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是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新電源,不久前才奪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成為首部榮獲這項殊榮的韓國電影。
這部經典之作的韓文名稱為《 》,也可以直譯為《寄生蟲》。本來抱著休閒娛樂的心情去看,結果看完用手拭去額頭上的汗珠,才感受到手心冰冷的溫度。
《寄生上流》講述一家4 口都是無業游民,爸爸(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飾)終日無所事事,一家4 口人住在半地下的房間,做著零工維持生計,直至家中長子基佑(崔宇植飾)被推薦到富裕家庭當家庭教師,隨後便帶著一家人偽裝不同身分進入到富裕家庭工作。原本以為依附富裕家庭便能有穩定的生活,但陰錯陽差的意外,卻釀成了無法收拾的社會悲劇。在觀看過程之中,心中一直有悽涼共鳴感,韓國社會中的意識形態顯然易見。
(本文透過劇中象徵元素,分析韓國社會現況,除基本介紹外,並未透露劇情走向,讀者可斟酌閱讀。)
韓國社會的二分法:甲與乙
電影中有兩個主要的家庭,貧窮家庭和富有家庭,在韓文中可以用「 」(甲乙關係)一詞來代替。甲」與「乙」的稱號,代表的是順序以及權力的關係,甲方是優先與支配方,而乙方便是被支配次等的另一方。影響權利與排序的主因,簡單而粗暴地說,就是「金錢」:
政界人士、三高職業和財團等就是韓國的甲方,乙方被視為依附在甲方之下,如同寄生蟲般接受甲方的給予,而非大自然中寄生「共存」的概念。也許不只韓國,各處都隱藏類似的概念,但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韓國,甲乙方是輕易可以被認出的。
半地下室的氣味: 窮人的味道
時常遇到韓國朋友問韓國男生與大陸男生不同的約會趣事,我總開玩笑地說,要知道韓國男生有不有錢,只要問3個問題就可以知道:什麼學校畢業?在哪裡工作?家住哪裡?便可以明了。同樣的問題對於大陸男生,很有可能會誤判好對象,韓國評斷背景的標準似乎又更加外顯,所以每當與陌生韓國朋友初次見面,面對類似的詢問,雙方大概都可以知道對方的高低。
電影《寄生上流》中,居住在半地下室就是韓國貧窮的經典刻板印象,悶熱潮溼的環境氣味,不是洗澡與換衣可以去除的,是富人必之唯恐不及的臭味,也是窮人想盡辦法擺脫的汙點。
韓國的「半地下室」是一種象徵,所以從貧窮一家的半地下室到富有社長家的美景豪宅,主角一家人努力向上,想從垂直的社會結構改變生活,但就算外表再光鮮亮麗,只要身上有著窮人的象徵,你,便是偏向窮人的那一方。
意外悲劇: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
這種合理到離譜的境界也是令我手心冒汗的地方,劇中並沒有極惡極善之人,但故事卻走向了極度的悲劇,富人與窮人皆兩敗俱傷。
韓國經歷接近破產時,政府只能選擇庇護支持的少數財閥來克服經濟危機,而後慢慢地少數財閥也因政府背後的鼓勵推動,逐漸成為撼動國家的背後力量。久而久之,資源過度集中以及富人世襲化成為了韓國社會發展的毒瘤,降低了階級流動的可能性,舉例來說,韓國教育便深受影響:
為了進入韓國頂尖名校,甚至發展出「(Codi)」的職業,這一詞從英文coordinator 而來,類似升學顧問,能為學生做出令人難以想像的定製化計劃。
曾有電視臺探訪報導,此職業起跳月薪金額約700萬韓元(4.1萬人民幣),若是標榜升學率非常高的名顧問更可達3000萬(17.8萬人民幣),當然在這樣的資源與投資下,富人家的小孩更有機會踏上名校的道路,名校畢業獲得高薪職業,接下來用一樣的方法再來培養下一代。
逐漸地,穩固的社會階層成為韓國的常態,人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生帶著標籤活了下去,也帶有刻板印象來窺探彼此;在不了解互相的立場之下,衝突常常就這麼一觸即發,但誰是加害者、誰又是受害者,在韓國似乎尚且無解。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林欣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