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拍夠了漫畫超英與反英雄起源故事,而有關超級反派誕生的電影卻十分罕見。今年 10 月 4 日,曾經拍了喜劇片《宿醉》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將聯手傑昆·菲尼克斯,再次為觀眾揭秘 DC 漫畫中最標誌性的超級反派「小丑」(Joker)的故事。
《小丑》由馬丁·斯科塞斯監製,獨立於目前的 DC 電影宇宙,發生在「異世界」(Elseworlds),因此菲尼克斯版小丑並不影響《自殺小隊》中首登場的傑拉德·萊託版小丑在後續 DC 電影中的出演。華納也想藉此走一條不同於漫威的道路,通過不同宇宙對同一角色的塑造增加深度和多元性。
電影在業界行會 CinemaCon 上發布了首版先行預告和海報,稍微勾勒了劇情的發展方向:這版小丑真名不再叫 Jack Napier,而叫 Arthur Fleck——有人指出,改名後的縮寫 A.Fleck 是在調侃前蝙蝠俠扮演者本·阿弗萊克。他在預告中接受心理治療,在街道戴上小丑面具試圖保持微笑,卻盡遭人欺辱,他思考「難道只有我覺得,是這個世界瘋了嗎?」。他最終決定把自己的悲劇人生變成另類的「喜劇」。
在蝙蝠俠、超人和神奇女俠三巨頭之外,小丑大概是 DC 漫畫中最為人熟知的角色。74 年來,這位綠髮紫衣、嘴角永遠上揚的精神病罪犯一直被當做蝙蝠俠的宿敵塑造。他作惡多端、行事完全沒有邏輯、痴迷於和蝙蝠俠的糾纏、有些能力近乎非人、在眾多大事件中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包括謀殺二代羅賓傑森·託德、致殘蝙蝠女芭芭拉等。
他在主流觀眾中的名聲,由傑克·尼克爾森在 1989 年《蝙蝠俠》電影中出演該角而奠基,「天行者盧克」馬克·哈米爾又在動畫中為其配音,也為這一角色增添了更多的星光和關注;他的現代名氣,大半要歸功於諾蘭的《黑暗騎士》和其扮演者希斯·萊傑,二者聯合獻上了不同於漫畫的改編和解讀,讓這個經典反派在當代語境下大放異彩,且激發了觀眾更多的好奇和期待。萊傑癲狂的演出深入人心,也為其在身後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
配合電影的熱度,小丑人氣飆升,成為了一系列蝙蝠俠 3A 遊戲的主要反派,由遊戲界知名配音演員 Troy Baker 配音,在大賣的《阿克漢姆系列》裡持續犯罪,堪稱「陰魂不散」;在已經不存在的 DC 擴展宇宙(DCEU)中,傑拉德·萊託版小丑則引起了一些爭議——並非所有人都贊成他的「深情黑幫王子」版小丑是符合原作的塑造。
《自殺小隊》
本片作為一部獨立於其他 DC 電影的單人片,似乎是在刻意拉遠自己與現行宇宙的距離。在色調鮮亮的《神奇女俠》、《海王》和《沙贊》之後,DC 似乎又回歸了嚴肅陰暗的現實主義風格,並立刻憑藉這部預告片受到了媒體的褒揚,它們甚至已將其類比為《計程車司機》和《夢之安魂曲》。考慮到媒體此前對 DC 暗黑風的嫌棄態度,這倒是有點出乎意料。
菲利普斯將如何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又不至於脫離圍繞該角的一切不確定性,是個頗讓人期待的看點。關於小丑起源,最知名的就是阿蘭·摩爾在 1988 年所創的《致命玩笑》(The Killing Joke)。儘管在此之前,人們已經普遍認可了混在紅帽幫中的小丑掉進化工廠酸液導致毀容和心理變態的背景,但是摩爾通過一起隨機悲劇(「one bad day」)賦予了這個角色更貼近人類的屬性——或是沒有。因為小丑是個不可靠的敘述者,他的記憶和敘述,完全建立在自己的意願之上,「如果我必須得有個過去,我希望有多重選項!」
這本一次完結的圖畫小說也引發了關於精神分析、英雄與反派誕生的心理機制、女性在美漫中的暴力待遇等討論,同時開啟了美漫摩登時代,自那起,主流美漫不再滿足於迎合青少年的娛樂性英雄幻想,而是轉向了內容更豐富、現實及智性的道路。
小丑一角的隨機和任性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觀眾也許可以再次見到不一樣的漫改電影。
題圖來自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