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18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王懿輝 魏文俊 張婷婷)甲狀腺癌近年來因顯著上升的發病率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發病率高及預後好的特性使得甲狀腺癌患者人群愈發龐大,因而甲狀腺癌患者人群管理是挑戰甲狀腺腫瘤專科醫師的一大難題。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今日成立的「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進一步提升能力,將促進各地醫療的交流,共同攜手攻克甲狀腺腫瘤診療的難關。
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的成立(央廣網發 腫瘤醫院提供)
甲狀腺癌「族群」中有複雜難治的類型
隨著體檢和篩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在高辨識度的B超檢查中「原形畢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李端樹教授介紹,我國近30年間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已升高近3倍。經過規範化治療,多數甲狀腺癌患者預後良好,經規範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近期披露的國內甲狀腺癌5年生存率雖較前期有大幅改善達到84.3%,但與國際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作為全國最大的甲狀腺癌診治中心,目前年完成手術量6000餘臺,同時開展甲狀腺腫瘤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先進治療技術。此外在複雜、難治性以及復發轉移的甲狀腺癌治療中形成了「復旦腫瘤」的經驗和做法。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王宇教授表示,甲狀腺癌中還存在部分中晚期、複雜難治性甲狀腺癌,其治療策略則是相關專科醫師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我國地域遼闊,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地區、各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參差不齊。華東人口稠密,且為東亞地區甲狀腺癌最高發區域之一,目前各地區及醫療機構間尚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式。今日成立的「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將促進各地醫療的交流,共同攜手攻克甲狀腺腫瘤診療的難關。
專科聯盟輻射「復旦腫瘤」診治經驗
「甲冠東方」最早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嵇慶海教授於2015年提出,起初以系列學術沙龍的形式在上海市範圍內推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在甲狀腺腫瘤診治方面的規範化理念。為了更好更廣地推動國內甲狀腺腫瘤臨床及科研發展,現由頭頸外科主任王宇教授及嵇慶海、吳毅兩位前主任牽頭,依託上海市抗癌協會和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正式成立以「甲冠東方」命名的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的主旨,是以「甲狀腺腫瘤專科」為支點,以「網際網路」為平臺,以「聯盟」為手段,以「人才、技術、設備、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內容,以「甲狀腺腫瘤診治、技術、隨訪、數據的規範化」為最終目標。
據悉,首批成員單位共74家,覆蓋9省1市:江蘇30家、上海15家、浙江11、安徽10、江西3、福建廣東山東河南湖北各1,總床位數4144,預期年手術量30900。2019年5月「甲冠東方」甲狀腺腫瘤專科聯盟的啟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如今意向加盟單位近100家,範圍覆蓋江浙滬皖、魯南、閩北等華東區域。
