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懸殊

2021-01-12 騰訊網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8年,戰場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在這個問題上尋究或許才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最好紀念。《講武堂》特推出《中日軍隊技術對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對比,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

抗戰時期國軍最好的火炮——德制sFH18/L32式150毫米榴彈炮

上一期《講武堂》對比了中日步兵部隊的火力差距,中國軍隊普通部隊一個師僅能敵日軍一個大隊。但在抗戰中,中國軍隊往往集結了更為巨大的數量優勢,為何還是難擋日軍的正面進攻呢?這其中主要因素是中日兩軍的炮兵火力差距更為巨大。

中日炮兵的裝備差距

先看國軍炮兵的裝備情況。中國軍隊在抗戰爆發之前,從德國購入了一定數量的105毫米和150毫米榴彈炮,這些火炮是具有30年代中後期世界先進水平的優秀兵器,性能優於同期的日本火炮,很多時候也被人作為中國炮兵技術裝備並不弱的證據。但這只是一種虛妄的自大而已,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比步兵部隊火力差距更為明顯,日軍在炮兵上的巨大優勢使得其在1944年前幾乎所有的大規模會戰都能取得巨大的火力優勢。

1935年,國民政府在武昌設立了陸軍整理處,其炮兵整理部門將其可管轄範圍內原有的火炮和近年進口火炮統一整編為預備炮兵部隊,可以用於野戰的火炮僅有567門,其中110門過於老舊被裁汰,剩餘456門可用;裝備戰鬥部隊的包括山炮132門,野炮252門,榴彈炮32門。

以下就是1935年國民政府軍中央系部隊預備炮兵的全部家當:

1、炮兵第1旅裝備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門;

2、炮兵第2旅裝備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48門;

3、炮兵第6旅裝備德制克虜伯式75毫米野炮(L/29)72門;

4、炮兵第8旅裝備國產遼十四式77毫米野炮(L/30)72門;

5、獨立炮兵第4團裝備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門;

6、獨立炮兵第6團裝備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L/30)36門;

7、獨立炮兵第8團裝備國產遼十四式150毫米榴彈炮(L/12)16門;

8、獨立炮兵第17團裝備國產遼十四式150毫米榴彈炮(L/12)16門;

9、獨立山炮第1、第2、第3營每營裝備瑞典制博福斯式75毫米山炮(L/20)12門;

10、獨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營每營裝備德制克虜伯式75毫米野戰炮(L/29)12門;

在進行對比分析前,我們需對山炮、野炮、榴彈炮的技術分類進行一個簡單的認識:

1、 野炮

野炮,即野戰炮,具有較高機動性的中口徑加農炮,口徑一般為65~80毫米,採用便於戰場機動的輕便炮架。野戰炮的身管較長,膛壓較高,炮口初速高,平射精確性較好。但其炮架仰角較小,採用固定發射藥,以較低角度射擊為主,難以攻擊遮蔽物後的敵軍和戰壕內的敵軍,也不適於複雜地形戰鬥。野戰炮的膛壓高,口徑小,所以彈丸壁相對較厚,炸藥裝填量小,爆炸威力弱。

野戰炮在傳統上是採用榴霰彈攻擊敵軍步兵隊列、以及後來出現的散兵線,在一戰後因塹壕發展而逐漸式微。美、德、英等工業發達國家在二戰已經基本完全淘汰野戰炮,但是在蘇、日、意等工業不發達國家還是二戰的主力炮種。

克虜伯75毫米野炮

2、 榴彈炮

榴彈炮,具有較高火力靈活性的大中口徑火炮,用於野戰的型號口徑一般為105~155毫米。榴彈炮採用具有較高仰角的炮架,可以靈活的調整彈道,身管相對加農炮來說較短,炮口初速低,發射藥有多個號數,配合仰角變化可以靈活調整射程。榴彈炮的彈道彎曲,可以在山地有效使用,也便於轟擊掩蔽物和戰壕內的敵軍。榴彈炮的彈丸口徑大,彈壁薄,爆炸威力大,如75毫米山地榴彈炮的炸藥裝填量可以達到75毫米野戰炮的3倍。

3、山炮

山炮,即是小口徑榴彈炮,主要用於大中型火炮不便機動的山地戰場、以及其它作戰地域。中國戰場的山炮一般為75毫米口徑,身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在狹窄的道路上由一兩匹馬匹牽引,更可以拆卸為幾個部件後由馬匹馱載。

