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豆豆的小說,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聞道而震撼,如醍醐灌頂。
一、脈絡
豆豆小說勾勒的故事不過是承載精神內核的載體,如果只限於討論其文學功力,就舍本求末了。這三部小說有相同的精神內核,由模糊到清晰,境界逐漸拔高,實質是在探討人與人的關係,並嘗試尋求解決之道。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人們生活中身不由已,是因為「他人」的目光。它肆無忌憚地幹預我的選擇,使我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選擇,從而不能自由自在。所謂人的解放與自由,一方面是擺脫自己對自己的限制,由小我而大我,另一方面是擺脫他人對自己的控制,同時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也不控制別人,最終實現人與人和諧共處,各自自由自在。
《背叛》的開篇,宋一坤對方子云有個評價:入佛門六根不淨,進商界狼性不足。佛是人的救贖,商是人的殺戮。《背叛》中的背叛,表面上指的是夏英傑等人對宋一坤的背叛,是宋一坤對自己的背叛,實際上是佛對商的背叛,是佛對商的逆轉。宋一坤希望自己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而自由,希望其姐姐宋寶英以及馬坊村的孩子能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而自由,後來愛上夏英傑後同樣希望給心愛的女人豐富的物質條件而使她自由。靠什麼呢?宋一坤靠的是商,是狼性,是對弱者的殺戮。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這是用弱者的不自由換取強者的自由,大量弱者的反抗最終會造成強者與弱者共同的悲劇和不自由。當這悲劇擺到面前的時候,方子云、夏英傑、葉紅軍先後選擇背叛,最終宋一坤也選擇了背叛。
作為比較,宋一坤的姐姐宋寶英選擇了佛,選擇了救贖。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馬坊村孩子們的希望。讓孩子們接受教育,提高見識和能力,由小我而大我,獲得自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也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馬坊村孩子們的希望在於宋寶英的慈悲,但對於中國的無數個「馬坊村」來說,能有多少個「宋寶英」呢?僅靠這些「宋寶英」們,這條拯救之路漫長得讓人看不到希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背叛》沒能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
《遙遠的救世主》的開篇,丁元英攜歐洲資本,利用尚未成熟的中國股市的漏洞,對處於弱勢的中國股市和中國股民大肆殺戮,無法承受良心譴責,選擇戛然收手。這幾乎就是《背叛》的翻版。所以,《背叛》是《遙遠的救世主》的背景,《遙遠的救世主》是《背叛》的延續。這一次,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境界有了較大提升。他們都解決了生存問題,處於餓不死的境地,同時出離了對物質條件的無度渴求,進而追求精神享受。這一次,丁元英和芮小丹也選擇了佛,選擇了救贖。救贖的對象甚至不包括自己,而只是王廟村的村民。丁元英嘗試在看得到的時間裡完成他的救贖,就不可能使用宋寶英的方式,他使用的是商,是狼性,是殺戮。這一次,殺戮的對象由弱者換成了強者,由羊換成了狼,也就是樂聖音響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雨峰)。
丁元英的救贖是殺富濟貧。但悲劇仍然發生了,也仍然是強者與弱者的共同的悲劇。一頭狼想通過殺死另一頭狼來拯救一群羊,結果造成兩頭狼之間你死我活的劇烈衝突。另一頭狼死了,在強大的「天道」壓迫下「憋屈」而死。更悲劇的是,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羊卻依然是羊。其中有一隻羊(劉冰),因為機緣巧合,得以從井底扒到井沿上看了眼天幕,看到天幕的羊依然是羊,但看到天幕的羊不可能接受回到井底的結局,於是從高樓一躍而亡。殺富濟貧的救贖所造成的悲劇,竟然如此悲劇!這樣的悲劇在中國歷史上反覆上演,綿綿不休。還有一種富人以富濟貧的救贖,其結果,貧者或習慣於被救而坐等更多的救贖,或看到了富者的天幕,而扭曲而憤怒而悲劇。慈善者當對慈善的方式深思!總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這就是《遙遠的救世主》給出的結論,而問題依然無解。
