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石之門》作為一部極度慢熱的日本動畫作品,很多觀眾在看過幾集之後便草草棄番,殊不知他們錯過的是一部在九年後的2020年依然被人們稱為神作的動畫作品。
中二青年遭現實打擊被迫成熟,擔起責任。一次次在兩個人死一個的選題面前二選一,幾近崩潰。到這裡其實就能塑造一個成熟的黑深殘形象了,但是主角還是不屈服於現實,用自己換了個兩全之法。正因為前面鋪墊的合理,後面這個選擇才不會顯得那麼輕浮,才能讓人有情感的代入。
如果你也體驗過這樣一種情況:盡力地向同伴訴說著什麼,卻怎麼也不能讓同伴產生共情,甚至連事情本身也講不清楚,你就能理解男主所處的生存境遇了。
生活太複雜了,講不清楚的事情,只能默默地去做吧。
只要還有辦法回溯時間,人們就一定會這麼做,可這只是徒增悲傷罷了,每回到一次過去就一定會產生波及和影響,想讓所有事情按著自己的期望去發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挽救了一個人就會失去另一個,歸零好不容易實現的夢想,放棄日思夜想的願望——哪怕抱著這樣的覺悟做到這個地步,自己所期待的改變依然不會降臨,而無法逃避的現實依舊會一次次接踵而來;自己擔著犧牲的所有責任,卻不得不反覆承擔製造悲劇的痛苦,心靈逐漸麻木,失去人類的感情的恐懼。
而正是因為不可以重來的人生,人類才能承擔可能來訪的種種不幸和痛苦,然後繼續前進。人們總是注視著自己所珍視的東西,但在這期間唯獨忘記了自己。
石頭門的成功在於原作對劇情與節奏感的把握,涉及時間線的作品往往不成即敗。石頭門前半部分的日常為後半部分環環相扣的「跳線」做準備。從12集真由理的懷錶停止那一刻,胸針就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長也是重要的兩周,觀眾以胸針視角自然也會被代入進去,感受到劇情的緊張感。
相比起輪迴世界觀的時空電影那種宿命感,命運石之門最震撼的是它改變宿命抗爭命運的精神內核。
在大多數時空題材的作品中,講究的是命中注定和環環相扣,未來的因造成了過去的果,未來的穿越即歷史本身,比如星際穿越裡父親在五維空間的訊號就成了墨菲兒時看到的幽靈,這種命中注定的無力感往往會帶給時空穿越電影無與倫比的震撼感。
假設宇宙的時空由無數的世界線組成,那麼對於在這個世界線的我們來說,周圍的事物自然是客觀存在的,其他世界線的人和事就是夢境一類的東西。然而,對於生活在其他世界線的「我們」來說,也許這個世界線的我們又是夢境了。
存在的概念變成了一個主觀的標準,是否可以認為世界線的理論實質上是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