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爸爸帶娃,活著就好」,網上經常見到爸爸帶娃的反面案例,媽媽們即使再累再苦,也不敢讓爸爸帶娃。
網上甚至流傳出一張爸爸帶娃等級圖,這張圖將爸爸帶娃分為5個等級,渣渣、青銅、白銀、黃金、王者。
媽媽們對照之後,紛紛吐槽自家爸爸就是上面的「渣渣」,幾乎沒有表揚老公的。
例如,這樣的畫風我們司空見慣:
讓爸爸帶下娃,不一會兒,手機或pad成為主力軍,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爸爸在一旁呼呼大睡,鼾聲雷動。
讓爸爸去衝奶粉,爸爸轉頭就問,先加水還是先加粉?讓爸爸給孩子做個飯,一會兒外賣送上門。
讓爸爸帶孩子睡覺,他裹著被子嚴嚴實實,睡得香甜,孩子在一旁形單影隻,身上連塊布也沒有。
讓爸爸去送孩子,送錯了學校。讓爸爸去接孩子,自己下了車,忘了把孩子帶上。
爸爸帶娃都是這麼慘烈嗎?不是的,是時候讓神仙級爸爸們,給這些劣跡斑斑的爸爸好好上一課了。
看到這些神仙爸爸,等級表都弱爆了,應該有個級別叫「至尊」。
爸爸帶娃也是「隱形高手」
山東煙臺一位爸爸火了,他是一個焊接工,花了三年時間給兒子打造了一套不鏽鋼航母模型,被稱為「最牛的牛年禮物」。
這套模型不簡單,不僅數量多、而且做工細膩。爸爸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讓人嘆為觀止。
全不鏽鋼質感十足,硬度僅次於鑽石。
子彈彈射一觸即發,升降平臺上下自如。
船錨抓地穩如泰山,左右轉向猶如神龍擺尾。
雷射發射指哪打哪,語音警報霸氣十足。
這總結也是鏗鏘有力,不僅是手工了得,還才高八鬥,這樣的爸爸,不讓他帶娃真是可惜了。
還有一位火上人民日報的爸爸張帥,從2017年就開始用廢紙箱給女兒做玩具,做了100多件,收穫2000萬點讚。
玩具各式各樣,有潛水艇大挑戰遊戲、有俄羅斯方塊、有推箱子遊戲、有極品飛車遊戲、有扭蛋機、有塔吊、有託馬斯火車、有洗衣機、有汪汪隊的暸望塔。
只要女兒想要,他都能做出來,一雙巧手無所不能。玩具不是做好了就不管了,還要陪伴女兒玩。
這兩位爸爸並沒有很高的學歷,也不是教育科班出身,但是在帶孩子這件事上,他們比高學歷的爸爸不知強多少倍呢!
爸爸帶娃好處多多
美國耶魯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丹尼爾·尼特裡博士都曾經研究過爸爸帶孩子的好處,他們發現:從小主要由爸爸帶的孩子,或者經常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擁有更高的智商,精力旺盛,擅長交際,學習成績好。
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像上面兩位手工達人,他們親自為孩子DIY玩具,這個過程讓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特別喜歡做手工。
手部精細動作和大腦發育息息相關,日本著名兒科醫生稻垣武說:積極使用雙手使手指的觸覺變得敏銳,是促進大腦發育的重要刺激。
爸爸大都喜歡冒險、喜歡運動,讓他們安安靜靜地帶孩子,他們可能帶不好,如果讓他們帶孩子去探險、去運動,他很在行。
想起克蘭西的故事,克蘭西的爸爸為了磨練孩子,就對克蘭西進行訓練,帶他去登山、去漂流,在野外生存一周時間。讓孩子發現大自然的美好,培養堅強的性格。
爸爸相對粗放,不像媽媽那樣事無巨細、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反而讓孩子有更獨立自主的機會,有利於孩子個人成長。
霍啟剛就經常練孩子,帶孩子洗車、插秧、做家務、給媽媽做禮物,這一系列事情,都是在教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做事。
媽媽要捨得放手使用
劉稱蓮老師說過,我想很多家庭都有與我家相似的情形,媽媽幾乎承擔了家裡所有的事情,尤其是關於孩子的,爸爸差不多就是每天在外面賺錢養家,不怎麼過問孩子的問題。這其實不是爸爸沒有能力帶孩子,而是他們沒有機會帶。
爸爸之所以帶娃的時候手忙腳亂,啥都不會,主要是因為都是媽媽大包大攬,他們很少帶孩子,不習慣帶而已,真要讓他們帶,他們帶的一點都不差。所以,媽媽們要轉換一些思維,多給爸爸和孩子創造一些機會,訓練爸爸的帶娃技能。
1)爸爸可以利用自己的職業之便,教孩子一些課外知識。
居住在日本的法國畫師託馬斯·羅曼,有兩個孩子,他非常認真地對待孩子們的塗鴉,對塗鴉進行了改造,直接出一本親子畫集。有一個好父親,孩子都會成為藝術家。
國內有個爸爸程良偉,從小數學成績優異,收穫多個數學獎項,保送南開大學,畢業後從事數學培訓教育工作。兒子3歲時,他開始進行數學啟蒙,8個月就學會了小學1-4年級的數學內容,五六年級的也學了一部分,做奧數題非常了得。
2、爸爸可以利用自己的愛好,帶孩子做一些積極的事情。
比如爸爸特別喜歡運動,可以讓爸爸帶孩子多運動,強身健體促進大腦發育,何樂而不為。
河南焦作一個退伍軍人,有個4歲女兒,他日常教孩子站軍姿、踢正步,孩子做得有模有樣,走紅網絡。鄰居看到後,也把孩子送去一起訓練,惠己惠人,是一件大好事。
3、爸爸沒有一技之長,照樣開心帶娃
很多媽媽看了上面的介紹,感覺難度很大,自愧不如,沒有才能都帶不好娃。沒有特別的一技之長,照樣能帶好娃。
爸爸們要做的就是少看一些手機、少去看一場電影、少去吃一頓飯、少去喝一次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陪著孩子玩耍。比如捉迷藏、過家家、做飯、搭積木、讀書等等,有太多可以做起來的事情。
年糕媽媽說,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有著更好的情緒自控能力和更強的社交能力,行為問題也會比較少。
媽媽為自己減輕一些負擔,讓爸爸多參與一下帶孩子的工作吧!
我是@凝媽悟語,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培養陽光積極的孩子,歡迎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