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衝積扇
衝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
衝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的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多種氣候條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瑞典的拉普蘭(Lappland)區、日本、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其他溫暖至溼潤的地區均可見到。
衝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以山麓谷口為頂點,向開闊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積扇狀地貌。它是衝積平原的一部分,規模大小不等,從數百平方米至數百平方公裡。廣義的衝積扇包括在乾旱區或半乾旱區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即洪積扇;狹義的衝積扇僅指溼潤區較長大河流出山口處的扇狀堆積體,不包括洪積扇。
衝積扇的規模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氣候因素、物質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在溫帶或溼潤地區,降雨和洪流頻率高,侵蝕作用阻礙了衝積扇的增長,溼潤區統貫衝積扇的水流把沉積物多半都搬運到衝積扇範圍以外去,也阻礙了大衝積扇的發育。未受構造變形或鄰近衝積扇增長所限制的衝積扇,其形狀近似部分錐體,橫剖面呈凸形,縱剖面略呈凹形。扇的坡度受衝積扇大小、物質來源、物質來源區主要巖性、堆積歷史和構造運動史的影響。上升區,扇面可以很陡。粗大礫石多形成陡扇,頁巖、泥巖區的細粒物質多形成平緩扇。與泥石流堆積有關的小衝積扇很陡,物質來源豐富的大衝積扇也很陡。
衝積扇沿著半徑方向,可分為頂坡段、前緣段和兩者之間的過渡段。從扇頂到扇緣地面逐漸降低,坡度逐漸變小,堆積物由粗到細,分選性逐漸變好。其縱剖面形態與河床一致呈現下凹形,橫剖面為上凸形。一般說,衝積扇的大小與河流長度大體呈正比。
乾旱區衝積扇面的地貌通常可分為四部分∶活衝刷區,死衝刷區,荒漠礫石鋪蓋區和未分離的砂和礫石區。衝積扇的巖石碎塊上常有荒漠巖漆,這是一種主要由鐵、錳氧化物形成的棕黑色薄層。大部分人認為,因為巖漆可溶於水,其存在證明這些巖石碎塊在近2,000年內沒有受到多少洪水的淹沒。
巖漆的有無必然與洪水相關,而這也是識別死、活衝刷區的基本特徵。無論死、活衝刷區都有許多粗大砂礫,其中散布著巨大石塊,徑長甚至大到10公尺。死衝刷區的粗大石塊上都不同程度地染有巖漆,礫石的平均粒徑也比活衝刷區的大。這種粒徑的差異說明∶死衝刷區物質沉積時,氣候較溼潤,降雨較多,河流流量比現今為大。
衝積扇上值得注意的其他地貌特徵有∶泥石流堤——蜿蜒的塊礫堤,代表從前泥石流的兩側邊界;扇頂深谷——峽谷狀的溝谷,圍限著扇頂的活河床。還有荒漠礫石蓋層,由帶稜角的卵、礫、塊石交錯搭接而成,在扇面上形成平坦或波狀的硬殼,過去認為是風力作用的產物,有人提出是降雨、徑流和重力作用將扇面細粒物質移走而形成的,風力作用只是阻止細粒物質在已形成的礫石蓋層上堆積。
形成過程:
溼潤區
衝積扇在不同的氣候區有不同的形成過程。降水頻率大,水量豐沛,水流比較穩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衝積扇規模大,組成物質分選較好,礫石磨圓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網流十分發達。扇面物質在溼熱氣候作用下,土質呈現紅壤化。山區主流兩側的溪溝坡陡水流急,在山洪暴發時形成洪流或泥石流,挾帶的大量碎屑物質便在溝口附近堆積,形成由大小不一的礫石、砂土和粘土等組成錐形的衝積錐。這些碎屑物質分選程度和磨圓度均較差,孔隙度較大,透水性較強。一般情況下,衝積錐面積較小,其上段坡度較大,中段坡度銳減,前緣地段地勢展平,坡度減至1~2度。
半溼潤區
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發育大面積的衝積扇。如中國華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黃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衝積扇,表面形態扁平,坡度較小,形成廣闊的衝積扇平原。其中,黃河衝積扇面積達72144平方公裡,扇面上廢棄的古河床高地和河間窪地呈指狀分布,波狀起伏的微地貌特點十分明顯。
乾旱區
降雨量極少,暫時性洪流在山麓谷口處形成洪積扇。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強,扇面網狀水系發育不顯著。在山前斷裂活動的盆地,洪積扇具有很大的沉積厚度,緊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達數百米。洪積扇從頂部到扇緣的高差也可達數百米。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則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
衝擊平原
