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展」日前在中央美院美術館展出,此展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共同策劃,將以兩個互為呼應的單元展來共同呈現60餘位中外藝術家的錄像藝術作品。此次展覽引發了藝術界對於錄像藝術發展的思考。上世紀60年代,以白南準與安迪·沃霍爾為代表,開創了最早期將錄像這種手法融入到藝術創作的先河。在此之後,錄像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同時也作為一種創作方式進入藝術家的視野。發展到當下,錄像藝術的新趨勢是怎樣的?未來的潮流湧向何處?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給出解讀。
錄像藝術呈現多元化發展
錄像藝術(VIDEO ART)作為一個外來的藝術門類,它的藝術實踐產生於早期的「遊擊錄像」和反商業化的藝術電視。純粹以錄像作為藝術表現媒材的歷史則可追溯到1965年,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拿著可攜式攝像機,在紐約大街上邊走邊拍,就是這麼一次拍攝,將錄像帶入到藝術表達的新領域。白南準也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
中國錄像藝術雖然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開始發軔,但其作品的數量、成就和影響卻飆升得最快,呈現出更多元化的局面。張培力、邱志傑、楊福東、汪建偉、陳劭雄、陳果仁等藝術家仍然活躍並作為中國當代錄像藝術的重要實踐者。藝術家們發現,錄像藝術對於保存與重新呈現他們的行為作品非常有價值,他們開始探索行為藝術中如何運用錄像藝術的可能性,包括技術層面與觀念層面。
錄像藝術從偶發至今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國際上,錄像藝術作品不僅頻繁入選特納獎等各種重要當代藝術獎項,還被藝術委員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等眾多藝術機構作為主要收藏的藝術形式。
錄像藝術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多是作為觀念性與實驗藝術的方式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IT產業的發展,個人電腦上的編輯設備廉價與普及,錄像不再被當作僅僅是社會學工具,而是更多地進入對其文化和美學功能的研究。不但錄像藝術進一步得到了繁榮,而且更多的藝術家著手探索互動多媒體和網絡作品。
記者了解到,2010年深圳OCAT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從電影看:當代藝術的電影痕跡與自我建構」以及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影像藝術1988-2011」 (Moving Image In China),Moving Image的概念在2010年被提出並逐步取代了Video Art,使狹義的錄像藝術走向更寬泛的媒介定義。
隨著錄像技術的流行與進步,藝術家的興趣也在漸漸隨之轉變。特別是當「數字媒體」對於傳統錄像的衝擊進一步拓展了「新媒體」這一領域,模糊了錄像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使活動影像不僅記錄現實,同時也記錄虛擬世界,重繪了當代文化的藍圖,讓錄像藝術轉向新媒體如數碼影像、動畫、觀念攝影、聲音裝置、互動裝置以及多媒體發展。
「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展」的策展人凱特琳·多爾蒂認為,在多媒體環境下,重新審視錄像藝術具有很大的意義,「今天,我們所有人周圍都被各種各樣移動的圖像所包圍。我覺得我們應該停下腳步來重新把影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來進行審視,更好地探索藝術家如何通過影像來與世界對話。」
與當下社會發生關聯
「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展」中有一個叫「電影轉向」的單元。這一單元側重展現很多中國錄像藝術家都在改編以及引用中國各個不同時期老的電影,包括楊福東很多黑白電影作品、電影裝置裡也有中國電影史非常強的上下文的關係。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單元其折射出一個有趣的現象,早期錄像藝術所擁有的媒介實驗性在今天可能已經走向衰落。如今的錄像藝術更強調與當下社會的一種關聯性,成為一種類似於電影化的表達形態。電影化的敘事手法又開始進入到藝術家的創作當中。這一類作品很難將之與在院線播放的藝術電影區分開來,有些評論家給它們起名為「美術館電影」、「展廳電影」。在一些藝術家的展覽中,這類藝術作品也時有出現。
「錄像藝術仍是個新鮮門類,實驗性強,它不需像電影那樣背上沉重的『敘事性』包袱,各個領域知識的介入方式因人而異。但不可否認,伴隨現代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拍攝功能的強大,錄像進入尋常百姓家,可以隨時隨地隨手拍,從這點上看,每個人都有成為錄像藝術家的潛質。」評論人伍志平說。
錄像藝術家袁廣鳴認為,跨領域是錄像藝術未來發展方向,「不管是單頻道、多頻道,都開始打破我們過去所認知的那種觀念性的錄像,或者是觀念性的電影,混合了多種媒體可能是未來創作的趨勢。」
一方面,技術上傾向跨媒體,另一方面,在內容上越來越「接地氣」。策展人董冰峰說:「從2010年開始,我們覺得在中國討論Moving image或者是動態影像的時候,有越來越多本土化的轉向,這種『本土化轉向』不是指中國性、中國影像、或者是中國錄像概念,而是這種創作越來越和中國具體社會現實、文化現實發生緊密關聯。」
和技術的發展保持對話,並且探討中國式的語言風格的道路,中國錄像藝術仍在路上,並且正在進入對於新媒體藝術的全球化現象以及藝術如何反映生活,影響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