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或遠或近各有特色:有的組成一條微微起伏的波浪;有的突然聳起似在展翅飛翔;有的稜角尖銳,有的已磨成半個圓球。
我們在德國充實的九天遊,是以登上楚格峰達到高潮。
旅遊巴士把我們送到山下,恰好火車到站,我們緊張地買了火車票,一分鐘也不耽誤地就朝山頂出發。
導遊在路上解釋,原本坐纜車是較好的選擇,可以直達山巔——2962米的德國第一高峰。可是幾個月前,不幸發生一臺車廂墜落慘劇,纜車已暫停營運。從德國和奧地利,各有一條纜車索道上到最高峰。
我們乘坐的火車,其實是齒軌火車,大約半小時就上到2600米高的冰川站。如果還要上頂峰,便須乘搭多一趟吊車。
楚格峰冰川。
兩國交界線在山頂
站在餐館外眺望,眼前儘是白皚皚一片雪峰。雖然太陽還躲在厚厚雲層裡,天氣還算晴朗,視線無礙。
導遊解釋,山上起霧,是隨時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今年8月,山下夏日炎炎,她帶領一支旅遊團上得山來,卻馬上如墜入五裡霧中,幾乎什麼也看不見。
她補充說,楚格峰位於德國和奧地利交界線,以前這山上還設有邊境檢查站,後來兩國都成為申根公約國,穿越國境才無須檢查。
申根公約在1995年7月全面生效。根據協定,旅遊者如果持有公約國其中一國的有效籤證,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國家旅遊。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是申根公約國。
導遊指著不遠的斜坡說,這裡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阿爾卑斯山唯一的冰川滑雪場。每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厚。由於地形平坦,很多遊客喜歡前來滑雪。
楚格峰標誌——金色十字架。
離冰川站不到50米的山坡上,屹立著一座黑色屋頂的磚房,屋頂還造了個大煙囪般的塔樓。後來,我發現那就是德國海拔最高的教堂——聖母升天教堂。我沒敢踏雪前去探秘,我看到好幾名遊客要人攙扶才下得了斜坡。
無限風光在險峰
我們上到頂峰的觀景臺,那可是一個面積很大的水泥地平臺,與一座稱為慕尼黑小屋的氣象觀測站相鄰。觀景臺下是個大餐館。
從觀景臺瀏覽阿爾卑斯山,視野開闊,據說可見到的山峰多達400座。山峰或遠或近各有特色:有的組成一條微微起伏的波浪;有的突然聳起似在展翅飛翔;有的稜角尖銳,有的已磨成半個圓球。最遠處的一排山嶺,時而在陽光下閃耀,時而隱沒在雲霧中,猶似仙境。
剛上到山頂,風吹得人站不穩,雙手戴上手套,仍覺冷得作痛。怎麼相差僅300米的高度,氣溫就下降得那麼厲害!幸好,大風只是過客,不到15分鐘便凌空而去,不再來幹擾我們的遊興。其實,這風還真來得好,來得及時,感覺敏銳的團友已辨認出南部天際正露出一片蔚藍,是大風把雲層給吹散了。
陽光露了臉,有一束光芒正照射在遠處一片雲海上,雲海變稀疏了,雲海底下原來竟躲藏著幾百幾千棟小別墅,約莫還辨認得出它們的紅牆綠瓦,還有大塊的綠色田野。
雲海下的小鎮和田野。
我們乘坐火車在半山腰看到的一個墨綠色冰湖,現在能從山頂看到完整面貌,不過,它在我腳下已變成一泓池水,一處水窪。
資料指出,楚格峰上原本有三座聳立的石山,稱為左右中三峰。比右峰高出一米的左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中峰則更早於1931年建造纜車索道時坍塌;現在楚格峰最高點的標誌,便是豎立在右峰頂上的金色十字架。
立於山巔的大塊山石。
餐館就幾乎靠著右峰建起來,我吃力地嚼著薯條和雞胸肉塊時,從玻璃窗上看到有幾條好漢已攀登上右峰,他們要與金色十字架比高嗎?
導遊還比劃著跟大家解釋,在十字架右邊的是奧地利國境,在冰湖後面的是德國。然後她又指著遠處的山脈說,那裡是義大利。
海拔千米的冰湖。
從慕尼黑到楚格峰,不用半天車程,交通相當便利。不過,閱讀的資料顯示,比起同樣是阿爾卑斯山的風景區如瑞士的少女峰和馬特洪峰,楚格峰對遊客的吸引力較弱。
德國人的努力還是值得讚賞的。原來早在1928年,他們便開始建造一條多級齒軌鐵路,其中一大段還須打通山洞,工程十分浩大。在山上遊覽兩個小時,然後坐擁群山用午餐,再坐回有暖氣供應的火車下山,沿途看盡無邊秋色,確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