衝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遊水流沒有上遊般急速
從上遊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遊後
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泥沙便沉積在下遊
著名的衝積平原有亞馬遜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等。衝積平原是在構造沉降區由河流帶來大量衝積物堆積而成的平原。衝積平原能堆積很厚的衝積物。華北大平原自第三紀以來的沉積物厚度達5000m以上,最淺也有1500m左右。
衝積平原上的河流,河道寬淺,兩岸泛濫堆積帶常高於河間地,形成天然堤,天然堤潰決後使河流改道,在低洼地又常積水成湖或為沼澤。
衝積平原的類型
衝積平原根據地貌部位和作用營力可分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三部分。
1、山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由於河流出山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劇減小而發生大量堆積,形洪(衝)積扇,各條河流的洪(衝)積扇連接而成洪積-衝積傾斜平原。例如黃河出孟津後和其他流出山後在山麓帶共同形成的平原。
2、中部平原是衝積平原的主體,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帶來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河水往往溢出河谷,大量懸浮物也隨洪水一起溢出,首先在河谷兩側堆積成天然堤。天然堤隨每次洪水上漲而不斷增高。如果天然堤不被破壞,河床也將繼續淤高,最後甚至高於河道之間的衝積平原,形成地上河。有時,天然堤被洪水衝潰,決口扇上的沙粒被風吹揚,形成風成沙丘和沙地,我國豫東地區的大面積沙地和沙丘就是黃河南岸多次決口帶來的沙粒再經風的作用形成的。
3、濱海平原的成因屬衝積-海積類型,其沉積物顆粒很細,因有周期性的海潮侵入陸地,形成海積層和衝積層的相互疊壓現象。在濱海平原常有大面積湖沼和海岸沙堤或貝殼堤、潟(xi)湖、沙嘴等地貌。
衝積平原的結構
衝積平原的結構和它的形成過程有關:
1、山前平原主要是較粗顆粒的洪積物和河流衝積物
2、中部平原以河流堆積物為主。
3、濱海平原是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組成,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呈水平相變。如果陸源物質增多,陸地向海方向增長,河流相沉積在海相之上;如果陸源物質減少,海水伸入陸地,海相沉積又超覆在河流相沉積之上。
三角洲
三角洲是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等雜質
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積
逐漸成為新的溼地,繼而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作為河流與海洋(湖泊)的連接帶,是河流動力和海洋動力相互作用的主要場所,也是陸相細粒泥沙入海後的首要沉積場所。泥沙越沉積越多,從而形成了新的陸地。
長江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入海之前的衝積平原,中國第一大經濟區,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中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 21.07 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19%。其中陸地面積186802.8平方公裡、水面面積23937.2平方公裡。
恆河三角洲
恆河三角洲寬320公裡,開始點距海有500公裡。在南亞次大陸東部,頂點在印度的法拉卡,西起巴吉拉蒂—胡格利河,東至梅格納河,南瀕孟加拉灣。分屬孟加拉國和印度。大部分在孟加拉國南部,小部分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平均海拔10米。三角洲匯集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三大水系,河道密布。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位於越南的最南端、柬埔寨東南端,又稱九龍江平原,是越南最富饒的地方和越南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這裡河網密布,乘一條小舟,徜徉在縱橫交錯的河渠,一望無際的稻田,四季飄香的果園,欣賞改良樂曲,品嘗熱帶水果的香甜和南方民間美食,感受越南南部真摯的風土人情。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處,漢族地區南部。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也是經濟區域,但範圍略不同。狹義上的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清遠、雲浮、河源、韶關5個城市,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勒拿河三角洲
