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慎讀《弟子規》,國學經典待商榷!

2020-12-22 位老師講歷史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作為很多國學機構主打的招牌,《弟子規》在當今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入門快;一方面訓誡式的教育方式滿足了家長們對子女的「管理」,他們自然樂意買單。

於是,大量層出不窮的國學機構便以《弟子規》為殺手鐧來招生,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為主要授課內容,加入到轟轟烈烈的「國學熱」中分一杯羹。

作為一個自小受過蒙學,後來在國學機構工作過,如今依舊給孩子講詩詞和古文的老師而言,我對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

《弟子規》並非國學經典,雖然短時間它能規範孩子言行,但是長此以往,容易誤導孩子的教育,影響孩子對國學知識的深耕。

換言之,《弟子規》應當作為一本言簡意賅的小學生規範條例,冬天夜晚爐火邊父母給孩子邊讀邊講的童年守則罷了,遠遠上升不到國學經典的程度。

01 蒙學的前世今生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讀書越早越好,《易經》有言:「蒙以養正,聖功也」,也就是說,孩子在蒙童時代就要培養他正直無邪的品質,這樣才能讓他將來成就一番大業,成為「聖人」。

殷商時期國家就專門為貴族子弟開設了小學,春秋時期民間出現了對兒童進行啟蒙的機構,秦漢時期,這些民間機構被稱為「鄉學」「村學」「書館」,教師被稱為「書師」。

針對兒童的教材也隨之產生;西周時期有《史籀篇》,秦代有《倉頡》、《爰歷》、《博學》等,漢代的《急就篇》,第一次使用韻文的形式,比如「漢地廣大,無不容盛」等語,擺脫了字與字、句與句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況,便於兒童記憶。

南北朝出《千字文》,宋代出《百家姓》、《三字經》,這三本共同組成了流傳歷史千年的一整套識字教材「三、百、千」體系,基本將前朝所有的童蒙讀物取而代之,其中「三」偏重道德教育,「百」以日常應用為主,「千」傳授則是行為規範和處世準則。

古代開蒙教育方式比較單調,主要是朗讀和背誦。上課的時候,學童站在老師旁邊,老師念一句,講解一句,學生跟讀,讀幾遍以後讓學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讀,直至背誦。

背誦無誤後再教新課。而每日新課前,要讓學童把之前的內容輪流背誦。

「逢十日總理十日書文,限午前背完。逢二十日總理二十日書文,作兩日理,限次日午前完。逢月總理一月書文,做三日理,限三日午前完。逢季總理一季書文,做五日理。凡念完一本則通本理一遍,年終將一歲書文總理一遍。」——清-崔學古《幼戒-教書》

這種強制記憶的方法,對兒童來說雖然顯得略微枯燥和殘酷,然而效果卻奇佳,很多時候,學習蒙學,最好的辦法到底是不是「死記硬背」?我們對此事還有待商榷。

02 《弟子規》到底是不是蒙學教材?

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逞好喉嚨。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鑑略》,《百家姓》畢理《神童》。就中一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傳統蒙學的教材非常豐富。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童蒙讀物多達1300多種,有50種是比較主要的。而目前大行其道的《弟子規》其實根本不是古代傳統童蒙的讀物。

《弟子規》讀本出現在清代,是山西一位落第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因為作者沒有走上仕途,也沒有什麼學術成就,所以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記錄很少,《弟子規》這本書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中,只有兩條文獻。

「古代出了那麼多賢人君子,寫下那麼多唐詩宋詞,都是因為從小讀《弟子規》」

這句話純屬後人的無稽之談,因為這本書在清代壓根沒有流行,它僅僅是在祠堂、茶館、書館這些公眾場合,給幹完農活不識字的勞動者提供掃盲教育,宣講倫理道德和基本法令的,根本不是兒童開蒙讀物。

03 《弟子規》的問題出在哪裡?

