘乘赴宴的馬車鑾鈴作響,紳士淑女登上滕王閣高樓齊舞歡唱,玉的撞擊成了天然的節奏與裝飾音,如同千百樂器合奏,美妙無比,翠裙搖玉響琳琅(6)。
王勃(圖片:維基)
相傳,春秋時代吳王曾建立了世上最神奇的歌舞殿堂。他命人將長廊挖空,底下置入大甕,木板平鋪其上,名為「響屟廊」;當吳宮最美的女子穿著木鞋走過,足下便自然踏出充滿節奏的音響。西施在響屟廊上歌舞,腰間環佩唱出清脆高音,腳底空甕搭配立體低音,便成了最天然的協奏曲,遠勝於現代的踢踏舞單音。
西施(圖片:〔清〕Identified as He Dazi,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可惜玉的歌唱掩蓋不住空甕無底的沉淪,吳王眼裡只見傾世容顏,耳中偏聽足下渴望,最終使美麗的樂舞成了「踏碎山河」之聲 (7)。
....................
註:
1. 《說文》:「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
《管子·水地》:「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客也;叩之,其聲清揚徹遠,純而不淆,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2. 《禮記·玉藻》:「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衝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
《禮記·經解》:「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
3.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聞鳴佩玉,是以非闢之心無自入也。」
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三《禮部》記載:「凡大朝會時,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間,聲韻甚美。」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
5. 《九歌 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6. 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明高濂《玉簪記·重效》:「翠裙搖玉響琳琅。」
7. 蔣士銓《響屟廊》詩:「不重雄封重豔情,遺蹤猶自慕傾城。憐伊幾緉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