既然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天幕紅塵》乾脆就不再討論救贖的事情,而是直接去拷問天幕,審視紅塵了,然後給出答案:馬克思主義,也就是事實求是、見路不走的思想方法。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觀亊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後來,鄧小平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
葉子農說:「在我看來,馬克思的資本規律說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觀,辨別、證明的認識觀。也許是我太笨了,我看來看去就只看出了一句話:實事求是。以辨別、證明的認識觀實事求是認識事物,這就是我認為的馬克思主義。
葉子農說:「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多了,不覺得它神道了。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丁元英用一己之力去扶貧,葉子農則立行醒世,立言渡人,把「事實求是」化為更易理解和操作的「見路不走」,並將這個思想武器交予紅塵眾生,助其修身自救。葉子農的境界,絕非丁元英所能比擬。
二、君子修身
馬克思的實事求是被說得太多了,如同老人的嘮叨,習以為常,反而不覺其中真義。豆豆的小說之所以讓人震撼,就在於把習以為常的實事求是,換成了耳目一新的見路不走,把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論,拉近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讀了豆豆的小說才醍醐灌頂,原來不只國家發展要實事求是,個體的發展也要實事求是,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見路不走了,那這個社會就離共產主義不遠了。
豆豆三部小說的境界是依次拔高的,宋一坤是小人,丁元英是大人,葉子農是君子。小人,不是說卑鄙,是不悟而自小其小,匍匐於滾滾紅塵之中。大人,不是古代官員,是悟而自大其大,不囿於一已之私,能放眼世俗社會,立於天地之間,承擔人該承擔的。君子,目光如炬,通達世事本源,實事求是,見路不走,行千法萬法而不立一法,於所知所行而自在。君子,實際上就是全面發展了的人,就是自由自在的人。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由君子構成的社會。
《背叛》中宋一坤送給夏英傑的是金錢、榮譽和地位。《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共同追求的是精神享受,是音樂和慈悲。《天幕紅塵》中葉子農留下一枚帶國旗貼章的打火機,方迪說:「國旗打火機是葉子農的政治態度,有標誌性,我拿不動的。」《背叛》中的愛情是世俗的,《遙遠的救世主》中的愛情是有牽絆的,《天幕紅塵》中的愛情是不駐不留,自由自在的。三重境界,高下立見。
審視葉子農、方迪、戴夢巖的三角糾葛,方迪愛而不言,戴夢巖愛而佔有,葉子農暫時無愛,但受著他該受的。葉子農在戴夢巖面前顯了神通,這是因,戴夢巖愛而佔有,這是果,葉子農信奉條件因果,所以做他該做的,受他該受的。
方迪是葉子農「見路不走」思想方法的成功實踐者,也正是在實踐見路不走的過程中,她愛上了葉子農。當戴夢巖以自己的生命綁架了葉子農,葉子農選擇去承受他該承受的,方迪理解葉子農,於是選擇了無言遙望。當葉子農選擇以生命捍衛所信奉的理念,方迪懂得葉子農,所以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反對或勸阻的言行,只是竭力保護他的筆記,並幫他轉交給組織,一方面證明他的立場,保護他的名譽,另一方面希望藉助後人的研究,使他見路不走的思想方法發揮更大的濟世作用。最懂葉子農的,是方迪。最知道葉子農價值的,是方迪。最配合葉子農的,是方迪。最能幫助葉子農的,是方迪。最愛葉子農的,是方迪。方迪對葉子農的愛,是見路不走的愛,是不駐不留的愛,是自由自在的愛。至於戴夢巖,她的愛是佔有,是世俗,就像她那個大師定製版純金打火機一樣可笑。
纏中說禪認為:「君子」,能遊刃於利益之網中,更被各種現實結構所對應的道德、法度等規範所開導,知其時、依其時、行其時而轉其時,不相其相,轉毒藥而醍醐、大地而黃金,「人不知」而「人不慍」,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小人,雖說是對利益之網而遊刃有餘,但因為畫地為牢,自我小之,為一我所牽,最終不過仍是機關木人,到頭來,被一點聰明所誤,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而君子,盡知小人所知,行小人之行而無一我之所牽,不廢一法而行千法萬法,行千法萬法而不立一法,於所知所行而自在。