民國大師劉文典在西南聯大講《紅樓夢》,著長衫,邁緩步,到講臺坐定,先不急著開口,飲一盞茶,吸幾口煙,似乎要說話了,但又不說話,再吸一口煙,才有板有眼地念出開場白:

「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滿—筐!」然後又加一句表示強調:「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

其實開蒙教育也是這樣,給小孩子上蒙學,一定要選上好的內容,即便不是《論語》《詩經》,也應該從《千家詩》《幼學瓊林》等書講起,而絕對不能是《弟子規》。

那麼《弟子規》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1)內容並不經典,只是整合加工

《弟子規》並非原創性很強的作品,而是參閱了經典、將《論語》《禮記》朱熹的《蒙童須知》中的部分內容提煉出來、糅合後歸類、改寫為三字一句的韻文。

它的「總敘」完全是脫胎於《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以此作為全書架構劃分章節。

部分內容明顯參照《禮記》,如「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來源於「凡為人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是「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恆言不稱老」的總結;

「將上堂,聲必揚」則是原文照搬。

更多的是對朱熹的《蒙童須知》的改寫,《蒙童須知》是散文的形式,很多話說得明白,卻比較冗長,如「若父母長上有所召喚,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在《弟子規》中濃縮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弟子規》全書講的都是做人的行為規範,內容也多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類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事情。

這些內容讀讀看看就可以,當作經典國學去大範圍講解,深層次學習,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2)部分知識存在曲解

因為原作者李毓秀的整體文化素養不是很高,所以在對先賢古籍的解讀上存在很多誤解,有些甚至是主觀臆測。

比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段話是對「泛愛眾」的進一步詮釋,原意引用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是孔子效法天體運行之象,認為君子要自強不息,效法地勢持載之象,認為君子要厚德載物。

天行健也好,地勢坤也罷,嚴格講,與「泛愛眾」幾乎毫無關聯,李毓秀認為孔子也有博愛思想,其實孔子的博愛是建立在「親親」的血緣關係之上,他人之父與己之父,他人之母與己之母,他人之兄與己之兄都是有差別與親疏之分。

到了孟子,曾經推己及人,甚至「推恩足以保四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而墨子的兼愛是什麼呢?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顯而易見,墨子的兼愛是一種無差別的愛。

孟子極力反對這種愛,他曾發文批判墨子與以及另一位公知楊朱,「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李毓秀打著孔子思想的幌子,採用的確實墨子的思想,這一點非常不嚴謹!

再比如: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親無微不至的愛護我們,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謹慎的行孝,不敢讓父母掛念操煩,這樣的孝順並無困難。

而當我們遇到不喜歡子女,厭惡子女的父母親,子女也一樣能盡孝,把孝道做到圓滿,這就難能可貴了。

這句話貌似有一定道理,畢竟對待父母不能嚴格講清是非道理,我們也不能過於恩怨分明,我不是批判這句話過於迂腐,而是說這句話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在《論語·為政》中,關於孝順父母,孔子與學生有一段經典對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意思是說,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始終保持和顏悅色。這是一句含義豐富的話,而李毓秀膚淺地理解為如果遇到不好的父母就應該逆來順受。

我猜想他是引用了大舜的典故,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虞舜者,名日重華。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大體意思是舜的父親叫「瞽叟」,是瞎老頭,母親死得早,後母和弟弟總是迫害他,但舜仍然孝順父母,愛護弟弟。他們想殺掉舜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舜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這樣的故事真假難辨,但是放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卻真的不合適,畢竟,家庭的和睦融洽才是目標,孝是為了家庭和睦。李毓秀把孝當成了目的,一定要讓親人恨我,恨得越厲害,越能成全我的孝。這是一種對孔子思想極大的曲解!

再比如:

「父母責,須順承」「號泣隨,撻無怨」

父母批評孩子,孩子聽完後,如果覺得父母誤解了自己,應該鼓勵孩子和父母說明情形,而不是一味地唯唯諾諾地順承。至於「撻無怨」,則更是不應該提倡,因為父母打孩子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討論。

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認為,勸諫父母要講究方法,而絕不是一味順承,「幾諫」最要緊的地方,是分寸的拿捏。換言之,孔子意思是要子女從父母內心深處真正理解他們,包括理解父母的局限。

我們都知道,子女跟父母閱歷不一樣,境遇不一樣,有時候最終勸諫不動也是可能的。所以有「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承認,人和人之間的隔閡,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消除,但依然要努力,這恰恰說明了孔子的熱忱。

《孔子家語》有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父母打你,不痛不癢你就忍著,讓他消消氣。真是打得重,你要跑。你不跑,打壞了,父母也後悔。要理解父母也是常人,有常人的弱點,有情緒的無常,越能理解父母作為普通人這一點,就越能原諒他們的過失。

由此而論,李毓秀將複雜的孝道簡單化,膚淺化和扭曲化了。這並非孔子的本意!

