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朱榮遠 簡介
1962年出生,重慶人,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現為教授級高級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1991年來到深圳工作至今。1999年獲評建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擔任全國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影像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建築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香港城市與建築雙年展學術委員(2007-2019)。
相關業績有: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建設部一等獎)、深圳羅湖舊城規劃(東門商業步行街環境設計)(建設部一等獎)、新會市城市新城區中心詳細規劃(建設部二等獎)、深圳羅湖口岸及火車站地區綜合規劃設計、深圳中英街保護與發展規劃、深圳華僑城地區保護與發展規劃、深圳市光明新區中心區城市設計(建設部二等獎)、深圳灣填海區概念規劃、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城市設計、深圳福田區城中村綜合調研及空間規劃等等。
「深圳,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窗和點燈的這麼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深圳這座城市,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先行者,我把它比喻為中國現代化的『深圳皮試』,這個皮試有很多種……」
「聯通就是深圳對於中國的價值,我們比喻前海是多制式的接線板,深圳未來將會繼續嘗試和探路中國與世界的對接和聯通……」
「開窗和點燈」、「現代化的先行者」、「深圳皮試」、「多制式接線板」……訪談朱榮遠,聽他闡述深圳過去和未來的定位和價值,資深規劃師出身的他,可謂妙語金句迭出,聽來甚是貼切。
「今年習總書記來到深圳,又給予深圳一個特別任務,相信深圳未來還會不斷創造出新的改變,承擔這個國家價值觀的一個風向標。」
朱榮遠如是看好深圳的未來。
1、深圳新使命:由經濟特區到社會特區
從1991年至今,朱榮遠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近三十年,他首先跟我感嘆:「很幸運,從年輕時大學畢業到現在,在我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的時間,包括我人生的最重要的時間,一直跟深圳這座城市和珠三角這個地區發生著緊密的關係。」
在他看來,從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從袁庚創辦蛇口工業區開始,深圳一直在以某種方式打通中國和世界的聯繫,「四十年來的深圳,一直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窗和點燈的一個現象級的存在,正是通過深圳,讓我們知道外邊是怎麼回事、中國是怎麼回事……」
還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袁庚曾把蛇口工業區比喻成「改革試管」,四十年後,朱榮遠則把深圳比喻成中國現代化的「深圳皮試」。
「這個皮試有很多種,一個是外面的東西到深圳這裡來,還有一個是我們內地的東西也到這裡來,所以當年有一個觀念叫『內引外聯」……」
回看四十年前,深圳去掉各種主義,用經濟的話題達成共識,國家用經濟特區來做事,就這樣聯通了世界。四十年過去,「如今深圳的現代化程度,整個社會的整體性,在中國市場上應該是最好的,可能局部比不過廣州、北京、上海,但是整個社會的總體氛圍,包括可塑性都是最好的。」
對於深圳的過去四十年,朱榮遠給予高度評價。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後經濟特區時代,深圳於國家的價值和使命,應該是社會特區,要在社會這個層面上多做一些工作。
「經濟好講,社會這個話題寬泛得不得了,我們可以把社會聚焦到文明和國際化。中國和世界怎麼去對話?在制度層面,如何找到一種能夠握手、能夠對接的東西出來?」
朱榮遠自問自答。在他看來,深圳在某些方面可以比經濟再往前走一步,比如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務、全民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新關係,都可以有別的解釋方式……
「深圳有著自己獨立的立法權,相比內地城市,深圳在法治建設這一塊,應該要多一些嘗試和創新。」
他以深圳僑城東路和濱海大道交接處的斷頭橋為例,那裡本來是要繼續填海往海裡延伸的,後來因為不再填海,就此留下。
「深圳是中國第一個劃定生態保護線的城市,用法律的方式,對城市建設地區和生態保護體系進行了界定。原來在深圳,填海能獲得土地,但是深圳灣由於有紅樹林保護區,由於海洋比較脆弱的生態,後來在濱海大道就不再填海……」
朱榮遠說,他曾建議深圳在那裡做一個紀念碑,正式昭告世人:深圳不再填海。
「其實那裡就代表著深圳的生態觀。」
2、深圳新任務:繼續做多制式的接線板
關於深圳的作用和價值,朱榮遠還有兩句精彩的表達。
第一句是,「深圳是一個種子地,就是育種的地方,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高產田,即便它是高產的,那也只是證明種子是對的。」
在他看來,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仍然在為國家執行很多特別的一些任務,不斷改變或者重新定義人們習慣的那些名詞,不斷創造出新的改變,「這就是這座城市特別的地方,它什麼時候不幹這事了,跟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樣,就普通化了」。
第二句是,「我們曾經研究過前海,我們把前海比喻成多制式的接線板,每個插口代表著一種主義或一種制度,無論你是歐洲的插頭,還是英國的插頭,還是中國的插頭,還有別處的插頭,沒有關係,來到深圳這個接線板上都能找到對應的插口,這就體現出深圳獨一無二的包容性……」
由此出發,朱榮遠說,他曾經用色譜解釋過中國多個城市,「我說北京叫中華紅,上海叫遠東灰,香港是國際灰,廣州是嶺南灰,深圳則是代表現在中國的中國灰,灰色是介於各種顏色之間的一個包容性顏色……」
如此妙論,讓人耳目一新。
朱榮遠還分享,在接受我們訪談的前幾天,他在線出席了一個由香港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論壇,論壇上,他有一段二十分鐘的發言,主題是山高人為峰,分享了他個人關於城市規劃或者城市設計的社會學思考。
他提出,城市的發展,到底以什麼為權重?深圳對於中國其他城市而言,還有什麼價值?
