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1年福布斯雜誌的全球富豪身家排名,巴菲特的身家是390億美元,史玉柱的身家是16億美元,兩者之間可謂是"大鱷"與"小鱷"之間的重量級差異,但是"大鱷"也是從"小鱷"成長起來的,巴菲特青睞富國銀行,史玉柱鍾情民生銀行。
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已是經典案例,巴菲特曾兩次大規模投資富國銀行,而且都是在銀行股大環境出現惡化之際出手的,第一次是在1989年至1996年之間,第二次則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至今。1989年巴菲特第一次購買富國銀行之後,恰逢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危機,令巴菲特的投資舉措受到質疑,1991年富國銀行不良貸款撥備高達13億美元,是1990年的4倍之多,而1992年不良貸款撥備仍高達12億美元,這令富國銀行的利潤較1990年下滑近7成,但巴菲特仍然在這些年份持續買入富國銀行,"人取我棄、人棄我取"最終讓巴菲特收穫了果實,巴菲特第一次購買富國銀行的累積收購成本是4.63億美元,至2004年持股市值增長至35.08億美元,十年收穫了近九倍。
巴菲特的第二次購買行為就是現在,雖然尚未結出碩果,但是人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菲特栽種的理由。富國銀行總資產在美國排名第四,但股票市值卻排名第一,為何在金融危機中受損失較小?原因是富國銀行"淨息差"收入穩定,而且"淨息差"以外的收入波動較其他銀行小得多,前者是因為富國銀行零售業務和存款基礎好,後者則是由於富國銀行經營上的保守反而令其躲過了金融海嘯一劫。另外,巴菲特對富國銀行持之以恆的青睞是由於富國銀行長期穩定的管理層,而且巴菲特對富國銀行董事會有一定的話語權。
今天史玉柱投資民生銀行有著與當年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相似的軌跡。首先,投資銀行股的環境相似,現在國內銀行股估值偏低的根源,分別是預期不良貸款率上升和持續再融資,這與1989年至1994年期間美股投資者對於銀行股的評價類似;其次,巴菲特購買富國銀行的PE平均在10倍左右,PB則最高至1.54倍,這與現在國內銀行股的估值水準差不多,因此史玉柱投資民生銀行的估值基本與巴菲特持平。最後,民生銀行的核心管理團隊有著與富國銀行相類似的穩定性,而且史玉柱也同樣對民生銀行董事會有著一定的話語權。
但是史玉柱還有兩項巴菲特不曾有過的風險:一是民生銀行是否能夠成為國內的富國銀行?二是史玉柱運用了金融槓桿工具購買民生銀行H股,這與巴菲特運用自己掌控的保險資金有著明顯不同,未來會面臨與海外做空資本博弈的可能。史玉柱可能有能力把握民生銀行的發展軌跡,但做空資本的壓力卻不容小覷,畢竟巴菲特也曾在1993年之後迫於壓力暫停過兩年購買行動。
A股正處於牛熊拐點之際,30後的巴菲特的成功軌跡恰與美國50後人群同軌,那麼60後的史玉柱是否會與國內80後人群同軌呢?若干年後來回顧,可能會很有意思。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