中國軍隊裝備的博斯福75毫米山炮

1935年時的國軍預備炮兵,野炮大多為老式的日本三八式野戰炮和德國克虜伯野戰炮,榴彈炮則是日本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和其東北仿製型號。這些野戰炮的倍徑基本為30倍口徑上下,而榴彈炮更是只有12倍口徑,都屬於一戰前的老式火炮,野戰炮射程不足8千米,榴彈炮甚至只有5900米射程,同類武器在日軍已經全面淘汰。較為現代化的火炮是少量的博福斯山炮,其作為山炮射程反而超過了當時國內絕大部分野戰炮,達到9150米,其採用新式炮彈,裝藥量大爆炸威力出色,但是總數過少只有132門。

國軍的隊屬炮兵則以仿製老式克虜伯山炮的滬造山炮為主,滬造山炮的德國原型射程不足4000米,國產產品由於彈藥質量差以及使用年限過長,因此射程更短,實際使用中射程甚至比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更短。此一項已在上一篇中日步兵火力對比中計入,不應再在炮兵對比中計入。

另外,在當時中國軍隊中,閻錫山的晉綏軍也有大約400門75毫米山炮,但晉造山炮在性能上也屬於一戰水平,而且火炮、炮彈質量更差,晉綏軍作戰地域也局限於山西及附近地區,所以也不再進入對比。

1935年後,從德國購入了48門sFH18/L32式150毫米榴彈炮、40門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其中36門是開戰後運入),這一批火炮性能優秀,但是裝備規模太少,尤其是彈藥國內完全無法自產,只能嚴格限制使用。

戰前購入的這些火炮,隨著戰爭進程推進,不斷損失,使得中國炮兵不斷失血。因此在抗戰中前期獲得蘇聯援助的400餘門山野榴炮,成為了抗戰中期國內炮兵火力的支柱。

而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日俄戰爭中就有相當豐富的重炮兵使用經驗,攻擊旅順口要塞的戰鬥中,大規模使用280毫米重型攻城榴彈炮攻克203高地的戰例在世界戰爭史中也有其重要地位。

侵華戰爭中的日軍炮兵,也分為隊屬炮兵和預備炮兵,其實力雖然對於歐美戰場來說不值一提,但是對於中國戰場來說,也是一把可怕的戰神之錘。以之前所述的1938年徐州會戰結束後的態勢,日軍在關內共有24個步兵師團和5個獨立混成旅團,不計入聯隊所屬山炮,共有隊屬山野榴炮101個大隊,編制1212門,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軍隊的預備炮兵。

1938年中國戰場中日炮兵中型火炮數量對比。

如前文所述,中國預備炮兵擁有88門德國製造的150、105毫米榴彈炮,彈丸威力大,彈道靈活,是中國最好的炮兵武器。但是日軍即使在隊屬炮兵,就已經有多個師團配發了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其性能足以和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抗衡,裝備數量更是數倍於中國軍隊的105毫米榴彈炮。

日軍預備炮兵,主要是由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組成的野戰重炮兵聯隊、150毫米加農炮、大口徑榴彈炮組成的獨立重炮兵聯隊。

1938年10月中國戰場有四個野戰重炮兵旅團,總兵力超過400門重型火炮,野戰重炮兵聯隊主要武器包括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和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

四年式榴彈炮裝備重量較輕,可以靈活的配屬給部隊在各種地形使用,雖然射程較短,但是只要不遭遇中國軍隊數量稀少的德造150毫米榴彈炮也無太大危險性。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射程11900米也比中國的150毫米德造榴彈炮的13250米較近,但是150毫米德造榴彈炮重量達到7噸級,實際上已經相當於重型加農炮級別,機動性差,同時由於數量少,所以基本只部署在部分要地充當要塞炮使用,在野戰中九六式榴彈炮已經足以壓制中國軍隊任何炮兵兵器。

而十四年式和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在射程上也足以和德造榴彈炮對抗,更不要說日軍還有數量不低的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可以參戰。即使在105、150毫米口徑這個較小的級別上,日軍也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另外日軍還擁有大量的240毫米、280毫米、305毫米甚至更大口徑的重炮,作為攻城炮正好可以對付主要用作要塞炮使用的德造150毫米榴彈炮。

