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體》的朋友,應該對黑暗森林法則有印象,劉慈欣把宇宙比喻成一個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遊走在裡面的獵人,面對競爭對手,它們會選擇將其消滅。文明之間的競爭從來都是火花四濺的,因為雙方擁有著完全不同的文明模式。關於宇宙中的文明,科學家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探討了。
1950年,費米悖論橫空出世,科學界開啟了一場大辯論,地外文明到底在哪?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建立了文明等級模型,當時他只劃分了三個等級。後來的科學家認為單純用能源利用類型,來劃分文明有點不嚴謹。又加上了一些依據,文明等級的劃分更加嚴謹,劃分依據也更多了。
這就是卡爾達肖夫指數,也可以叫文明發展水平指數。按照這一指數,我們目前的文明等級還不到一級文明。卡爾達肖夫認為一級文明可以利用母星上所有的可利用資源,我們現在的水平明顯達不到,不過有科學家說在本世紀末就可以達到了。二級文明將利用恆星的能源,我們利用的恆星就是太陽了。
科學家一直在想辦法模擬出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想辦法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是一種擁有無限可能的新能源!只要我們掌握了它,能夠把飛行器的速度提升一大截,飛出太陽系是不成問題的。科學家戴森認為我們想提升文明等級,就得學會利用恆星的能源。
為此,他提出了戴森球模型,這是個大型核聚變反應堆。至於更高的三級文明,目前科學家也沒有給出太多解釋,這種等級的文明已經不是我們才猜測出來的了。有人說它就是神級文明,縱橫宇宙不是問題,還能夠利用空間結構,實現跨區域飛行。它們所擁有的能力,不是我們能想像到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敬畏之心。
那達到哪個級別才能夠飛出銀河系?銀河系的直徑超過了20萬光年,太陽系不過2光年,兩者可謂是天壤之別,問題在於我們想飛出太陽系還有點費勁,想飛出銀河系現在完全做不到。能進行星際航行的飛船,首先要配備新型材料,確保飛船不會老化,零件不會有毛病。至於飛船的核心動力,科學家有兩種觀點。
一個是離子推進技術,可能要用到粒子加速器。另一個是核聚變推進技術,發動機配備核聚變推進技術,有望實現亞光速飛行。不過這裡面還有許多難點沒有克服,保守估計也需要200年的時間,快一點的話可能本世紀末就可以實現了。
若是真的採用核聚變技術作為動力,我們就得制定出合理的飛行路線,需要經過恆星系,補充能源。這對飛船設備的壽命提出了要求,少說也要堅持一千年,理想狀態需要幾萬年。這麼長的時間不會發生意外嗎?這還真不好說。所以想單純的依靠飛船飛出銀河系,需要的時間太長了。
一級文明是做不到的,二級文明勉強能做到,就是時間太長了。唯有三級文明,可以飛出銀河系。根據科學家做出的假設,三級文明能夠合理利用空間結構,進行跨區域飛行。科幻小說裡提到的曲率飛行技術,就是利用了空間結構。不過到底該怎麼利用,彈性壓縮空間該如何實現,這些我們都不清楚。
有的科學家給出了一大堆公式,幾十頁說明,這些真的能實現嗎?恐怕他自己心裡都沒底。我們對空間的認知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它真的太神秘了,這未免有些讓人沮喪。但科學就是這樣,在摸索中前進,希望科學家早日破解空間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