除此之外,鑑於時代原因,還有幾處有待商榷。

「居有常,業無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騎下馬,乘下車,過優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這幾句到不存在說對孔子思想的誤讀,而是與當下的社會環境不符。現代社會的發展鼓勵人員流動,不搬家、不改換工作越來越不現實。

當今的快節奏生活也不可能讓人「丁憂」三年,沒有單位可能給三年喪父、喪母假期。而下車、下馬、等著長輩過去百餘步再走,完全不適合擁擠不堪的交通現狀。

至於長輩站著、晚輩不能坐,要論具體情形而定,不宜嚴加規定。但即使在長幼觀念不強的西方社會,聚會中,當重要人物或值得大家尊重的長者入場,人們也習慣性地會站起來迎接。

(3)「訓誡式」教育模式存疑

《論語》的教育模式是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娓娓道來,讓你在學習中聆聽中感悟中如沐春風。孔子不是板著面孔給你講道理,而是給你思維的啟發,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思考。

而《弟子規》的教授方式卻是「訓誡式」的,它就是一本小學生行為準則,板著面孔教你如何如何。

我們會發現,《弟子規》中大量充斥著「勿」「則」「須」這樣命令式的字眼,意思是你照著這麼做、那麼做,就行啦!至於為什麼這樣做?弟子規裡面沒有解釋。

(4)《弟子規》對我們以後寫作用途不大

我們兒時學的很多內容最容易潛移默化進入我們的血液,進而轉化成我們的文字,比如《論語》,比如《唐三百》,比如《古文觀止》等等。那些優美的句子,充滿哲思的話語一方面可以啟發我們的心智,一方面也能讓我們的文筆變得典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這些句子無不經典卻又朗朗上口,易於成誦。

我們寫中學作文,高考作文,經常化用的名言警句有多少出自聖賢之書,有多少來自唐詩宋詞,有多少仿自古典名著,又有多少來自《弟子規》呢?

04 蒙學學哪幾本書最好?

既然學習《弟子規》並不合適,那麼哪幾本書比較適合孩子學習呢?

(1)《幼學瓊林》

俗話說,讀了《增廣》會認字,讀了《幼學》會讀書。《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而且,全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書中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許多介紹,讀者可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一代偉人就能熟背《幼學瓊林》,可見此書影響於世的程度。

我們欣賞一下其中的內容:

比如「天文」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裡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風欲起而石燕飛,天將雨而商羊舞。旋風名為羊角,閃電號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號。

比如「文事「

多才之士,才儲八鬥;博學之德,學富五車。三墳五典,乃三皇五帝之書;八索九丘,是八澤九州之志。《書經》載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書》;《易經》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二戴曾刪《禮記》,故曰《戴禮》;二毛曾注《詩經》,故曰《毛詩》。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故曰麟經。榮於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於斧鉞,乃《春秋》一字之貶。

比如「朋友」

取善輔仁,皆資朋友;往來交際,迭為主賓。爾我同心,曰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東家曰東主,師傅曰西賓。父所交遊,尊為父執;己所共事,謂之同袍。心志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頸交,相如與廉頗;總角好,孫策與周瑜。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肝膽相照,斯為腹心之友;意氣不孚,謂之口頭之交。

(2)《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學習古詩詞和對聯的入門書籍,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清晰的了解。其作者車萬育,湖南邵陽人,康熙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戶部、兵部給事中,史書中說他常仗言直諫,以忠君、正直傳名。

在《聲律啟蒙》中,車氏以對子的方式和嚴格的用韻,將天文地理、人物景物、歷史典故、器物蟲魚等等常識編撰在一起,使整本書朗朗上口。全書共有90首對子文,按韻分編,一個韻下有3首。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尤為可貴之處,《聲律啟蒙》的韻文編輯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這些故事,向兒童進行生活常識和道德規範教育。

比如: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雪花對雲葉,芍藥對芙蓉。陳後主,漢中宗,繡虎對雕龍。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