1938年中國戰場中日炮兵重型火炮數量對比

1939年3月日軍進犯南昌,僅僅只有2個完整師團參戰的情況下,日軍投入了4個野戰重炮兵聯隊,下轄72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16門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合計重炮88門,還配屬了獨立重炮兵一個大隊,150毫米加農炮4門,同時還有山炮44門,野戰炮66門,總共集中了202門山炮以上火炮。而當面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兵力,但由於炮兵火力處於絕對劣勢,戰術又較為呆板,只有被動挨打。日軍3月20日發起攻擊,7天內就強渡修水,攻擊前進上百公裡,攻克南昌。

中日炮兵的實戰差距更大

比裝備水平差異更大的,是炮兵的技戰術水平。日本炮兵雖然在列強中處於墊底水平,但是已經具備了間接瞄準圖上作業能力,可以通過前方觀察哨觀察目標,在地圖上找到目標的坐標點,通過無線電將目標位置報告炮兵部隊,而炮兵部隊不需要直接觀察目標直接通過在地圖上計算作業,直接射擊。

而中國炮兵,直到1950年,實際上還是以視野內直瞄射擊為主,抗戰期間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掌握了日軍一樣的間接瞄準射擊能力。中國軍官大部分看不懂地圖,更不要說士兵的文盲程度,所以很難組織起具有測距、地形測繪和地圖判讀能力的炮兵觀察哨。

炮兵部隊不掌握間接瞄準能力,在作戰中是非常致命的。這意味著中國炮兵只能打擊預先標定地域,很難對付在另外方向出現的日軍部隊,而在進攻中也難以組織有效的徐進彈幕配合步兵進攻。

日軍炮兵觀測氣球

日軍重炮兵陣地

提到徐進彈幕,其實中國炮兵的彈藥供應是更困難的阻礙。即使是國內能生產彈藥的山野炮,受制於工業能力問題,彈藥供應也是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山野炮、反坦克炮等炮彈總共只生產了171.6萬發,不夠歐洲戰場一個中等規模戰役的需求。

而日軍方面,雖然其火力水平遠遠不足以跟歐美列強相比,但是對於中國戰場水平已經足夠。1941年11月,日軍在戰略重心已經基本轉向南洋,對中國關內戰場只提供最低限度補給的情況下,關內戰場的彈藥儲備達到了30個師團會戰份,其中山野榴炮彈藥超過250萬發,即使不考慮質量差異、口徑差異,也相當於中國軍隊在整個八年抗戰期間消耗的炮彈數量。

抗戰初期忻口會戰中,晉綏軍炮兵集中八個炮兵團,在長達21天時間內,發射了4萬發質量低劣的肥田粉炮彈,平均每天發射不過2000發,這已然是抗日戰爭史上(不計入緬甸方向駐印軍炮兵)空前絕後的炮兵火力集結。而這種程度的火力集結,在日軍來說只是一個師團攻擊前進時的正常水平。

而在1941年著名的上高會戰中,中方參戰部隊包括王牌74軍在內的4個軍,整個會戰期間僅發射區區450發山炮炮彈。這樣的火力差距,已不是可以用語言、圖表來表達的了。抗戰,特別是中後期,中國軍隊是以血肉之軀來抵擋日軍的鋼鐵大炮,這並不是一種對困難的修辭形容,而是對實際戰場狀況的描述。

在上高會戰中,國軍只發射了450發山炮炮彈。

抗戰期間中日炮兵裝備簡介

博福斯山炮

在獲得美援的M1式75毫米山地榴彈炮以前,中國軍隊最好的山炮是來自瑞典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博福斯公司是德國克虜伯公司設在瑞典的子公司,所使用的制炮技術均為德國的技術。此炮1930年開發成功,是當時最新式的山炮。

國軍所購型號炮管為口徑之20倍,全重785公斤,炮膛內有28條膛線右旋,纏度為七度九分四五秒,發射時裝藥燃燒之氣體壓力最大為260MPA。炮彈重量為6.5公斤,初速分別是:一號裝藥250米/秒、二號裝藥230米/秒、三號裝藥450米/秒。最大射程9150米,高低射界-10°--+50°,方向射界-3°--+3°,由於炮膛線系右旋,射擊所發"定偏"為右偏。

該炮身具有的可拆卸防盾,厚約4.5毫米,以供炮組成員在射擊時的基本保護,博福斯山炮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它的防盾有一個明顯弧線。兩個輪子間寬95釐米,輪子直徑90釐米,炮身可分成八部載件由八匹馬馱載或二匹馬挽曳。