葉子農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是葉子農這樣的君子。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看他是否了解馬克思主義,了解後是否認同馬克思主義,認同後是否踐行馬克思主義,踐行時是否實事求是、見路不走。葉子農是了解,認同,並實事求是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的。
一方面,葉子農解決了欲望與資源的矛盾。他對實事求是的運用爐火純青,信手拈來,需要錢就去賺,夠用了就收手,隱居柏林後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沒有大的變故,可以免受物質條件的壓迫。他醉心馬克思主義研究,追求把問題弄個究竟的精神快感。相對這種精神享受,物質享受帶來的快感算不得什麼了。當然,他不是摒棄了物質享受,他首先是享受物質的,然後才出離了物質享受,吃、穿、住、行,差不多夠用就行。這樣,葉子農就從個人層面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不得不說,葉子農的生活狀態和馬克思的生活狀態相仿,只是馬克思更徹底,連需要錢時也不去賺錢,靠恩格斯的接濟生活。各行各業那些有追求的大師,其實都把物質生活看得比較平淡。
另一方面,葉子農最大限度地解決了人與人的矛盾。首先,他的家很亂,但車很乾淨,用他的話說就是出門了就得講公共規則。在家裡,隱私之地,他完全自由,不在乎衛生就不講衛生,不在乎雜亂就把東西隨手擺放。在門外,公共之地,他遵守規則,以免自己的自由幹擾別人的自由。釐定公共與隱私的界限,制定公共之地的法律共同遵守,通過協商修改法律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是解決人與人矛盾的基本辦法。其次,葉子農通過紅川過路勞務移民賺錢,這既不同於《背叛》中的狼吃羊,也不同於《遙遠的救世主》中狼吃狼,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而是多方共贏,共同促進社會發展,這是最不激化矛盾的方式。
再次,前面說了,他人即地獄,人們生活中身不由已,是因為「他人」的目光。葉子農為了避開他人的目光,選擇了大隱隱於世,選擇了只看不說,偽裝得泯然眾人矣,免於為名所累的不自由,免於被世俗矚目的不自在。最後,豆豆對葉子農的社會關係設定是理想化的,父母去逝,沒有親人,了無掛礙,為他的自由自在創造了條件。當今中國,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多少夫妻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對方,以愛的名義佔有,以愛的名義控制,矛盾從生,結果就是人人痛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連纏中說禪不也被他與弟弟的矛盾搞得灰頭土臉嗎?誰能覺悟,為覺悟的父母所生,再遇個覺悟的人共度此生,實在是幸運。但願人間多智慧!
三、聖人濟世
聖人與君子有什麼區別?君子是悟而得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不過是神仙。聖人則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卻心懷眾生而復入紅塵,願棄自由而重墮地獄的人,是佛陀。《論語》的讀者不是眾生,而是君子,是那些想成為聖人的君子,是教君子如何成為聖人的,所以古人才說《論語》講的是聖人之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智)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纏中說禪對這句話的解釋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
孔子這句話是濟世之道的總綱。學,掌握濟世之道。時習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實踐濟世之道。這實際上是修身的過程,也就是儒家內聖的過程。時習之就是立行,立給誰看?立給世人看,只有立行了,才會有朋自遠方來,並將濟世之道帶回遠方。君子做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呢?人不知而不慍,把人不智而慍的世界改造為人智而不慍的世界,這就是君子的責任和承擔。
孔子「不慍」的理想,不就是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嗎?君子「人不知而不慍」的責任不就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承擔嗎?馬克思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遇到了孔子。蘇聯解體而中國復興,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進而承擔引領世界發展的重任,也是有因果的!
