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票房史上有兩座高峰:一座是宮崎駿,另一座是新海誠。
過去幾十年裡,日漫影史的票房Top5,一直被吉卜力工作室給牢牢壟斷。
所有票房破100億日元的動畫,都由吉卜力工作室產出。
直到2016年,才出現了一部票房上的「破局者」——新海誠的《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日本本土票房250億日元,位列日漫影史票房Top4。
雖然日本本土的票房冠軍是《千與千尋》,但日本電影的全球票房冠軍卻被《你的名字》所牢牢佔據。
很多人都喜歡將新海誠稱作「宮崎駿的接班人」。
這個稱呼其實並不準確。
了解兩人作品之後,你會發現,兩人從風格到表達全都迥然不同。
宮崎駿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天馬行空的童心,而新海誠所擁有的,則是一顆溫柔細膩的「少女心」。
宮崎駿大氣磅礴,喜歡關注社會上的氣象萬千和自然中的萬物生靈;
新海誠個性鮮明,更熱衷於挖掘人的內心情感。
一如新海誠本人所說:
「我成為不了宮崎駿,也不想那樣。宮崎導演的電影無論是從幼兒園到成人都可以看得很開心,但我的作品著重表現的是少男少女的情感。我覺得動畫在你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看就可以了。」
無論是2016年問世的《你的名字》,還是3年後問世的《天氣之子》,它們都是新海誠個人風格的集大成者。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觀眾都喜歡先入為主,戴著《你的名字》的濾鏡去觀看《天氣之子》。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種誤讀。
事實上,這兩部電影只是套用同一個世界觀,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與《你的名字》的唯美感傷相比,《天氣之子》顯得更叛逆、更不羈——
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已經在鵝家上線戳閱讀原文可觀看
正式講這部電影之前,鵝叔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海誠。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看懂新海誠,我們才能更透徹地看懂這部電影。
新海誠原名新津誠,1973年他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的小海町鎮。
「新津組」是長野縣一所著名的建築企業。
身為家中長子的新海誠,是這所建築企業的繼承人。
所以,新海誠出名之後,日本的動畫業也隨之多了一個勵志傳說:一位少爺,自己跑去遊戲和動畫行業工作,然後在一個和家族無關的行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中學時的新海誠
不過,大眾傳說中所期待的叛逆公子與家族決裂、蟄伏多年力證自我的苦情戲碼,在新海誠的故事裡卻並不存在。
對於新海誠做出的種種選擇,他的父母一直給予了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從小喜歡文學的他,大學就讀於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主修國文(日本文學)專業。
大四即將畢業時,他在電話裡對父親說,「爸爸,抱歉。我有不得不在年輕時要做的工作,所以你介紹的公司我不去了。」
此後沒過多久,新海誠就進入了日本知名遊戲公司Falcom,從事動畫、美工等製作工作。
Falcom的遊戲動畫
很多人都將《星之聲》視作是新海誠創作問世的第一部個人作品。
其實,在此之前,他還曾創作過3部個人作品。
它們分別是98年的《被包圍的世界》,次年的《遙遠的世界》,以及01年的《她和她的貓》。
只不過,這幾部都是黑白實驗性質的短片,無法與《星之聲》相媲美。
《她和她的貓》
2000年初夏,新海誠開始創作《星之聲》,但由於工作繁忙,導致《星之聲》的進度一直停滯不前。
經過權衡,他辭去了Falcom的工作,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星之聲》的創作當中。
兩年後,《星之聲》橫空出世,令整個動畫界都為之轟動。
該片片長25分鐘,除音樂、配音之外幾乎全部由新海誠一手包辦,為一向強調團隊作業的日本動漫注入了另一種思路:一個人也可以做動畫,不會畫原畫也可以做動畫。
全片主要圍繞一個浪漫傷感的科幻故事所展開——
初中生美加子為了保衛地球,選擇成為少年太空人離開地球參戰。航行過程中,她一直與同班同學阿升保持聯絡。
然而,隨著距離增加,簡訊收發間隔也變得越來越長。直到8年後,阿升才收到美加子發來的最後一條簡訊:「24歲的阿升你好,我是15歲的美加子。」
而此時,美加子已於8年前陣亡。
此後,這種與宏大世界觀相伴的男女情感模式,又幾次三番地出現在了新海誠的其他作品當中,比如《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等。
兩顆心從疏離到相知的過程,無疑是人世間最動人的母題。
儘管並不廣闊,卻有著很強的滲透力,猶如戀愛時青澀的悸動,讓人時常想起。
而新海誠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直擊人心,就正是源於他對這一母題的準確把握。
他的作品,猶如樂曲中的一個顫音,常常迴蕩在觀眾心裡,久久不能平息。
新海誠的創作優勢,主要集中在畫面唯美,情緒渲染得當等方面。
塑造人物和豐富故事情節,並不是他的強項。
正因如此,所以他早期問世的很多作品,都因講不好故事而被觀眾所詬病。
《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
而他自己,也明顯意識到了這種不足。
為了彌補欠缺,他開始執筆創作散文小說,然後以散文小說作為基礎改編劇本,再利用劇本畫出分鏡。
到2013年《言葉之庭》問世時,他的編劇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
影片上映後,很多觀眾都對新海誠發出感慨,「你終於長大了!」
《言葉之庭》
後來《你的名字》問世,新海誠又再接再厲,在敘事方面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正式打破了別人對他的質疑。
和宮崎駿一樣,新海誠的作品也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時代屬性。
出生於四十年代的宮崎駿,童年時期都在二戰的陰影中度過。所以他創作出的作品,很多都與戰爭、和平、工業、發展等命題息息相關。
而生於七十年的新海誠,他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多的則是人情冷漠與物慾橫流。
如何在社會變遷中,保留自身的一份純粹、一份真摯?
