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越解放了西貢,打垮南越政權,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
統一後的越南並不太平,北越對南越軍民進行一系列迫害,數萬名南越官員被處決,無數南越平民被強迫做苦役,更有一百萬越南人及華人逃出越南。
香港電影《投奔怒海》由許鞍華執導,由林子祥、劉德華、馬斯晨 、繆騫人等主演。影片主要講述日本記者芥川在越南統一後的峴港現場採訪,途中認識了琴娘一家,並了解時下越南人民真實的遭遇。
《投奔怒海》拍攝時期正處於我國對越自衛反擊戰,電影劇組也得以在海南島拍攝外景,並得到相關部門莫大的協助。
劉德華在劇中扮演南越人祖明,祖明曾當過美軍的翻譯,他代表與美軍關係親密的南越人——他自然地成了北越重點的打擊對象。在劇中劉德華被官方派往地雷區掘地雷,無時無刻面臨死亡,之後 ,他逃路了,成了一個想盡辦法想離開國家的難民。
最後的結局是難民船被軍方截停,全船的人包括祖明都被打死。
林子祥在劇中是男主,扮演的日本左派記者芥川汐見(林子祥相貌的確有日本人的特徵),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審視這個國家。旁觀者的角色之所以設定為日本人,是因為日本是戰後對東南亞國家支援最大的國家,對東南亞的經濟復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投奔怒海》因為一些敏感題材在大陸由最初的支持轉為禁映;對岸的中國臺灣限定凡是內地拍過戲、取過景的人,一律封殺,於是電影遭到大陸,臺灣、越南三方的封殺。
劉德華在影片中的角色本是周潤發,但周潤發不想失去臺灣市場最後推薦了劉德華。
接到邀請後,作為新人的劉德華也擔心會失去臺灣市場,當年香港電影最大的票倉就是臺灣。劉德華找上周潤發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周潤發直接反問:「你現在有臺灣市場嗎?」
劉德華搖了搖頭。
「就是啊,你都還沒有臺灣市場,談什麼失去。可這部電影卻是難得的一次機會」。
《投奔怒海》這部電影讓初出茅廬的劉德華收穫頗多,不僅因為出色的演技,在影壇嶄露頭角 ,也因為拍攝這部電影,林子祥成了劉德華進入歌壇的領路人。
拍戲空檔,林子祥與劉德華來到了KTV。之後,林子祥才發現麥霸劉德華的嗓聲還不錯。之後,劉德華錄了幾首歌讓林之祥指點,林子祥不吝賜教讓劉德華的演唱能力直線上升。
《投奔怒海》之後成為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斬獲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藝片票房紀錄,並被香港電影雙周刊評選為,20世紀香港最佳100部影片,並排在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