葉子農從16歲起研究馬克思主義22年,這是學。葉子農用羅家明的5萬元賺了200多萬,這是在分析了條件可能之後,胸有成竹地踐行見路不走。這是在羅家明面前立行。後來羅家明用50萬買「見路不走」四個字,這是有朋自遠方來。可惜羅家明並沒有領悟「見路不走」的真意,回去就走上了死路。葉子農通過紅川過路勞務移民賺錢,這同樣是分析了條件可能後踐行見路不走,是在老九等人面前立行。後來老九賴在紅川請教「見路不走」的真意,這也是有朋自遠方來。老九和方迪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終於憑著「見路不走」而大獲成功,這可以算是從「人不智而慍」變成「人智而不慍」了。
事實上,葉子農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立行,無時無刻不在濟世。至於他和奧布萊恩的鬥智鬥勇,他對馬克思主義以生命為代價的捍衛,更是以更加震撼的方式,在更加宏大的層面上立行濟世。葉子農死後,方迪以其紅色家庭的敏感,將他的筆記搶救回國,交給張志誠,交給黨組織,則是在替葉子農立言濟世。
豆豆是以小說濟世。《背叛》出版於2001年,中國的市場經濟剛剛成型,社會思想逐步開放。《遙遠的救世主》出版於2005年,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的二元差距突顯,很多人的思想還是靠皇帝、靠青天、靠政府,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天幕紅塵》出版於2013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前列,中國人思想空前開放,對自己的道路既自信,又將信將疑。豆豆總是在社會需要的時候,出版能滿足社會心理的作品,每部作品的內容都不逾越當時社會思想承受能力。濟世,是要立行的,這個行得是世人能看得到摸得著的行,世人才會受震撼,從而聞、見、學、行。小說無疑是個很好的載體,將葉子農這樣的君子言行廣立於世人面前。豆豆對中國發展進程的把握,對社會心理的洞察堪稱精準,其智慧令人震撼,其悲憫令人動容。
葉子農雖然濟世,但都是被動的,是迫於無奈的,他為了自身的自由自在,堅持與眾生保持距離。豆豆雖然濟世,但只是寫幾部小說,把自己隱藏得很好,從不與媒體和讀者接觸,至於讀者能悟多少,全看讀者的機緣。他們只能算是君子。佛陀、孔子、馬克思,他們有出離紅塵的能力,又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他們才是聖人。像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這些人,其洞察本質的能力、濟民於水火的情懷,讓人肅然起敬,葉子農難望其項背。
共產黨人講為人民服務,可以算是濟世的另一種說法。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要看他是否了解馬克思主義,了解後是否認同馬克思主義,認同後是否踐行馬克思主義,踐行時是否實事求是、見路不走。馬克思主義者看重本質,對形式總持懷疑態度。真正的共產黨人首先要有洞察事物本質、實事求是、見路不走的能力,然後還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濟世情懷,至於那張入黨申請表,只是形式,填了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四、社會原理
《天幕紅塵》中,葉子農反覆強調:我是要知道馬克思主義本來的。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因為有太多不是本來的馬克思主義遮蔽了我們的眼,連馬克思都曾經無奈地戲言: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人類過往的整個歷史,就是人壓迫人、人控制人、人吃人的歷史,每個歷史階段,只是壓迫、控制、吃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只是壓迫、控制、吃的程度不同。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使壓迫方法更加柔和,使壓迫程度更加弱少,從而使社會更加自由,使人性更加彰顯的過程。
豆豆的三部小說,探討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並嘗試著解決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事實上,不僅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還有一個更根本的矛盾,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在人類歷史的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人依附於自然,就是所謂靠天吃飯,自然災害是人類的重要悲劇來源。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無限制地從自然攫取資源,變成豐富的物質供自己享受,這樣又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進而惡化了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一段話:「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解決了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社會。這樣的世界是不是很美好?是不是美好得讓人不敢相信?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第18頁的右欄上,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底稿旁寫下了大段的補充。其中有一段話尤為引人注目:「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一般認為,這是馬克思對前一頁恩格斯所寫的「田園詩式共產主義」的回應。也就是說,馬克思並不認同恩格斯的表述,因此,「這一段文字與其說是底稿的一部分,還不如說像是寫給恩格斯看的」。
什麼是田園詩式共產主義?就是把共產主義世界想像成世外桃源,吃、穿、用不盡,人人道德高尚,人人其樂融融。這樣的世界雖然美好,卻很無趣。
馬克思眼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不是到了人類發展終點而止步不前的社會,而是人們基於當前的現實條件,運用實事求是(見路不走)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現實條件,繼續運用實事求是(見路不走)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更新的現實條件的社會。
