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在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安村的安陽自強養殖有限公司,兩名飼養人員正在南排圈舍內,為20多頭肉驢放置飼料。看著肉驢們吃得開心,安村黨支部書記郭增戰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市組織部新增駐村幫扶力量,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劉剛副主任來村上後,鼓勵我們做強村集體經濟,發展養殖業,考慮到技術、飼料、場地等問題,我們有些擔心。但現在在各方力量的幫扶下,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了」郭增戰高興地說。
安村是銅川市王益區最遠,最偏僻的貧困村,東臨富平縣,西接印臺區。因安陽堡而得名。全村有六個村民小組,467戶,1590人。其中貧困戶27戶77人。安村山大溝深,山梁溝壑眾多,有「三堡」「七嘴」「九凹」「十一梁」「十六溝」之說,有雞鳴三縣之古語。這些自然條件制約了安村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安村在幫扶單位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王益區衛健局的幫扶下,按照黨建引領+社會力量+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著力實施「五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全面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圍繞「三個著力」,聚焦「六個精準」,深入推進「雙十行動」 以強黨建為引領,以擴產業、抓脫貧、興文化為抓手,有力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先後建成安村 16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 200平方米的功能齊全的幸福院; 6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3座面積900平方米的群眾文化廣場;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建成自來水供水工程,群眾安全用水得到保障。建成面積為800立方米、500立方米的積雨池各一座和容積2140立方米、200立方米的觀景池;安裝270盞路燈。貧困發生率降至0.62%。2018年實現整體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1200元。安村先後榮獲「銅川市美麗鄉村精品村」「王益區脫貧攻堅示範村」「王益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條。
黨建引領聚合力
黨支部的凝聚力是調動貧困戶脫貧的新能動,把黨支部打造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中最堅強的戰鬥堡壘,是安村四支力量的共識.特別是縣級幹部加強村級扶貧後,有力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王益區安村黨員活動室裡,安村包扶縣級單位耀州窯文化地基管委會主任何建平帶領大家正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兩會精神。
「總書記的講話給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強大動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黨的領導,發揚過硬作風,凝聚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再添動能。」何主任宣講得很仔細,很認真。
安村黨支部現有黨員49名。作為市組織部新增駐村幫扶力量,劉剛從黨建抓起,和四支隊伍一起始終把抓黨建促脫貧作為首要抓手,按照市委、區委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工作要求,突出政治功能,圍繞提升組織力,是村黨組織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最堅強的戰鬥堡壘,
劉剛提出,有困難找黨員,要服務找支部。讓黨員亮身份,把每個黨員信息做成公示牌,清楚地註明我是黨員,我的聯繫方式。形成了黨員幹部時時刻刻在群眾跟前,時時刻刻為群眾解憂排難。形成班子一心為群眾謀事的新格局。
「我家阿朋就是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黨員幹部救了他的命啊,劉主任知道我家情況後,號召管委會黨員幹部捐款21200元,及時送到了孩子的病床前。」阿朋的母親邊流淚邊說。
集體經濟見成效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給群眾帶來更多實惠,劉剛為村集體帶來社會資助、籌借等資金629200元,解決村集體合作社養殖場改造、設備採購、購買牲畜種苗等資金困難。為了更好人的發展集體經濟,劉剛主任邀請到被民間稱為銅川養驢大王的陝西祥福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武明夫婦走進王益區黃堡鎮安村扶貧產業—肉驢、肉羊養殖項目建設現場,實地查看了驢舍、羊舍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情況。同銅川市澤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軍鋒,管委會文旅局、棚改辦負責同志和安村支部書記郭增戰一同現場學習探討養殖場發展運營模式。安武明詳細詢問了安村發展集體養殖業的基礎條件,並現場就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採買配備、養殖品種選擇、飼料來源、成本控制、人員配備及精細化養殖等方面傳授了成功經驗。堅定了依靠發展集體經濟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信心。給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成後的安村肉驢、佔地6畝,投資22萬元,建成羊舍7間,共計280平方米;驢舍540平方米,草棚200平方米,計劃可養殖肉驢20頭,肉羊100餘頭,提供就業崗位4-6個。
作為基地管委會增派的縣級扶貧領導幹部,劉剛始終堅持把扶貧工作作為核心工作來抓,該項目建設一個月以來,他每隔兩天必定要去一次現場,五一假日期間也不例外。他在充分行使管委會職能的同時,積極利用個人資源,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生產道路拓寬、肉驢肉羊採購等各種問題,促進項目早日落成產生效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切實增加群眾收入,早日實現全村脫貧致富。
在今年夏收工作中,劉剛主任在安村督戰「夏收」工作。要求駐村工作隊要共同參與,協助抓好管委會正在實施的肉羊養殖項目,在「夏收」有利時機,利用管委會籌措的8萬元資金,收購小麥秸稈,實現農民增收和儲備草料雙向獲利。
「建起了集體經濟養殖場,今年我們家的幾畝小麥就是靠集體經濟的錢給我們收割的,我們沒有花一分錢。」村民郭滿紅說。
「這是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劉剛副主任在不讓村集體出資一分錢建起村養殖場後又一個創新舉措。」安村黨支部書記郭增戰說。
黃桃產業,是劉剛副主任為安村落實的又一個集體經濟,他免費為村上提供樹苗,黃桃產業迅速發展到100畝。現在黃桃產業,樹苗長勢喜人,隨風搖曳,成為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幸福生活美如畫
六月的安村,處處翠綠欲滴,漫山遍野花椒樹,核桃樹,幹雜果已結出致富的果實。山間新修的生產道路通到田間,通到群眾家門口。
「路修通了,產業興起來了。去年,我種植的花椒收入18萬元,徹底走上了富裕之路。」六組村民趙幫正高興地說。
住在老墳梁上的貧困戶吳白霞看著田野裡的收割機,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脫貧了,路修好了,我現在還享受著國家扶貧政策,領著集體經濟的分紅,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前段時間,幫扶幹部還給我買了好多蔬菜苗,現在長勢很好,過不了幾日,就能吃到新鮮的蔬菜,還真吃不完呢。」
站在老墳梁上,安村全貌一覽無餘,安村集體經濟養殖場就在山下;黃桃產業,樹苗長勢喜人,隨風搖曳。為4、5、6組新修的生產路如同山腰上的玉帶,收割機歡樂地奔向田園,收穫著豐收的果實。
黨旗在安村上空迎風飄揚。一個硬體齊全,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安村正以創建省級千村達標、萬村示範為契機,走上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之路。
安村一幅鄉村振興的畫面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