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哪部動畫的周邊在中國賣得最多,那毫無疑問是西遊記。那根金箍棒,代表著中國少年們最初的英雄夢想。孫悟空的形象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浪漫情懷,今天我所要講的,正是首播於1961年,稱得上出道即巔峰的中國動畫,《大鬧天宮》。
說起《大鬧天宮》,就不得不提一嘴它的製作總監督,萬氏兄弟。萬氏兄弟出生於19世紀末,儘管處於一個動蕩的年代,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對於製作動畫的興趣。在長城畫片的老闆梅雪儔(chou)的幫助下,既沒有從業經歷,也沒有專業學習的萬氏兄弟,得到機會進入長城公司試拍動畫片。1940年,《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國人競相觀看,上座率經久不衰,萬氏兄弟深受震動,決心拍出一部高質量動畫長片為國爭光。抗戰勝利後,中國急需一部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動畫作品,入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萬氏兄弟,拿出早在抗戰年代便已開始構思的故事作為藍本,與同僚一起製作完成了這部後來享譽世界的《大鬧天宮》。
《大鬧天宮》的故事在今天看來非常簡單,並沒有很多的轉折、顛覆。電影並未從頭講起,它只節選了孫悟空學藝歸來到大鬧天宮為止的這麼一段故事,甚至修改了最終故事的結局,這一改動也成為了這一版本《大鬧天宮》的點睛之筆。孫悟空大鬧天宮後沒有受到如來的鎮壓,而是回到了他的花果山,與猴子猴孫們繼續吵鬧而又平和的生活下去。換一種說法,這是平行世界中,另一個孫悟空的結局,在這個世界裡,他沒有受到天地規則的禁錮,他打上九重天又全身而退,他對自由的嚮往超越長生,最後衣錦還鄉,在花果山和孩子們一起逍遙自在。值得玩味的是,故事開頭孫悟空帶著猴子們在演武場操練,這些小猴子們在故事中也不是完全被保護的角色,反而 武裝起來與天兵天將們對抗。不知道這個設定的構思,是不是從全民皆兵的方針中悟出來的,果然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啊。
《大鬧天宮》的人物設計非常臉譜化,正面角色的形象用的都是一些暖色調,反之,反面角色基本用的都是一些灰暗的冷色調,這樣好處是連小孩子也可以輕易分辨出來角色立場好壞,那個追求自由,騰雲駕霧的孫悟空就是「好人」,那個大腹便便、高高在上的玉帝就很難讓人喜歡。這部作品並未在對經典劇情的演繹上大費力氣,西遊記的故事我們都太熟悉。讓《大鬧天宮》聞名世界的在於它對中國文化的展示與運用。
整部作品的背景音樂大量採用京劇元素,無論劇情節奏還是人物交互都暗中配合鼓點節奏,閉上眼睛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欣賞戲曲。而人物角色形象、打鬥動作的設計也借鑑了京劇的舞臺表達,整部作品洋溢著濃鬱的中國味道,在那個網絡不發達的時代,這部漂洋過海的作品,也讓遠隔千裡的外國朋友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的空氣。其中場景的設計花費了製作人員大量的心血,為了表現出天宮的縹緲脫俗,富麗堂皇,場景設計人員在動畫製作期間,多次去北京的文園遺址,斷壁殘垣中採風,力求展示中國神話界的飄逸脫塵。
整個影片用去了近十萬張手繪原畫,據說對於動作的要求是,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過程需要5到7張原畫來表現,也正是得益於製作組的用心,讓神話中的場景變得真實起來。其中我最喜歡孫悟空放生天馬這一段情節,五顏六色的馬群划過天幕,萬紫千紅的祥雲環繞在身邊。千變萬化的雲彩最難表現,但得益於手繪原畫的數量,雲彩變化順滑且快速,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難以相信這是六十年前就做出的效果。
但是僅憑著優良的作畫顯然不足以支撐它享譽世界的名氣,對於中國精神的展示才是它在國際舞臺中,受到不同民族尊重和認可的原因。整個大鬧天宮講述的是孫悟空對抗天庭的故事,反抗,是理解這部作品的最重要關鍵詞,這也暗合中國發展的歷史。故事中,腐朽冗雜的天庭對孫悟空哄騙、欺瞞、鎮壓,為了自己以及族人的生存,他只能選擇反抗。這和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一樣,我們移山填海,治水追日,不敬鬼神敬蒼生,憑藉著一身的硬骨頭在世界中求生存。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帶來了富餘的資源,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苦難,但中華民族總是能在這樣那樣的危機險阻中,愈戰愈勇,在一次又一次地艱難困苦中,昂揚向前。時過境遷,我已經不是當年為孫悟空身處險境而感到緊張的孩子,回顧這部經典,才更加明白,唯有反抗會讓一隻猴子成為大聖,也唯有反抗會讓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
像這期的視頻一樣,我想用這樣一系列的作品記錄自己入宅以來看過的動畫作品,這些動畫的類型不同、國家不同,但都是我喜歡的。這個系列的名字我還沒有想好,如果觀眾朋友們有什麼好的想法,不妨來告訴我,這裡先行謝過。下期的內容容我賣一個關子,講的是一個關於爬山的冒險故事,大家可以猜猜是哪部作品,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所有內容,我是yyq,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