首先,共產主義社會裡的物質不是無限的,只是跟現在比極大豐富,這可能難以想像,就像現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在封建社會同樣是不可想像的。其次,共產主義社會裡人依然是自利的,最高層次的自利就是追求自由與解放。人性依然是複雜的,高尚與邪惡並存,就連性慾也不會消減,只不過人們對自身與自然的認識更加客觀準確,社會觀念更加進步,制度更加合理,人性得以更大程度的復歸。最後,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依然存在,只是由於生產力提高,人理性而克制,社會觀念約束,法律科學完善,使這些矛盾得極大程度地解決。
總之,共產主義社會絕不是美好而僵化的社會,而是人高度自由、社會不斷發展的生機勃勃的社會。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四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未來的社會形態。
纏中說禪認為可以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處境來區分這五種社會形態。1.社會中不存在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但全社會必須整體性地依附於自然界,就是原始社會;2.在對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會中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存在以人身為前提的依附關係,就叫做奴隸社會。3.在對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會中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不再以人身為前提,而是換成身外之物,如:土地、官爵等等,就叫做封建社會;4.社會中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關係,而是全社會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於一個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資本,就叫做資本主義社會;5.把4中最後那個依附也給幹掉,達成現實中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完全和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
纏中說禪認為前三個階段,人對自然都是依附關係;而第四階段,人在生產力大發展下自以為可以拋開自然,以資本為依附,然後就出現大量的環境問題,只有消滅資本主義,才可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人和人與人和自然的問題必然也必須同時解決。
五、大勢興衰
現在,離共產主義最近的無疑是歐美發達國家。將來,最可能領導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無疑是中國。
在歐洲,共產主義從名義上消失了,因為歐洲資本主義發達,民主制度完善,利用選舉制度影響政治更容易。這是實事求是,這是見路不走。他們建立工黨、綠黨,爭奪選票,最終建成了現在的資本主義福利社會國家,在目前的世界上最大程度地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所以說離共產主義最近的是歐美發達國家。
在蘇聯和中國,共產主義經歷了曲折。兩國的資本主義都不發達,生產力發展落後,輕易通過暴力革命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蘇聯新政權建立後,犯了見路就走的錯誤,將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列寧是懂得事實求是的,根據當時蘇聯的實際條件,決定實施新經濟政策。可惜新經濟政策只實施了三年,列寧就去世了,而史達林把見路就走發揮到極致,終致蘇聯解體。
中國犯過兩次大的見路就走的錯誤,第一次是革命時期,照搬蘇聯的作戰經驗,結果大家都知道,差點亡黨,被迫長徵。好在毛澤東見路不走,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路。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後,照搬蘇聯實行完全計劃經濟的經驗,結果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人民生活困苦。好在鄧小平見路不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中共兩次陷入困境,都是因為照搬教條,見路就走;兩次轉危為安,都是因為實事求是,見路不走。
美國和蘇聯曾經是世界的兩極,率領兩個主義的兩大陣營。美國實行市場經濟,全社會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於資本,科技、藝術、文化等等都要圍著資本轉,為資本服務。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全社會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於權力,科技、藝術、文化等等都要圍著權力轉,為權力服務。蘇聯聲稱是搞社會主義,但按照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處境來區分,蘇聯全社會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於非自然的身外之物:權力。蘇聯實際上是權力主義,實質上和資本主義沒什麼區別,甚至連資本主義都不如。資本主義畢竟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的自由方面很有成效,權力主義則完全禁錮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自由。
纏中說禪推測,毛澤東正是驚覺蘇聯的權力主義社會本質,才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放手讓人民群眾去造官僚的反,希望將人民從權力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自由還給人民。但文革還是沒能出離姓資姓社的圈圈,扣帽子、貼身份標籤的辦法也一點不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實際上仍是見路就走。文革將人與人的矛盾激化到極致,將人對人的控制推動到極致,造成了更多更深重的人間悲劇。當然,也要看到,列寧和毛澤東最大的功績,在於使貧窮落後的俄國和中國保持了民族獨立,逃脫了資本主義列強的魔爪。現在游離於美元權力範圍邊緣的大國,只有俄羅斯和中國。