「比方說在城市裡,存在人、空間、產業、經濟、文化、政治等等很多要素,你的排序是什麼樣的?你排序的權重就決定了你的價值取向,你的價值取向就決定了你的空間為誰服務,是為經濟服務還是為人服務,還是為形象服務……」
朱榮遠感慨:「接下來,深圳還將繼續進行嘗試,一邊發展,一邊應對與世界的對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國內城市作出示範。」
3、深圳的柱礎:城中村是城市豐富性的收納倉
「深圳的每一個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有它的社會價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城中村。」
朱榮遠表示,早在2005年,他們曾經對城中村做過一次非常深刻的研究,2006年,他先後發表過兩篇論文,一篇是「中國城中村觀察——2006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一篇是「表情複雜的中國城市化附生物——城中村——有關深圳市城中村調查研究的啟示」。
「那次研究,應該說是把城中村解剖透了,把它的好與壞、對與錯或者歷史的價值,我們都做了一次非常深的分析。」
朱榮遠回憶,當年去調研的時候,大家都在說握手樓沒有光照、治安差等等,都以負面的信息為主,等到真正調研下來,他們發現負面的東西依然存在,但是讓人看到更多積極方面的價值,「我們分析下來,還是正面的作用大,城中村的多樣性反而給深圳帶來一種特別的社會現象」。
再進一步深入研究,朱榮遠他們又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城中村其實是鄉村文明在城市當中的最後堅持,鄉村文明並不是說碰到城市它就消滅了,它也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可以說,鄉村文明披上了城中村的外衣,在以這種方式延續著……」
朱榮遠總結說,「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很簡單,城中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深圳這一棟大樓的柱礎,所謂柱礎是中國建築構件的一種,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
時至今日,深圳人口已過兩千萬,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至少有一半人曾經有過城中村的生活經歷,城中村支撐了深圳的輝煌,它是中國城市化快速進程中的一個特色存在。
說到這裡,朱榮遠又打了一個比方,「城中村有點像深圳灣的溼地一樣,它是一個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因此它也成為城市豐富性的一個天然收納倉」。
朱榮遠強調指出,城中村是深圳的一個特殊的空間現象、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當然也包含了政治現象在裡面,「廣東的城中村不是貧民窟,它背後的經濟實力太強大了,而且有宗族、有血緣,還有原來鄉村文明的那一套組織系統,和內地的是不一樣的」。
對於城中村的未來,朱表示,「未來有一天也許它會消失,但是那個時間會非常非常長,而且要找到它的替代品,如果找不到替代品,它會永遠存在下去……」
訪談最後,朱榮遠繼續冒出金句,「我們在為生活在一座城市裡的所有人服務,我們是合法的變革者」。
他形象地解釋說:「我們規劃專業的一個特點是設計未來,因為我們做未來,所以我們就要反思歷史和當下,城市缺什麼?有哪些做得不好?那我們要用對未來的設計來改變當下……」
朱榮遠進一步表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城市中的人,不是為我們自己,這不是我們有多高尚,而是這個職業的一個基本倫理」。
為所有人服務,如此職業,善莫大焉,任重而道遠。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6日 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