博福斯山炮射程大,接近於先進野戰炮的射程,其炮彈採用優質鋼材冷拔生產,內裝烈性炸藥超過700克,威力遠超其他老式山炮的鑄鋼炮彈。但是優質炮彈只能依賴進口,而抗戰期間國內主要生產鑄鋼炮彈甚至是鑄鐵炮彈,性能遠不如原裝進口炮彈。

博斯福75毫米山炮

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家族

日本四一式山炮,是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火炮,也是中國軍隊大規模裝備的一種火炮,構成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雙方山炮兵的主體。

該炮是日本第一種自主研發的現代管退式火炮,於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定型。該炮全重540千克,可以採用單馬挽曳,同時寬度小,極為適合在中國的鄉間土路上行駛,也可以分解成六部分,由六匹馬馱載。火炮射程6千米,屬於各國山炮中的中平水平,雖然威力不如博福斯山炮,但是其方便靈活的機動性更適合中國戰場的使用。

早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四一式山炮便開始進入中國,不過原裝進口的數量並不是太多,主要是進行仿製,例如東北的張作霖,直系的吳佩孚,還有晉綏軍的閻錫山都曾仿製過這種火炮,其中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產量最大。

1924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仿造成功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命名為晉十三年式75毫米山炮。該炮最大射程6400米。為了大批量生產,該廠實行包工制,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每門炮由6000工日減少到1400工日,產量大大提高。1928年,該廠又對此炮進行改進,最大射程達到7000米。改進後的炮稱晉十七年式75毫米山炮,年產量40門。到1929年,這個廠共生產75毫米山炮700門,是抗戰期間國內山炮兵的絕對主力。

1925年,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成功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命名為遼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其性能、結構與漢滬兩廠75毫米山炮接近,最大射程6350米,所需材料從日本、奧地利等國進口,到1931年,共生產72門。九一八事變後,撤入關內的東北軍攜帶了一些這種火炮,不過很快就消耗殆盡。

日軍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克虜伯火炮家族

在抗日戰爭中,一個較為奇特的情況,是參戰雙方都大量的使用了基於德國克虜伯M1903式75毫米野戰炮而衍生的龐大家族系列火炮。除了中國在北洋軍閥時期引進大量原廠火炮以外,還包括了日本仿製的三八式野戰炮、三八式騎兵炮和三八改野戰炮,國內的漢陽兵工廠仿造的克式野戰炮,奉天兵工廠基於三八式野戰炮仿製的遼十三年式野戰炮等。

M1903/三八式野戰炮全重950千克,另配有牽引前車,六馬挽曳。依靠液壓後座-彈簧復進系統,理論最大射速達到20發/分。最大仰角16.5°,最大射程8350米。遼十三式和漢陽造克式野戰炮基本參數與之接近,但受限於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水平,性能較差。彈藥使用鑄鋼或鑄鐵炮彈,鑄鋼炮彈裝炸藥約450克,鑄鐵炮彈裝炸藥約230克,另可使用榴霰彈以殺傷暴露目標。

在一戰中,各國的野戰炮皆暴露出彈道過於低伸,難以殺傷塹壕內目標的問題,同時因仰角太小限制了火炮射程,因此戰後都對野戰炮進行了改進。日本對三八式野戰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更換了新式炮架,將仰角從16.5°提高到43°,射程增加到11600米,這就是三八改野戰炮。改進後,火炮射程極大提高,同時對於工事內目標的殺傷力增長數倍,有效地提高了在攻擊作戰中的效果。

日本在30年代也生產了性能更好的95式野戰炮,採用開腳大架,針對摩託化牽引設計。在低水平的中國戰場使用較少。

克虜伯75毫米野炮,中國在清末就有引進。

中國軍隊的德制榴彈炮

1934年國民政府籌辦重炮部隊,通過對很多大牌軍火公司樣炮的比較,最終訂單被德國的萊茵金屬廠獲得,該廠將原來生產的30倍徑的150毫米火炮進行了改進,使倍徑達到32倍以滿足國軍對火炮射程15公裡的要求。最終該型火炮中國訂購了24門,總價達到2088萬元法幣。該車放列重量6500千克,行軍重量7000千克,必須採用摩託化牽引,隨炮進口了亨舍爾T33G1 6×4牽引車,加上配套的卡車和摩託車,實現了全團摩託化。隨後又訂購了24門30倍口徑炮,1937年交付完成。

