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歌手》歌王或許已經呼之欲出,不廢話,華晨宇。
賽制變革、新人主打、疫情挑戰,一切都無法阻擋這位新一代歌手代表人物,摧城拔寨,五場競演,三場第一,從未跌出前三,真王者氣勢。
最新一場,一首一生只唱一次的絕版現場《我們》,唱給前女友的歌,再度引發聽眾爭議一片,當一個高音歌手放棄依仗的高音,靠走心取勝,結果,依然擊敗周深、米希亞奪下第一。這個結果,足夠服眾嗎?
另一個爭議現場,則是《好聲音》裡的老對手袁婭維和吉克雋逸,在《歌手》舞臺再相逢,結果,本場拿下第四的袁婭維依然被吉克雋逸奇襲成功。
這也意味著本場靠後的三位:徐佳瑩、蕭敬騰、黃霄雲,下場,註定走一個。
出局的會是本場表現驚豔排名靠後、被視作又一個《歌手》謎之排名的徐佳瑩,還是節目串講人蕭敬騰?這一次,大家看好本場扛住奇襲的黃霄雲。
五場過後,本季《歌手》,依然是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是:收視全面逆襲,相對劉歡齊豫坐鎮、口碑回暖、平均收視率史上最低的上一季,這季《歌手》的收視,算得上重回巔峰,上期繼續保持59城破2。
有人說,因為大家都在家看電視?有道理,但上季收視一直被《王牌對王牌》壓著打的局面同樣被改寫,據燈塔專業版顯示,節目的熱度一直排在同期綜藝熱度TOP5,這又怎麼說?
另一方面,是本季《歌手》依然缺少一個能打動所有觀眾的破圈歌手,排名,一次次被質疑,音樂探討,反覆被飯圈式爭論淹沒, 5.9分的豆瓣評分也是史上最低。
某種意義上,華晨宇,正是本季《歌手》的最佳代言:收視、熱度當然當打,但,華彩,伴隨爭議,粉絲越力挺,質疑聲愈猛烈。
這屆《歌手》,到底誰能打贏華晨宇?又為什麼是華晨宇一騎絕塵?答案不僅關乎《歌手》,也關乎今日被飯圈入侵的華語樂壇,如何破圈。
又奪冠?被質疑?華晨宇該不該拿這麼多場第一?
本場的華晨宇,終於不再飆高音。
他選擇了一首陳奕迅的《我們》。用華晨宇的話說,這是一生只唱一次的曲目, 因為「「這首歌只有第一遍才能夠情緒飽滿地演唱,如果第二次再唱的話,我可能永遠都唱不出味道。」
《我們》是劉若英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的主題曲,唱的什麼?年少的遇見,成長中的離別,愛情裡的遺憾,也許最打動華晨宇的那句歌詞是——「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這次他的競演現場只設一個機位,為的就是:「這個鏡頭它就是你,雙引號的『你』,我就在對你唱。」
對誰唱,誰是你?華晨宇不迴避,是他的初戀女友。
這樣的選曲,其實很讓他的粉絲擔心,因為陳奕迅原版演繹得實在太過精微,如同一通化骨綿掌,輕輕幾句,已經將聽者的過往全部抽空,老實港,這並非華晨宇最擅長的部分。
但他真的唱的很動情。
眼裡藏著淚光,將這份過往感傷釋放的溫暖又濃烈,這也是華晨宇的編曲少有的克制,儘量符合情感與氣氛,把聽者帶進去,融入進去,低吟淺唱間帶出過往少年心事,聽得出華晨宇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在裡面,尤其是唱到結尾處的哭音,是真情投入的刻骨。
一句話,華晨宇唱得很好,對他自己而言,絕對是一次《歌手》舞臺上的突破,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質疑?