是新海誠在創作中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自始至終,他一直堅持用自己的作品,去描繪當下年輕人內心所特有的細膩、隔閡、距離和感傷。
這種描繪,在新作《天氣之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天氣之子》是一部非常現實的作品。
它在言情的皮囊下包裹了深刻的社會洞察和對自由主義的深深嚮往。
同樣都是下雨,但《天氣之子》中的雨水和《言葉之庭》中的雨水卻截然不同。
前者是灰暗壓抑的,後者是綠意盎然的。
《天氣之子》意在用這種暗沉色調,展現出東京陰暗雜亂的另一面:散落的垃圾、逼仄的小巷、生鏽的樓梯……
男主帆高,是個離家出走的16歲少年。
他隻身一人來到東京闖蕩。
生活拮据的他,遇到了一位名叫陽菜的善良少女。
陽菜陰差陽錯,獲得了一種能「驅散陰雨,召喚晴天」的超能力。
沒有經濟來源的帆高和陽菜,決定利用這種奇特的能力進行謀生。
當時,東京已經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
晴天對東京市民們來說,簡直比金子還珍貴。
所以兩人的「驅雨」生意,進行的非常順利。
相處過程中,兩人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滋生出了美好的情愫。
然而,就在此時,命運與天氣捆綁的少女,卻需要面臨拯救世界的重任。
如果按照主流的觀點去進行講述,該片很可能會演變成一個飽含英雄色彩的熱血故事——陽菜通過獻祭天空,拯救了世界。
可是,《天氣之子》此時卻畫風一轉,用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打破了這種常規敘述。
帆高被迫要在戀人的性命和拯救世界之間做出選擇。
最終,他不顧身邊人阻攔,執意救回了陽菜,用行動踐行了那句歌詞: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此舉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顯然是一種「顛覆三觀」、甚至反社會的做法。
很多人都覺得帆高這個選擇太不成熟、太沒有邏輯。
可是,在鵝叔看來,帆高能夠做出這種選擇,其實才是最真實的。
面對犧牲一個人去救很多人的電車難題時,很多人都會覺得理所當然。
可如果這一個人是你最愛的人呢?你還會如此輕易地做出決定嗎?
而《天氣之子》最出彩的地方,恰恰就在於這重真實。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裡的東京所映射的,其實就是成人世界。
背井離鄉來到這裡的帆高,在城市裡一直是孤獨的、邊緣化的。
在這裡,他從未獲得真正的接納與信任。
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反而有著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意氣與堅守。
正是這種堅守,最終在陰雨中照亮了他和陽菜的人生。
成人世界的秩序,並不會因為少年做出的選擇而坍塌。
他們只會因為他們自己而坍塌,正如片中的成年人所說:「不要太自以為是了,這個世界變成這樣不怪你們。世界本來就很瘋狂。」
通過這種雲淡風輕的方式,新海誠意在告訴觀眾——
人類的生死並不會由少數人掌握,無論如何,人類都會努力地活下去。既然如此,我們又何苦執著於去讓犧牲個人呢?
只可惜,經歷過社會毒打的我們,往往顧慮良多,很少能夠像片中的少男少女那樣「肆意妄為」。
雖然有一點中二,可鵝叔還是希望,大家偶爾也能放下戒備,去找回失落已久的少年意氣。
像新海誠一樣,驀然回首,初心不改,永遠都是一個堅持自我的浪漫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