這幾句,不僅教授了字、詞和對聯的常識,還通過對比讓兒童了解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反映了中華傳統道德中注重謙讓和仁義的文化,不要學陳後主和漢中宗兩個反面教材。

平仄工整、聲韻和諧、用詞通俗、節奏明快、富有樂感,既符合兒童的興趣,又容易誦讀和記憶,《聲律啟蒙》應該是現代孩子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好讀本。

(3)《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兒童啟蒙讀物,龍文是古代一種千裡馬的名稱,它只要看見鞭子的影子就會奔跑馳騁。

作者的寓意是,看了這本《龍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為「千裡馬」。

該書內容主要來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時又從《莊子》和古代神話、小說、筆記如《搜神記》、《列仙傳》、《世說新語》等書中廣泛收集故事。

輯錄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諸葛亮、司馬遷、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軼聞趣事。

全書共收輯了包括孟母斷機、毛遂自薦、荊軻刺秦、鷸蚌相爭、董永賣身、紅葉題詩等兩千多個典故,文字簡練扼要,而能闡明故事梗概,可稱之為一本典故大全。

難能可貴的是,該書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兩句對偶,各講一個典故。逐聯押韻,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

作者也很厲害,蕭良有,自幼聰穎異常,有神童之譽。明萬曆八年(1508年)會試第一,進修撰,任國子監祭酒,在當時聲望極高。遠非李毓秀水平可比。

05 學好國學,受益一生

戴建業老師曾說過一段經典的話:

「國學」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我們心靈的家園,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它涵蓋了古代經、史、子、集。國學鑄就了我們的靈魂,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中國人如果丟掉了自己的國學,就丟掉了自己的根,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智力的層面來說,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良好的記憶,嚴謹的邏輯,四者兼備才算得上才智卓越,學習國學正是培養我們想像、直覺和記憶的有效途徑。

值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博學多才,從小學習各種傳統文化知識。所以一方面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給孩子教授優良的國學作品,一方面也要求家長有多甄別,不要被市面上魚龍混雜的國學機構蒙蔽雙眼。