也很簡單,就是他並沒有超越陳奕迅的原版。
在《歌手》的巔峰期,洪濤的選歌標準甚至是:超不過原版,那就別唱。
華晨宇的問題是他的中低音,還是那麼華晨宇,習慣了飆高音的王者,很難「弱「下去。
另一個問題則是:相比華語樂壇走心王者陳奕迅,華晨宇的演繹,能突破自己,卻難以抵達陳奕迅的無我之境,聲線還是其次,共情這件事,可意會不可言傳,燃時能炸裂舞臺的華晨宇,靜時用情至深直擊心靈的功夫,還需修煉。
即使如此,華晨宇本場的演繹,依然足夠優異,爭議在於,他又是第一。
論走心,本場當然是徐佳瑩最走心,本就是一首十分特別的華語抒情歌曲,徐佳瑩的演繹,抒情而靜謐,將艾怡良的歌,唱出了徐佳瑩的溫柔氣,難怪她位列後三位,那麼多人為她不平。
論情感震撼力,MISIA米希亞回到clu重現自己的成名曲《深情包圍》,還請來日本著名的DJ TA-Shi以及日本街舞女王yoshie助陣,不僅是視聽盛宴,更唱出一位頂級歌姬情感的歷久彌新,深情不可言說,卻以磅礴情感將聽者包圍,是標準示範作。
但勝出的,依然是焊死在鐵王座上的華晨宇。網友評論,當然褒貶不一。
不喜歡的,認為並沒有很感人。
喜歡的,已經激動到無與倫比,認為無論技巧情感,都足以感天動地。
如何理解?只能說,愛或不愛,他都是華晨宇。
五場下來,他用四首原創一首陳奕迅唱出自己,幾乎都是歌演合一,說他是唱歌,不如說是帶著觀眾欣賞自己的舞臺劇,寒鴉少年的徵途也好,鬥牛場的人性與獸性也罷,怎麼唱,都是華晨宇。
這是他贏得萬千受眾的原因,也是被吐槽的關鍵:王家衛一生只拍一部電影,華晨宇一生只唱一首歌,歌名是自己。
不是說華晨宇的音樂缺乏多樣性,正相反,他的歌曲豐富性,在新生代歌手中絕對領先,問題是唱什麼都好,音樂元素多豐富都好,他自己都是主角,一切都是從「華晨宇」延伸出去,哪怕是寫一首大愛的公益歌曲,依然能感受到他個人風格的強烈辨識。
即使是向70年代搖滾致敬的表演,左立的前奏與間奏的吉他伴奏下,兩個布魯斯少年,唱出的還是華晨宇的魂鬥羅過關現場。
講到尾,華晨宇風格的太過耀眼,令愛他的人沉溺,也讓不喜歡他風格的人,更受不了他的同一首歌。於是所有圍繞他的排名爭議歸於一個問題:你愛不愛華晨宇?
袁婭維被吉克雋逸奇襲,合理嗎?
相對懸念感日益稀薄的冠軍之爭,本場真正最有趣的對決來自兩位八年前的老對手。
第一季《好聲音》,可一不可再的巔峰對決,導師劉歡的組內PK中,劉歡愛徒袁婭維惜敗于吉克雋逸,成為組內第四名。但後來兩人的發展,隔山隔水。
一個成為少有沒被時間淹沒的好聲音選手,一個在時尚界風生水起。
八年之後呢,誰勝誰負?勝出的,還是吉克雋逸。
憑什麼,冰輸給了火。
袁婭維本場表現不弱。她本是庾澄慶口中靈魂和靈巧的綜合型歌手,對音樂的現場駕馭在新一代歌手中絕對超群。但她遇到的是一個比當年更強的吉克雋逸。
相比袁婭維演繹郭頂佳作《悽美地》,用顛覆式改編帶出熾熱與冷冽中,宛如午夜盤旋的爵士小號,看似慵懶,卻內藏洶湧,帶聽者進入一片悽美孤獨之境,袁婭維一如既往地好,但好中,又透出一股清冷的熟悉。
而吉克雋逸,如火般來襲。她也許也做了功課,也許她的風格,本就高度適合《歌手》的舞臺,因為她就是極其擅長渲染現場氣氛的歌手,但其高音,又絕不單薄。是把民族音樂元素用歐美唱法來演繹,配上熱力四射的舞台風格,火辣十足的視覺氣質,將一首《Power to Forgive》中文改編後,唱出女戰士一般的洶湧張力。
不得不說,吉克雋逸的唱法,天然更容易打動歌手觀眾。而袁婭維的音樂方式更內斂。
最後的結局,其實不是吉克雋逸贏了袁婭維,而是袁婭維的《歌手》舞臺輸給了吉克雋逸。
甚至現在就可以判斷,衝上《歌手》舞臺,吉克雋逸就不會再下去。
當打之年的《歌手》如何破圈?華晨宇會是答案嗎?
但無論袁婭維還是吉克雋逸,都極難撼動華晨宇的預定歌王寶座。
誰是華晨宇的歌王挑戰者?