這48門火炮是抗戰期間中國戰場最先進的重型火炮,一直使用到剩餘火炮在解放戰爭中全部被俘,才從國民政府軍中徹底消失。該炮的炮彈威力巨大,但是國內無法為其提供高質量冷拔彈體,只能依賴少量庫存彈藥作戰。

1934年國民政府還購買了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共採購40門。全重約2000千克,最大射程10675米,該炮結構先進操作性良好,但是數量不足和彈藥短缺使得該炮在戰爭中很少發揮作用。

國軍裝備的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

日軍主要的野戰榴彈炮

1、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

該炮是為步兵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戰重炮兵旅團配備的野戰榴彈炮。該炮總重2800千克,身管長度為15倍口徑,炮口初速每秒389米,最大射程8800米。

該型火炮在1930年代後期已經較為落後,但是其炮車重量輕,彈丸重量大,面對缺乏遠程反炮兵火力的中國軍隊仍然可以一逞淫威,該型火炮數量較大,是抗戰期間日軍野戰重炮兵的主力。

日制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

2、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

該炮口徑150毫米,戰鬥全重4.1噸,炮彈重31.1公斤,炮彈初速每秒540米,射程12公裡。該炮是日軍在戰爭中最優秀的重型野戰火炮,重量輕射程遠,可以和中國軍隊裝備的德式150毫米榴彈炮相媲美。