最後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相關焦點

  • 大語文時代,用6套國學經典動畫片給孩子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大家好,星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適合學前的小朋友學習的《國學經典視頻》,包含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二十四孝、千字文和增廣賢文的動畫版本。星媽分享的資源,你只需要私信回復關鍵詞就能免費獲取!而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它們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可孩子讀經典和大人讀經典還是不一樣的。孩子的識字量、理解力、閱讀能力有限,對他們而言,保護閱讀興趣更為重要。
  • 三字經弟子規下載_三字經弟子規手機版下載【官方安卓版】-太平洋...
    三字經弟子規 系統安全 大小: 39.8M
  • 圖文:看蔡志忠漫畫 讀國學經典
    原標題:圖文:看蔡志忠漫畫 讀國學經典楚天都市報訊 文/王雷鳴「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非常慚愧,直到讀到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古籍典藏系列」,我才第一次通讀《大學》全文
  • 雲南永善:千名師生齊聚一堂 共享「國學盛宴」
    雲南永善:千名師生齊聚一堂 共享「國學盛宴永善縣城南小學「承千年文化、揚中華美德」國學經典誦讀展演比賽現在開始!」四個小主持人話音未落,現場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踩著伴奏,20多名身穿漢服的小朋友在媽媽們的帶領下,緩緩走上舞臺,高聲朗誦《弟子規》,稚氣的臉龐和古典的裝束,讓現場觀眾一下子穿越至古代。
  • 「聖人經典,代代相傳」——東新小學《弟子規》第二階段學習
    「聖人經典,代代相傳」-----東新小學《弟子規》第二階段學習《弟子規》是對傳統德育的總結和集中反映,強調對日常生活中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根據左各莊鎮文教室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第一階段學生們積極表現,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 坤燕親子日記第1097天我是如何帶著孩子學習國學的
    昨天有個姐妹問,她給孩子讀三字經讀不起來。嗯,不好玩嘛,就讀不起來了。南師對學習的國學建議是,先背下來,從四書五經開始,不要解釋,只管背就好了,在南師的太湖學堂上學的孩子都是先背,南師說,老祖宗的東西,不背下來,怎麼去悟?而我的朋友是文學院的教授,是文史的。
  • 人無完人,和有缺點不足的人和睦相處,學弟子規用寬厚之心待人
    聽聽弟子規是怎麼說的吧!「人有短 切 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缺點、短處時,千萬不要去揭穿。當知道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時,我們千萬不要說出去。對於別人的隱私,切忌不要去到處張揚,這樣做很不道德。
  • 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含義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以及《國學概論》演講,又可稱國故。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pian一種文體名,講究四六對仗)、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誦讀國學經典潤澤師生心靈鄧州翰林實驗學校弘揚傳承國學經典誦讀
    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鄧州全記錄誦讀國學經典 潤澤師生心靈 ——鄧州市翰林實驗學校弘揚傳承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側記鄧州市翰林實驗學校為了擴大華夏文學的影響力,營造文風墨雨的校園氛圍,倡導國學經典誦讀,讓更多學子受到國學文雅的薰陶,了解我國優秀的國學文化。
  • 共讀:《說嶽全傳》,從國學經典中賞析中華民族的忠孝節義勇
    不僅創造了上億的收視率,更是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國學熱」。 不僅如此,中央更是將國學教育納入了基礎教育。從2017年起,中央在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首次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完美人格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高雅的審美、質樸的道德、深邃的哲思。
  • 戒尺上的《弟子規》《勸學》被隨意刪改,商家卻說「介意慎拍」
    被胡亂刪減的《勸學》《弟子規》背了三年竟是錯的婷婷剛上幼兒園時,媽媽就挑了一把刻有《弟子規》的戒尺擺在家中。一旦婷婷犯錯,就要把戒尺上的《弟子規》背一遍。然而,就是這段戒尺文字鬧出了笑話。婷婷上一年級後,發現課本裡的《弟子規》與戒尺上的並不一致,每當老師要求背誦,婷婷都很難糾正背了3年的錯誤版本。
  • 「鼠年鬧新春 國學展風採」聯歡會舉行
    為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傳承國學經典文化,浸潤兒童美好心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1月19日下午,新區街道八一社區欣馨社工聯合共青團聊城市委、聊城市國學促進會、農商銀行東昌路支行和興華路小學共同舉辦了以「鼠年鬧新春 國學展風採」傳承國學經典 弘揚民族文化為主題的聯歡會活動。
  • 【磁縣公安】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句...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學習計劃和內容。
  • 時中國學機首創三位一體國學教育模式, 聽讀行!
    時中教育聯合26國學網經過6年多深耕國學內容和研發,首創三位一體國學教育模式,聽讀行!  (聽)時中國學機 :天天播放,時時浸潤經典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中華文化素養。  (讀)時中國學教材:誦讀中華經典是3~12歲學生學習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 傳承啟示:新時代的少年必讀國學
    匯賢雅國學堂認為,國學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易經》等重要著作。
  • 【磁縣公安局】全民學國學 國學經典入機關│ 國學經典勵志名言100...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在全縣開展「全民學國學」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縣局成立「全民學國學」、「國學經典進機關」學習推進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全民學國學」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進行集中學習、日常學習、周交流和月評比等學習方式
  • 河北衛視《我中國少年》第三季開播 成都「國學少年」屈良元參戰
    舞臺上,屈良元深厚的國學底蘊、沉穩的颱風、清秀文雅的面容圈粉無數,「國學小子」「儒雅小哥哥」等各種美名也隨之而來。其實除了國學,屈良元還愛好唱歌、跳舞、打太極、踢足球、打桌球等,對於這些愛好,他一直在堅持。據了解,這一季的《我中國少年》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寶藏少年」。
  • 「國學啟蒙與記憶」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走進江西鷹潭中小學校園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學國學、記國學、用國學,對於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與認識,培養他們樹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水平,啟迪智慧、陶冶品格,對於他們的成長,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專題講座現場,教師們認真聆聽。
  • 《弟子規》第2集
    《弟子規》當中說:「凡出言,信為先。」孔老夫子在《論語》當中也教導我們:「人無信不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沒有信用的時候,他就很難在社會上來立足。「謹」跟「信」,我們首先來看謹,要謹慎。師父上人特別教導我們,慎,謹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非常的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