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徐聞愛心韭菜捐贈車隊。
湛江市徐聞縣,2月2日,一條「武漢蔬菜緊缺」的募捐消息發出。不到一天時間,徐聞縣戴氏農業公司準備了14噸韭菜,湛江綠通自行車有限公司也連夜收割18噸韭菜,滯留在徐聞定點觀察的大學教授陳曉薛協調有關方面,打通徐聞到武漢的「綠色通道」。來廣東近一個月的荊門鍾祥市司機陳必武也自告奮勇,獨自驅車駛向武漢疫區。
2月3日,十多個小時的日夜兼程後,這32噸馳援武漢的愛心韭菜順利抵達武昌區陽光老年病醫院,並分發給了20餘家養老機構、福利醫院及周邊社區等人群。
百位工人奮戰16個小時
18噸精心挑選的韭菜裝載上車
在「共同抗『疫』(徐聞戰區)」微信群裡,聚集著湖北遊客、徐聞志願者、農產品企業家、供應鏈方等上百號人,這是徐聞志願者協會為幫助滯留在徐聞隔離的湖北遊客組建的。
2月2日那天,群裡彈出一條物資募捐信息,引起了徐聞縣戴氏農業公司董事長戴慶波的注意。戴慶波是做韭菜種植的,之前不了解捐贈渠道,也不敢「輕舉妄動」。
眼下看到有可靠消息,尚在外地的戴慶波立即打電話給經理曾慶朝,委託其聯繫疫區接收方和運輸車輛,「我們聯繫了徐聞農業農村局,希望通過政府聯繫到武漢當地。」
戴慶波這頭剛撂下電話,公司那頭就開始安排三四班工人,儘快收割和包裝韭菜。短短幾個小時,28噸韭菜正式處於「待命」狀態。
另一頭,在徐聞縣西連鎮,湛江綠通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許豐年和兒子許芳聞,也領著100多工人在自家蔬菜基地裡收割韭菜。從2日凌晨3點起,他們已經奮戰了十多個小時,趕著給武漢疫區捐贈。
許豐年是被大學在讀的兒子帶動的。「前一天下午,我兒子提議說把家裡種的蔬菜捐給武漢疫區,緩解當地蔬菜緊缺的問題」。父子倆想法不謀而合,立即聯繫了當地農業農村局。為了搶時間,許豐年號召了100多位工人連夜開幹。3日晚7點多,從收割清洗到分裝打包,18噸精挑細選的韭菜也等待裝車。
被隔離的武漢籍教授
打通愛心蔬菜的「回鄉路」
2月2日,武漢已經「封城」11天,通往武漢的路並不順暢。
許豐年了解過,「武漢的車輛出不來,因為政府為了疫情防控,出來的車輛將無法再返回武漢」,徐聞當地的司機也不敢貿然前往。
在當地的定點健康觀察點——徐聞華通賓館,因疫情滯留的武漢籍的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陳曉薛,已經定點醫學觀察了11天。志願者每天給他送來新鮮的飯菜水果。「當地政府告訴我說有一批蔬菜等著捐贈到武漢,看有沒有什麼辦法運送給需要的單位」。陳曉薛十分樂意出力,通過朋友關係,聯繫到武漢市武昌區陽光老年病醫院院長張元。
張元聽到這一消息,顯得有些激動。「我說要啊,我們可以代表當地養老機構接受這批物資捐贈。」詳細了解情況後,張元接洽了武漢市慈善總會,決定通過總會受捐。
湖北司機自告奮勇
「我第一個報名,無償服務,不計回報」
疫區物資接收方有了,但運輸車輛還沒著落。
說來也巧,2日當天,陳曉薛在酒店裡遇到了來廣東近一個月的荊門鍾祥市司機陳必武。
1月17日,陳必武從孝感漢川載著一車的蓮藕,到佛山市南海區卸貨。他打算通過徐聞海安港到海南接運一批愛心水果,「當地有個老闆娘有一批新鮮的芒果,也想送到武漢。」但隨著疫情發展,他連人帶車都被隔離了。「當時的定點便捷酒店房滿了,經過當地派出所登記,我們被安排到了一個集中點,平時在外邊吃飯,晚上我就在車上睡覺」,他說。
2月2日,距離陳必武的醫學隔離觀察期已經過去14天,他想接著去海南接送那批芒果,但被港口工作人員告知,需要一張解除隔離證明,「他們說需要去定點健康觀察點辦理」。可當他匆匆去到華通酒店才被告知,自己不是在該處隔離觀察,無法辦理證明。
就在這時,陳必武遇到了陳曉薛。陳必武便自告奮勇,「我說我第一個報名,無償服務,不計回報」。
正常二十七八個小時的路
司機獨自駕駛19小時抵達
由於其他湖北籍司機未結束隔離,「有一位司機還差一天」,戴慶波說,當天只能先讓陳必武載著自己的14噸韭菜馳援武漢。
2日下午4點,貨物裝好車,陳必武出發。「我心裡也做了很大鬥爭,畢竟還是比較危險的。」他告訴記者,但帶著如此艱巨的任務前往武漢,自己反而有點激動和開心,「作為一個湖北人,無論如何我也會克服困難,哪怕家人反對」。
徐聞到武漢,路程1500多公裡。陳必武表示,「正常情況下,兩位司機輪流駕駛也需要二十七八個小時,但我可不敢耽誤疫區的一分一秒」。與往日不同,此時的這條路顯得那麼「空」,「路上車很少,特別到了武漢市區那段時間,我只看到一臺救護車和三臺私家車。」
3日上午11點,載著14噸韭菜的冷藏車順利抵達武漢市武昌區陽光老年病醫院。此時,院長張元已經領著20多位員工守候在那。563件貨物在20分鐘內被有序地卸下車,讓陳必武相當高興,「張院長特別配合我的工作,還給我和整輛車都消毒了一遍,口罩和防護服都配備齊全」。
經相關部門協調,第一批14噸韭菜已配發至轄區內20餘家養老機構、福利醫院及周邊社區。而當天下午5點30分,第二批18噸韭菜也趕到武昌,被分發至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手中。
採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實習生 劉鈺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