勒拿河流域面積有249萬平方公裡,勒拿河三角洲佔據的地理區十分遼闊,它佔地38073平方公裡,龐大的河系分成150多條水道。儘管它是最大的永久性凍土區的三角洲水系,大量的泥沙有規律地順流衝下來,沉積在三角洲地區,這就意味著三角洲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尼日河三角洲
尼日河三角洲在西非奈及利亞南部,由尼日河衝積形成。南瀕幾內亞灣,北起農河與福爾卡多斯河分流處,西起貝寧河,東至邦尼河。面積3.6萬平方公裡。由淤泥、粉砂組成,地勢低平,湖泊、沼澤、廢棄河曲星羅棋布。氣候溼熱,年降水量2,300毫米。汛期洪泛常引起河流改道,三角洲前沿河口多達20多處。居民向以捕魚、採集加工油棕和橡膠為生,還種植薯類、花生、玉米等,水稻栽培日益重要。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後,迅速成為重要的石油產區。有哈科特港、薩佩萊等重要城市和港口。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三角洲從勃生河口以東至仰光河口,伊洛瓦底江的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麗江、欽敦江、穆河、堯河以及蒙河等。其中欽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該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伊洛瓦底江從德耶謬以下是下遊河段,德耶謬至緬昂是下遊谷地,緬昂以南,伊江呈傘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達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年產大米1130萬噸,出口40萬噸,出口量佔世界大米出口量的1.5%。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它包括1.2萬平方公里海岸溼地,美國40%的鹽沼位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奔湧的河水向南注入墨西哥灣,衝擊形成宏偉的亞熱帶景觀,它由很多河流、溼地和海岸較低的小島組成。在三角洲邊緣,尚德盧爾群島為人口稠密的路易斯安那沿海地區抵禦海洋風暴提供了天然屏障。
奧裡諾科河三角洲
奧裡諾科河三角洲,位於委內瑞拉境內,境內主要河流為奧裡諾科河。有著複雜生態系統的奧裡諾科河三角洲,許多管道流入大西洋。部分地勢平坦,三角洲頂部至海的傾斜度為16.7米,多沼澤溼地。熱帶季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奧裡諾科河在三角洲分成多條汊流入海,主要支流有馬納莫河、馬卡雷奧河和格蘭德河等。
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是由尼羅河幹流進入埃及北部後在開羅附近散開匯入地中海形成的。它以開羅為頂點,西至亞歷山大港,東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線綿延230千米,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伏爾加三角洲
伏爾加三角洲即伏爾加河三角洲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河流三角洲,位於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是歐洲最大的河流系統伏爾加河進入裏海形成的。伏爾加三角洲面積在過去一百年內因裏海水平線的改變而不斷增加。雖然當地在1919年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但汙水和開墾對之正造成損害。
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奔流直下,匯入黑海,形成了歐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不計其數的湖泊和沼澤哺育著300多種鳥類和45種多瑙河及其支流中特有的魚類。多瑙河三角洲是歐亞非三洲候鳥的集散地,也是歐洲飛禽和水鳥最多的地方。多瑙河三角洲是歐洲現存的最大的天然溼地。這裡風光絢麗,資源豐富,被譽為"歐洲最大的地質,生物實驗室"。該三角洲橫跨納兩國邊境--羅馬尼亞與烏克蘭。
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處沉積形成的衝積平原,位處黃河入海口處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正是以保護河口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溼地類型保護區。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狀三角形,面積5,450平方公裡。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裡。三角洲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區內自然資源豐富。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