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極少部分國人賣國求榮,當了漢奸。抗戰勝利後,大多數漢奸被逮捕,有的人已經認識到了錯誤,而有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是漢奸。甚至顛倒是非,說自己不僅沒有罪,而且還有功。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就是頭號女漢奸陳璧君。
1891年,陳璧君出生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一個富庶家庭,原籍廣東省新會。父親陳耕基早年帶著母親一起闖蕩南洋,經過努力,成為當地富有的橡膠商人和體面的紳士。出生在這樣一個巨富家庭,讓陳璧君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中英文教育都很完備。
1906年,十五歲的陳璧君從當地華僑小學畢業,後進入當地的璧如女校念書。同年,孫中山從日本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在這裡建立了同盟會分會。從小就對政治感興趣的陳璧君得知這一消息後,積極參加同盟會的活動,表現出了很高的愛國熱情。恰好同盟會剛成立,需要吸納新成員,老會員見她熱情很高,能力也不錯,便將她發展成會員。值得一提的是,陳璧君是同盟會中最年輕的會員。
1908年3月,由於工作需要,汪精衛也來到檳城的同盟會,宣傳孫中山的思想。陳璧君被這位風流倜儻、風度翩翩的男子吸引,暗生情愫。她接受過新思想,所以勇敢地向汪精衛表白。然而因為她的長相,卻遭到了拒絕,但她沒有就此放棄。次年,汪精衛由南洋到日本工作。陳璧君借留學的名義,追到了日本,汪精衛始終不肯接受她。
1910年初, 汪精衛回到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策劃刺殺清政府的攝政王載灃。沒想到計劃卻失敗了,他被捕入獄,判處終身監禁。陳璧君得知自己喜歡的人淪為了階下囚,託父親找關係,四處奔走,想要將汪精衛解救出來。汪精衛被她的行為感動,逐漸接受了她。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由袁世凱開釋出獄。
1912年,陳璧君和汪精衛在上海結婚了。婚後,兩人孕育了六個孩子,除了一個孩子夭折外,其他人都健康長大。陳璧君不甘心在家相夫教子,相反她對政事很感興趣。加上丈夫優柔寡斷、懦弱自卑的性格,她便逐漸成為了丈夫身邊的「智囊」,積極為汪精衛出謀劃策。汪偽政府的二號漢奸陳公博曾說:「汪先生離開妻子幹不了大事,但沒有陳璧君,他也壞不了大事。」由此可見,汪精衛在1938年投敵叛國,背後少不了妻子陳璧君的攛掇,而且她還力主對日和平。
1940年3月,汪偽政府在南京成立。陳璧君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第一夫人」,並擔任中央監察委員,後兼任廣東政治指導員。1944年,汪精衛病逝,陳璧君辦完丈夫的喪事後,帶著若干親信到廣東,仍舊不肯死心。當時偽廣東省省長是她的妹夫,她企圖利用這層關係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
日本投降半個月後,陳璧君被逮捕,押往南京,關進了寧海路25號看守所,開始了她的囚徒生活。在獄中,她拒不承認自己和丈夫是漢奸,還說:「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百姓被迫生存在鐵蹄之下,到底是誰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哪一寸國土是他賣給日寇的?相反他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人面前為百姓生存謀福祉,每天都生活在敵人的槍口下。汪先生倡導和平運動,赤手空拳和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現在完璧歸趙,他不但沒有罪,還有功。」陳璧君顛倒黑白的能力,讓人佩服。
新中國成立後,陳璧君依然不肯承認漢奸的罪名。同時,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組織便以治療為主,審問為輔。1959年,她再次入院,心臟病、支氣管炎、高血壓並發。醫生全力救治,但她的情況並沒有好轉,或許這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
1959年6月17日,陳璧君在上海提籃橋監獄醫院不治身亡,終年67歲。她的子女在解放前都去了國外,所以她的屍體是由兒媳婦的弟弟收斂火化的,骨灰被送到廣州。次年,她在香港的子女去廣州認領了骨灰,並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