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洪梅鎮內東北方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海拔660米,峰巒疊翠,林壑優美,因酷似一頂大帽子而被鄉民喚作「戴帽山」、「大帽山」,雅號「玳瑁山」。玳瑁山中,有一千年古寺擇幽而立,殿宇雄偉,亭榭櫛比,兼有飛泉於畔,其內還有不少文物古蹟和不朽傳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閩南古剎「靈應寺」。
相傳後唐年間,南安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間,童真棄俗,後來坐化於玳瑁山間枷吊藤上。鄉人感其靈驗,修建靈應寺,將他真身塑造成佛祀奉。據潘英南編著的《靈應寺》一書介紹,靈應寺自後唐924年建寺以來,已歷千餘年,其間經歷無數次小修葺和大擴建。有史可考的大致有:924年,鄉紳柯長者(名字不詳)為李公祖師修巖建寺,命名為「紫帽巖」(亦有稱「玳瑁巖」),並祀奉祖師真身;明末清初遭遇兵燹[xiǎn],高僧如幻法師募化重建,並改「巖」為「寺」,即為「紫帽寺」。
傳說此時寺院規模宏大,有「六落」;清道光年間,南安知縣梁韶清在此祈雨如願,遂贈匾「靈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鄉紳黃位中、黃贊奎出面集資重建寺廳大殿等;民國時期,武狀元黃培松1919年偕鄉人擴建靈應寺寺院;上世紀20年代,住持定眉師四處募化,再度擴建寺院,現有寺觀建築大多是當時留下的;近十幾年來,寺內又逐步建成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閣等。
來到靈應寺前,可見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拾階而上,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雕龍展凰,飛簷翹首,極為氣派。其左右則為鐘鼓樓,前有放生池,水清如鏡,遊魚歷歷,倒真有幾分「共上高樓意若何,樓中玉漏瞰清波」之意。往深處走,石階緩緩送出始建於後唐的「祖師殿」。大殿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開間,古意盎然。信步其中,只見殿內兩側牆上不僅有篆文、「團字」、隸書等,還有梵文。據說,歷代有不少高僧、文士來此流連忘返,留下大量詩文、對聯和墨寶。殿門之上有匾「真身法界」,正中門聯「天下大叢林似此亦當古剎,箇中佳山水由來始駐真人」則出自清代泉籍進士、刑部主事黃爾漚之手,其字潤而方俊,舒展自然,賞心悅目。祖師殿內原供有李文愈祖師的肉身佛像,可惜在動蕩年代遭到破壞。
祖師殿後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和觀音廣場。寺後還聳立著一株參天入雲的千年古杜杉,此樹亦為當地人稱為「神樹」。據靈應風景旅遊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黃日進介紹,這株樹就是當年祖師李文愈親手栽種的。有意思的是,在祖師殿後,我們還發現另外一棵杜杉,它的枝葉只長在樹幹的一側,另一邊則光滑無物,煞是奇特,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綠巨人」在向遠處招手。
如今,在「真身塔」上,弘一大師的文章可清楚看到被鐫刻於塔身。在「弘一大師紀念堂」中,還收藏了弘一大師的佳聯墨寶,其中「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等佳句,被勒於館中石柱上供人瞻仰。和善之語,妙善之理。透過這些詩句,弘一大師又將人帶入一個清涼的世界中。
靈應寺不僅存有弘一大師的遺蹟,也與諸多泉州名人有解不開的淵源。寺廳內橫梁之上掛有一匾「潤物洪深」,從落款上可以得知,正是清代泉州武狀元黃培松所立。另有一匾寫著「靈」字四種不同字體,其落款為「信士黃位中偕男黃培松叩謝」。據黃日進先生所述,相傳,黃培松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次不中。就在父親黃位中的帶領下,來到靈應寺求籤。結果籤文稱「棄文習武,必成大器」,黃培松於是前往大羅溪拜黃紀堂為師,發奮習武。沒想到幾年後參加武闈,居然被欽點武狀元及第。在黃培松榮歸故裡後,黃位中親自帶著他來到靈應寺送上匾額,以示感激。
靈應寺內還有一奇物——「倒拋竹」。據說,此物是李祖師親手種植的。當年李祖師坐化前,把那根放牛的竹鞭倒插在地上,竹鞭不久便長成一叢竹子。生命力頑強的竹子先莖後葉,破土騰空而起,且四季常青。現在看這竹子,腰彎如垂穗,似款款有度地在向過客行鞠躬禮。當地人都稱之為「倒拋竹」。明朝南安人、南雄府通判黃鼎象為此曾賦詩《靈應巖祖師竹》:「靈性原來物物有,況復耽經解脫久。生老病死苦根纏,枯竹生華根誰受。夾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道人牧牛歸純白,鞭笞不用盡回首。生意長存萬劫秋,優缽蘿花對悠悠。至今人指祖師竹,牧卻自家心上牛。」清光緒年間進士林騷亦有感而發:「此寺號靈應,後唐身化來。溪山兩亭峙,周宋一塵埃。夢逐寒鍾去,僧攜老衲來。君看竹倒拋,大造不能栽。」古人的超然寫意,有滌去心塵之美,更為這倒拋奇竹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所謂奇蹟,可以大到如金字塔般雄偉高聳,也可以小到如一根翠竹倒栽。靈應寺在我眼裡,也就不光是一座寺廟,更是一處孕育奇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