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6月10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及作業深度紀錄、填補中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中國首臺作業型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後載譽歸來,這標誌著中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
身長3.8米,鮮紅明黃的魚形外殼顏色靚麗,全海深電動機械手、高清攝像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靈動矯健,遊弋於藍天碧海間。
本次科考任務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深度分別為10884米、10907米、10802米、10863米,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中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
「海鬥一號」科研團隊合影。圖片由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據介紹,「海鬥一號」在國內首次利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和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完成了對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最深區域的巡航探測與高精度深度測量,獲取了完整的全海深剖面與深淵海底的溫鹽深、深度剖面洋流變化等數據,為日後研究提供支持。
藉助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海深機械手,「海鬥一號」還多次開展了深淵海底樣品抓取、沉積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水樣採集等萬米深淵坐底作業,並利用高清攝像系統獲取了不同作業點的影像資料,為探索深淵地質環境特點和生物演化機制積累了寶貴素材。
自2016年7月項目啟動,「海鬥一號」歷經兩年半,完成了關鍵技術攻關與測試驗證。4月23日,科考人員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如期開展海試。
「海鬥一號」布放過程。圖片由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伴隨著光纖微纜的徐徐吐出,「海鬥一號」無動力下潛至萬米以下深度,自動探測到距離海底80米後,自主拋下潛壓載,「海鬥一號」以近乎零浮力的狀態懸浮在萬米深淵近海底。這是5月9日「海鬥一號」萬米「首秀」中的一幕。
「從海面至萬米深淵,密度、壓力、溫度等環境參數的變化會導致潛水器產生幾十公斤的浮力變化,在沒有先驗數據支撐的條件下,依靠項目組的浮力模型計算和配置,實現了『海鬥一號』萬米近海底的中性浮力狀態,這簡直是奇蹟。」科考人員介紹。
5月14日,「海鬥一號」再次下潛,在深度10907米近海底海區,開展了機械手觸發採水、機械手布放標誌物、機械手沉積物取樣等操作,完成規劃的全部探測與作業內容後,主動拋載上浮,夜間安全回收。
在最後一次下潛任務中,「海鬥一號」在「挑戰者深淵」10863米的北坡區域著底,高清攝像觀測到周邊類似巖石狀的海底凸起,本航次萬米海試和應用完美收官。
「未來十年,中國的水下機器人一定能到達馬裡亞納海溝。」幾年前,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人員曾這樣說。
「海鬥一號」回收過程。圖片由瀋陽自動化所提供
2016年,在中國首次深淵科考任務中,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海鬥」號就實現了這一願景。
而今,由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等國內十餘家單位共同研製的「海鬥一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使中國萬米深淵科考再添利器。
從1986年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出中國首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到參與研製中國第一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到無人系列的「潛龍」「探索」「海翼」和「海星」等……34年來,中國科學家通過不懈追求把夢想變成現實,讓中國水下機器人「遊」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