以本季成績論,目前排在第二的,是周深。高曉松真的愛他,聽到他要上歌手的時候就放話了,「你無論到第幾名你都是第一名。」
周深也不是沒拿過第一。他和李克勤組的情深深cp在《我們的歌》裡戰勝了肖戰和那英的熱門戰隊,也贏了告別演出的費玉清和阿雲嘎的實力戰隊,拿下了《我們的歌》第一名。
他的唱功真的沒話說,又有有聲的底子,難度再高的歌他都可以唱得行雲流水,自己一個人在家錄音,小米加步槍也能打出一個第二。
他還是少有的用中式聲線唱英文歌卻別具美感的歌手,這場的一句「I see your monsters, I see your pain.」依然如高山流水,輕易覓得知音,可是他的問題是容易單一,近幾年音樂綜藝上得太多,觀眾早已熟悉他的十八般武器,實在難出驚喜,要贏華晨宇,還是難。
本季《歌手》其它的歌手們呢?米希亞夠資格,但從氣勢看,和當年贏下華晨宇的結實姐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還有誰?似乎本季歌王,於情於理,都應該是華晨宇。
好,就不說《歌手》,今日的華語樂壇,符合「當打之年「概念的新一代歌手,有一個算一個,誰能打贏華晨宇?
似乎,還是難尋。
華晨宇是回鍋肉,但回鍋也是無奈。
《歌手2018》正式錄製前,洪濤哭著對觀眾說:「我只能說我盡力了。有很多網傳的大家期待的歌手,我們真的在盡力,我只能這樣說。」《歌手》2019,劉歡來了,口碑大幅回升到二三季水平,但收視救不了, CSM55城市網收視率從沒高於0.9%,史上最低。
想要取悅所有人已經不那麼容易了。何況華語樂壇的井水,已經被《歌手》打得差不多,剩下的,傳了許多年的林俊傑、孫燕姿、張惠妹,不來就是不來,那英據說今年只差臨門一腳,沒進。
怎麼辦?只有重啟。
所謂當打之年,是新歌手的盛宴,但這一改,直接撞上今日華語樂壇的瓶頸——蕭敬騰直接說:我就是來打歌的,不行嗎?
沒什麼不行,新歌好聽就行。
問題是,大眾覺得沒一首新歌好聽。
是《歌手》新歌不好聽嗎?那告訴我,這幾年,多少新歌能破圈?
論數據漂亮,蔡徐坤這樣的頂流愛豆歌手不論,實戰派的新一代歌手,多少能贏過在鳥巢連開兩場九萬人演唱會,數字單曲《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一舉奪取得全網數字單曲銷量總榜的華晨宇?
可是比起同樣在鳥巢唱著《眼淚》、《味道》、《我願意》但銷量不佳的黃國倫,有多少路人真的聽過歌《巨鹿》、《齊天》、《鬥牛》、《降臨》、《七重人格》?
一句話,能帶動大小商場循環播放的新一代非抖音神曲,這屆歌手,還沒生產出來,哪怕是華晨宇。
但凡華晨宇出新歌,數劇都會爆,問題是,爆了之後呢,還會被更漂亮的數據刷新。我不認為這可以用一句「粉絲都不懂音樂」來解釋,倒更像是,當代流行音樂,有壁。
多少榜單第一都麼用,反正你們愛豆的歌,很多人永遠不會聽。年度十大金曲?騷凹瑞,一首都沒聽過。
聽周杰倫、五月天長大的80後和90後們,聽不懂00後的熱愛,覺得00後不可思議。00後覺得這群老頭子老阿姨老掉牙。
到最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金曲。
華晨宇由此成為一個符號。時代快遞更迭,年輕一代的自我意識覺醒,代際音樂審美立場的衝突中醞釀著嬗變。
華晨宇和《當打之年》只是打開了洩洪的閘門。
可怕嗎?我反倒覺得這種碰撞值得珍惜。
正是這種不同審美的碰撞,讓粉絲的審美不至於趨於單一,讓幾代人有機會,透過華晨宇的評價,發出不同的聲音。
碰撞永遠不是問題,怕的是各自審美封閉。
從這個意義上說,華晨宇彌足珍貴。無論你愛他還是接受無力,他成為了新一代代表,並且,始終敢於表達自己的態度,堅持自己的衝勁,而今天的音樂偶像們正缺乏這種鮮明的、個性化的人格。
但未來會如何?無人知曉。歌手似乎觸手可及,但華晨宇會是一個類似劉歡、林憶蓮、李玟這樣的大眾歌王嗎?似乎不會,未來也沒有人會。
而他能否打敗質疑,關鍵還是,能否持續的、輸出超出所有觀眾預期的,更豐富的華晨宇。
歌王早就沒那麼重要了,正如李健在2015年說的:「就算你拿了歌王,你也不是,音樂沒有王。」
華晨宇到底配不配得上《歌手》預定歌王?這其實不是個問題。
但華晨宇越閃耀,《歌手》也越矛盾。
舍他,其誰?
對於收視重回巔峰的《歌手》,如何破圈,才是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