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兔賽跑》這個老掉牙的伊索寓言,恐怕大家聽得耳朵都磨出繭子了。
1934年,迪士尼憑藉改編自這則寓言的動畫短片《烏龜與兔子》,再次拿走了第七屆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對於這個老掉牙的故事,迪士尼按照自己的風格加以修改:兔子不再是因為睡覺而錯過了比賽,烏龜也不是輕輕鬆鬆跑到終點的。
相比較於之前的故事,《烏龜與兔子》展現得更加飽滿,時而輕鬆、時而緊張的配樂,也帶動著觀眾沉浸在了這場比賽之中。與此同時,觀眾們看到的烏龜和兔子,也不是簡簡單單在完成一場比賽,而更像是在走一條人生路。
從兔子和烏龜的先後出場,短片就渲染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是「max hare」最大的兔子,剛剛出場就贏得了萬眾掌聲,就連它的「戰袍」都可以驕傲地獨自站立;一個是只普通的陸龜,緩慢地從屋子裡面出來,沒有任何喝彩。
這是一場森林裡的運動會,雖然「比賽第一,友誼第二」,但觀眾們更想看到的是「勝利」的那一刻。所以,大家最關注的自然是強者。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喜歡仰視那些站在頂點的人,沒有人會注意腳下那個普普通通平凡人的日常。
更為有趣的是,當裁判示意烏龜和兔子站在起跑線上準備的時候,兔子朝著前方做出了起跑姿勢,而烏龜則站在了相反的一面。
近年來,我們最常聽到家長們討論的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起跑線究竟在哪兒,一個孩子難道剛剛出生,就已經知道他要走的方向了麼?
烏龜和兔子站在不同的方向,並不是它「老眼昏花」,而是它在尋求另一種方式的「勝利」。人生路上有很多種選擇,即使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也只有親自嘗試之後,才會覺得無悔。
兔子一個瞬間就跑沒影了,身旁的樹木和鳥獸,它都無暇欣賞,直到它見到了一群可愛的小母兔。
喧鬧的城市中,我們總是疲於奔命。我們忙著掙錢、忙著睡覺、忙著交際、忙著活下來,當時間悄悄停下的時候,回頭看看,其實我們錯過了太多。
就像今年這個特殊的時候,很多人被迫宅在家裡,但他們卻感受到了陪伴家人的快樂。
遇到這群小母兔或許是意外,在她們面前耍酷或許是幼稚,但如果從未停留,兔子又怎麼會知道人生中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回到這場比賽裡,當兔子回過神來,開始追趕烏龜的時候,烏龜也發力了。它弄長了雙腿、加快了速度,它心裡想著,自己一定要勝利。
然而,兔子和烏龜在速度上的差距是懸殊的,即使烏龜卯足全力,「作弊」拉長雙腿,它還是會被超越。唯一的辦法就是「投機」,用自己的長脖子率先撞上終點的旗幟。
兔子為自己的「不務正業」買單了,它輸了這場比賽。
可是,一場比賽真的可以決定輸贏嗎?兔子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它的速度甚至可以自己和自己打網球。如此,如果再比一次,又會如何呢?
人生不只有一場比賽,《烏龜與兔子》所要傳達的真正含義也遠在這9分鐘之外。不管是「堅持」還是「投機」,贏得了一場比賽不能說明什麼,輸掉了這場比賽之後的人生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