3、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

該炮口徑105毫米,戰鬥全重1750千克,炮彈初速454米,射程10800米。該炮在太平洋戰爭中廣泛使用,也曾被用來射擊美國的M4謝爾曼坦克,在中國戰場出現較少。(文/鄧肯 杜松濤)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講武堂》欄目獨家稿件,歡迎非商業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德式師」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臺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成果,便是在抗戰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八百壯士所屬的國軍德械師。那麼,這些堪稱當時中國軍隊最強戰力的德械師,與原裝的德軍師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兩者的差距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師部直轄一個炮兵營,裝備有75毫米野戰炮12門,4門37毫米反坦克炮和4門20毫米高射炮。再加上工兵、輜重、通信、野戰醫院等直屬單位,全師1.1萬人(戰時加入補充團可達1.4萬人)。
  • 抗戰中日戰力差距根源:就算給美械裝備,戰鬥力也一樣不行
    電視劇中的遠徵軍在雨田君來看,當時中日兩國戰力差距並非武器這個潛層面上的表面火力差,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戰鬥人員素質、軍隊訓練和風氣這三個方面,而這三個層面的差距是更多的外援武器所不能彌補的。兵源戰鬥素質差距文化素質差距:早在一戰前,拿著甲午和庚子賠款的日本就開始進行國民義務教育(小學),日本小學文化以上水平達到了90%以上,而反觀當時的中國,文盲率達到了80%,這一正一反,足以證明雙方之間的水平的差距。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那20%的非文盲率皆是達官貴人,他們分布在政商之中,對於從軍興趣不大,這就造成在抗戰前國軍中的文盲率達到了90%。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在正規的野戰中,最具有決定性的火力就是炮兵,作戰雙方的損失大部分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壓制敵方的炮兵火力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
  • 中國坦克的起點,就在於抗戰期間對陣日軍「豆式坦克」的尷尬
    之間這16年日本在英法之間反覆選擇都沒有找到自己需要的坦克類型——相對於歐洲那些對裝甲和火力的需求,日本在亞洲的主要對手中國並沒有坦克群,坦克在戰場上更多的作用是火力支援和掩護步兵,因為根本沒有對手的坦克需要去消滅!
  • 二戰日本炮兵火力水平如何?一個字亂 眼花繚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陸軍,最基本的火力來源依然是炮兵,尤其是師炮兵和統帥部炮兵。那麼,活躍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日本軍隊,炮兵火力水平究竟怎樣,是很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1937年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全部陸戰炮兵單位如下(不含高炮和要塞炮兵):14個師團屬野炮聯隊、3個師團屬山炮聯隊、2個獨立山炮聯隊、1個騎炮聯隊、9個野戰重炮聯隊、9個重炮聯隊。這些單位當時都採用平時編制,但具體火炮數有多少,並不清楚!
  • 抗戰時我們真的「器不如人」嗎?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在國防整體實力及武器裝備上,我們當時確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我們無論是陸軍的常規武器,還是炮兵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中國軍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狀態,就是裝備精良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也無法與日軍相比。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 清軍1個師大炮數量:比抗戰4個美械師還多
    其實後來的抗戰德械師和美械師在炮兵火力也不如清末的北洋新軍,在步槍上則差不多,唯一的優勢就是機槍比較多。抗戰美械師最強配備,也不過是1個美械師12門75毫米山炮,1個步兵團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步兵營2門81毫米迫擊炮,這已經是美械師完全配備的標準。而抗戰德械師呢?那些調整師,一個師12門75毫米山野炮,1個步兵團6門迫擊炮,另1個步兵師還有4門機關炮和6門戰防炮。
  • 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受到現在很多影視劇的影響,不少人都認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是非常的精神飽滿,雖然作戰艱難但起碼在食物問題上不會發愁。在抗戰爆發前,國軍作為中國的政府軍隊待遇還是不錯的,每名士兵每天的補給標準也比較高,有大米或者雜糧1.5斤,鹹菜、乾菜半斤,另有足量的醬油、食鹽等,部分部隊還會得到雞蛋和罐頭,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全國大部分的產糧區淪陷,到抗戰中後期,僅剩西南、西北幾個省還能供給軍隊。
  • 抗戰中日宣戰問題背後的國家利益考量
    與會代表一致表示決定抗戰,並約定共同遵守大會決議:「在未正式宣戰以前,與彼交涉仍不輕棄和平」;「今後軍事外交上各方之態度,均聽從中央之指揮與處置」。中國終於形成統一的軍事外交集團;也集體決議在抗戰初期,採取對日不宣而戰的政策。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戰事已發展到全面戰爭。
  • 抗戰時中日兩軍的主力輕機槍,捷克式PK歪把子,哪款更有殺傷力?
    由於在中國戰場上,絕大多數都是步兵戰鬥,所以作為連以下分隊的火力骨幹輕機槍作用自然就很重要,那就把捷克式和歪把子進行一番對比,看看到底哪款更有殺傷力?答案是很明確的,肯定是捷克式。首先從口徑上對比:捷克式是7.92毫米,歪把子只有6.5毫米,已經差了一個級別。就是單從子彈上來比,7.92毫米也6.5毫米的殺傷力大了許多。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
    那麼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士兵都使用什麼武器呢? 步槍 日軍對華作戰的單兵武器,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八大蓋」。這款步槍精度好、射程遠,槍身全長127.6cm,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cm,利於白刃格鬥,但是因為口徑小、所以殺傷力較差。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戰爭爆發後,中日兩國都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八路軍抗戰有多難?92式步兵炮打3發炮彈,還要首長特批
    全面抗戰開始的時候,整個八路軍一共只有1個山炮連,此後還是撈出了晉綏軍潰敗時丟在河裡面的8門山炮,才以此為基礎成立了總部炮兵團。在八路軍各師,最初都只有迫擊炮,如120師有4門迫擊炮、129師有6門迫擊炮。
  • 抗戰時期德械師的裝備與日軍相比更好嗎?一種武器遭日軍強力碾壓
    國民革命軍再說一下日軍的擲彈筒,這個擲彈筒可以說是日軍單兵在火力方面最大的優勢了,在實戰中可以形成曲射火力,他們的擲彈筒在配合步槍、機槍作戰時,則能夠提供對掩體以及密集陣型機動性的支援火力在以步兵連、排為單位作戰時,日軍可以單方面碾壓德械師,而德械師的基層連排,只有步槍火力,在與日軍交戰時,並不能佔到任何優勢。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引言當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甚至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那麼為何戰爭會如此激烈?攻打中國如此困難,為何當時美軍沒有使用殺傷力極大的噴火器呢?
  • 新型卡車炮火力全開,炮兵全換星空迷彩,這搭配太贊了
    據文章內容介紹,這一次炮兵部隊進行的是特種射擊訓練。特種射擊,是指炮兵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目標、環境等情況,所採取的相機制敵的射擊手段。目的在於獲得適應目標條件的理想射擊效果。包括跳彈射擊、空炸射擊和高射界射擊,發射發煙彈、宣傳彈、照明彈和燃燒彈等。
  • 二戰時期,若美蘇不出手,讓中日兩國單打獨鬥,我們最後會贏嗎?
    有人會問,如果當年美蘇不出手,任由中日兩國單打獨鬥,最終結果會如何呢?中國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呢?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進行了14年艱苦鬥爭,最終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