2019年以來,聯盟舉行會議、學術沙龍、手術演示、參觀培訓等活動數十餘次。2020年在舉國抗疫的大背景下,舉辦線上活動超15次。「復旦腫瘤」的腫瘤學原則、多學科診治、規範化手術等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經驗,在這裡得以推廣。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各地區、機構的交流,使得區域內的甲狀腺腫瘤診治更加專業和規範。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著力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平臺,打造甲狀腺專科醫師的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授之以漁」的方式,已逐步建立起一支支與「復旦腫瘤」頭頸外科「同質化」的甲狀腺癌診療團隊。 嵇慶海教授說,這種「同質化」主要包含為兩方面:首先是診治流程的同質化,包括單科室醫療水平及多學科協作模式;另一方面是科研數據的同質化,這包括臨床資料庫的建立、樣本的保存等。諸多聯盟醫院所在地區患者「足不出縣」便能獲得與「復旦腫瘤」同質化的高水平甲狀腺癌診治機會。
聯盟之間實現患者「下沉上轉」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成立學科聯盟,既將「復旦腫瘤」甲狀腺癌診治經驗輻射同行,也通過聯盟平臺實現甲狀腺癌患者「下沉上轉」的全程管理。
相較於「北、上、廣」集聚的高水平醫療資源集聚,位於安徽、江蘇、福建的縣市級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當地百姓一旦確診腫瘤等重大疾病,都會不遠千裡奔赴大城市尋求最佳的診治機會。就醫成本高、路途折騰等情況讓已經患上重病的患者及家屬苦不堪言。復旦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成立學科聯盟。「網際網路+」平臺可以為路途遙遠的患者提供便捷的「遠程就診模式」。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聯盟運行的微信公眾號和相關功能模塊目前可開展智能隨訪、精準預約、智能問答、多中心臨床試驗的發起和晚期患者的招募信息等功能,使患者就醫更加方便,體驗更好。「讓信息多跑路,病人少奔波」,聯盟在做好醫師培訓的同時也通過網際網路技術賦能患者「下沉上轉」。
患者徐老伯甲狀腺癌手術後,在女兒幫助下通過聯盟單位微信公眾號,上傳了複查B超報告和血液報告尋求複診意見。在這裡,徐老伯直接就獲得了「復旦腫瘤」頭頸外科專家的複診意見回復。相較於過去「複診排一天隊,醫生回答兩句話的情況。」老徐說,有了聯盟的網際網路加持,簡單複診也不用去擠醫院了。
此外,身處安徽縣城的張阿姨患了甲狀腺癌,來到聯盟所在單位進行就診,看到和「復旦腫瘤」頭頸外科的聯盟銘牌,原本想來上海的她放棄了這個想法。「這裡的專家告訴我,我們的診療技術和『復旦腫瘤』是一樣的,如果你的疾病比較複雜或者疑難,我們會通過遠程會診系統進行多學科討論。」張阿姨在聯盟單位獲得了根治性手術。不久之後,張阿姨的主診醫生告訴她復旦腫瘤有許多最新的臨床試驗項目,她又通過聯盟微信公眾號,通過上傳報告獲得了嵇慶海教授精準預約的專家,便在醫院(浦東院區)獲得了及時且最好的治療方案。
李端樹教授表示,互利網技術有效突破了空間的阻隔,聯盟的成立讓患者無需再「擠破腦袋」湧向腫瘤醫院求得一個稀缺的專家號,他們可以先去聯盟所在醫院,便能在自己的家門口就獲得「同質化」的甲狀腺診治,以及方便快捷的「轉診通道」,同時對於許多需要複診的甲狀腺癌患者,也只需通過聯盟微信號就可以獲得線上隨訪,大大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聯盟平臺傳播權威科普知識
多種手術方式的迭代和存在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但腫瘤領域最重要的一條「生命線」就是規範化診治。「準確把握每個治療方式的適應症和患者個體情況,這是每個頭頸外科醫生做出科學高效治療決策的基石。」王宇教授坦言,太多首次手術不規範的患者來到他的門診尋求二次手術。
對中晚期、複雜難治性甲狀腺癌而言,單一治療已經難以滿足療效提升,隨著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的出現,中晚期以及分型預後較差的甲狀腺癌更應該遵循規範的多學科協同共治。而對早期甲狀腺癌患者而言,單純的腫瘤治療並不能完全地滿足其「健康-心理-社會」需求。「甲狀腺癌並不是單一的腫瘤,而是包含著眾多亞型的病種。單一方式、單一途徑的治療方式無法滿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需求。」王宇教授表示。
聯盟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方式,定期舉辦甲狀腺疾病相關科普活動。通過科普活動的開展,可以糾正大眾對甲狀腺腫瘤的一些錯誤觀念,減輕患者焦慮心理,從而促進其以正確的方式面對疾病。此外,依託於「網際網路+」平臺,大數據的建立一方面有益於甲狀腺癌患者人群的長期管理,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可以反映中國人群特點的甲狀腺腫瘤臨床和科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