未來,世界將成為中國和美國博弈的舞臺。美國很強大,但它的全球軍事力量是靠錢堆出來的。美國很有錢,但這錢是利用美元體系,通過貨幣戰爭從全世界剝削來的。從歐洲到日本,從中東到東南亞,全世界有哪只羊沒被剪過毛?那些沒被狠狠剪過的國家,要麼是還窮得沒長什麼毛,要麼就是久窮乍富,美國還沒想好怎麼動剪刀。次貸危機是美國的危機,美國卻通過美元把危機轉移給全世界,搞得歐洲國家破產,搞得剛被剪過毛的日本從坑底墜井底。
美國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一方面,美國資本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這是資本主義的宿命,總有一天,世界將無法再承受美國的欲望。另一方面,世界人民不是傻子,再隱蔽的剝削也是剝削,歐洲為什麼要搞歐元?中國為什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美國擺脫不了資本的狼性本質,它要麼吃羊,要麼吃別的狼,美國與其它國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總有一天,美國將無法再承受全世界人民的怒火。
中國和美國的博弈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中國出現顛覆性混亂,發展再次陷入停滯。另一種是中國穩定發展,影響力超越美國,主導世界發展。如果中國能夠堅持實事求是,不再犯大的錯誤,首先實現中華民族自身的復興,進而引領世界各國的發展方向,無疑會讓人類少走許多彎路,使共產主義儘早實現。未來中國,任重道遠。
為什麼中國首先要實現民族復興?因為貧窮落後的中國是沒有說服力的。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必須解決六個問題:一是環境問題,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經濟問題,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人民富裕。三是民主問題,中國民主的實現形式不能照搬歐美,必須要立足中國實際條件。四是民生問題,要建立完善而有活力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貧富差距。五是法治問題,確立法律權威,實現社會公平。六是腐敗問題,腐敗不除,亡黨亡國。中國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在環境、經濟、民主、民生、法治、廉潔等方面做得比歐美還好,才能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才能證實事實求是的有效性,才能證明共產主義的必然性。
美國是不願意看到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要阻止或者拖延中國的民族復興進程,唯一的辦法是讓中國陷入混亂和分裂。混亂則經濟和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中國分裂成幾個小國,就沒有了現在這麼大的經濟體量,影響力也就不足為慮,不可能再挑戰美國,更別說領導世界了。鼓吹中國照搬美國特色民主的人,必須要回答:中國照搬美式民主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像埃及、烏克蘭、臺灣、香港那樣的混亂或者社會撕裂?有沒有國家分裂的危險?就算這是實現民主過程中必要的代價,那麼混亂甚至戰亂多久才會結束?50年還是100年?分裂之後還能不能再統一?什麼時候才能再統一?是500年還是1000年?這樣的代價,中國人付得起嗎?值得付嗎
中國實現民族復興之際,就是肩負起引領世界責任之時。蘇聯和美國在引領世界的時候,採用的都是必走我路的辦法,兩國都認為自己的模式是全球通用的,各國必須完全照搬自己的模式,如果不按自己的模式發展,就要橫加幹涉,不惜動用武力。鄧小平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他之後,中國就認為蘇聯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中國模式也不一定適合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立足於中國的條件,實事求是,見路不走地確定的道路。世界各國有各自的條件,自然就要走不同的道路。美國走美國的路,歐洲走歐洲的路,不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加資本主義,只要能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只要管用就行。中國尊重世界各國根據自己條件選擇自己的道路,中國一直強調互不幹涉內政,就是這個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學而時習之,是說內聖,首先中國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實行馬克思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發展得比別人更好,這樣才有說服力。有朋自遠方來,是說外王,別的國家聽說中國發展得好,自然受觸動,絡繹不絕紛紛前來交朋友,中國來者不拒,各國看了,受啟發了,心想原來還可以這樣搞,於是回去,立足本國的條件,各走各路,和而不同,和諧發展。
中國只是向世界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實事求是的有效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至於世界各國走什麼樣的路,中國不但不幹涉,還明確告訴他們要實事求是,要見路不走,不要照搬中國模式,中國模式只能參考借鑑。這樣,世界各國由「不智」而「智」,由「慍」而「不慍」,和而不同,和諧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權力多極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競爭協作,以自由貿易區的形式逐步融合,民族的藩籬逐步消解,國家存在的意義逐步消失,國界逐步消融,由資本主義而社會主義而共產主義。這就是中國的引領之道、王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