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濃蘭秋赴七夕
秋風撫弄情人淚
七月
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瓜月:即指農曆七月。因七月瓜果飄香,故得名。
蘭月:七月蘭花清香溢,又稱蘭月。指農曆的七月,因許多品種的蘭花在七月吐芳,馨香無比故得名。
蘭月解說:就是農曆七月,農曆一年第七個月份(如果之前沒有閏月),在中國是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 民間俗稱鬼月,傳說這個月鬼門打開,到七月二十九的時候又重新關上。(這個民間俗稱鬼月,有需考證,之所以成為鬼月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在一些陰陽術士的渲染下成為鬼月。)農曆七月在古代是一個很美好的月份,它代表著希望與開始。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就是青年男女相親、相識、有緣在一起的節日。農曆七月也是秋天的開始,預示著收穫,與更新。另外七月十五中元節,古代中元節就是"孝老節",這個月份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思鄉念祖之情。一年十二個月,正月為十二月之首。農曆七月正好是下半年的開始,農曆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含義差不多,都是為了團聚,釋放懷念。
蘭秋:即指農曆七月。
南朝 宋 謝惠連《與孔曲阿別》詩:"悽悽乘蘭秋,言餞千裡舟。" 南朝 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
肇秋(zhào qiū):即指農曆七月。
三國 魏 曹植 《離思賦》:"在肇秋之嘉月,將曜師而西旗。"《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孟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
新秋:即指農曆七月。
《新秋》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既寫了新秋季節的物候特徵,也表露了杜甫感嘆時光易逝,功名難就的苦悶心情。
新秋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
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
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這首詩既寫了新秋季節的物候特徵,也表露了詩人感嘆時光易逝,功名難就的苦悶心情。
新秋有時也作為月份,指的是七月。詩題名為《新秋》,確實寫出了新秋的特點。一至六句按順序寫新秋黃昏到夜晚的景色,本來天上火雲崢嶸,尚未散盡,而涼風卻卷著落葉來了。一片樹葉帶來了秋訊,於是無數園林處於蕭瑟的氣氛中,搗衣聲在寂寥中傳來,蟬在殘月下悲鳴,螢火蟲在夜空中閃爍,這些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新秋圖。有意思的是詩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進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驚一葉風"和"夜深搔首嘆飛蓬",一驚一嘆,正是詩人在夏秋交替時的獨特感受。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來,難免有時不我待之感。所以深夜搔首,感嘆不已。這樣寫就使得詩人形象和詩中秋景物我一體,顯得情景交融。
首秋:即指農曆七月。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南朝·梁·王僧孺《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詩:"首秋雲物善,晝暑旦猶清。"
相月:《爾雅》稱七月為「相月」。這個「相」是因七月對應五行中的陽金,金凝為相。這個「相」是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相」,萬物各自相向為貌,是順秋氣,收斂的結果。七月對應十二地支中的申,申時是下午三點至五點,晡時。「日落山頭晡」,陰氣濃重為凝,傍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釋「申」是:「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自己「申束」,清代學者段玉裁解讀「申束」的意思是:「申者引長,束者約結。」這個「引長」與「約結」,就是七月對應十二律中第五陽律夷則的意思:「引長」為夷,「約結」為則。何為「夷」?華夏族泛稱他族為「夷」,「夷定天下」,這個「夷」是討平;討平後,「性曠夷」,這個「夷」就平和了。「則」就是討平的規則。班固的《白虎通﹒五行》這樣解釋「夷則」:「夷,傷也;則,法也;言萬物始傷,被刑法也。」指陽氣正法度,使陰氣「夷」平該傷之物。
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農曆七月。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北史·燕鳳傳》:「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 唐 韓愈 《柳州羅池廟碑》:「三年孟秋辛卯,候降於州之後堂。」
初秋:秋季的第一個月,農曆七月。
三國·魏曹植《贈丁儀》詩:"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宋史·儒林傳二·胡旦》:"今年初秋至六年,鎮在燕分。"清·田蘭芳《敘袁仲方(袁可立孫)甲子秋冬詩》:"記初秋見訪,偶披几上宋詩,因與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