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研究》2020年總目錄
1.人民法院改革取向的審視與思考
顧培東(1·3)
2.支持理論下民事訴訟當事人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
馮晶(1·27)
3.鄉村基層執法的空間制約與機制再造
陳柏峰(2·3)
4.中國行政訴訟中的府院互動
章志遠(3·3)
5.中國政法體制的規範性原理
黃文藝(4·3)
6.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法學家的理論開創
程夢婧(5·55)
7.人工智慧與事實認定
慄崢(1·117)
8.法學研究目標受眾選擇的大數據分析
周翔;劉東亮(1·171)
9.法理論:歷史形成、學科屬性及其中國化
雷磊(2·20)
10.司法人工智慧的重塑效應及其限度
馬長山(4·23)
11.法學研究新範式:計算法學的內涵、範疇與方法
申衛星;劉雲(5·3)
12.論權利之功能
張恆山(5·24)
13.法律漏洞填補的司法論證
黃澤敏(6·62)
14.司法審查中的濫用職權標準
——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為觀察對象
周佑勇(1·52)
15.行政訴訟給付判決的構造與功能
黃鍇(1·67)
16.網絡平臺的公共性及其實現
——以電商平臺的法律規制為視角
劉權(2·42)
17.比例原則的適用範圍與限度
梅揚(2·57)
18.比例原則位階秩序的司法適用
蔣紅珍(4·41)
19.合憲性視角下的成片開發徵收及其標準認定
程雪陽(5·90)
20.基本權利保護範圍的界定
王鍇(5·105)
21.我國行政訴訟中的預防性保護
羅智敏(5·122)
22.法律規範合憲性解釋的方法論構造
劉召成(6·80)
23.功能主義視域下的行政協議
徐鍵(6·98)
24.混合共同擔保人相互間無追償權論
崔建遠(1·83)
25.法人依瑕疵決議所為行為之效力
徐銀波(2·149)
26.中國民法典總則與分則之間的統轄遵從關係
孫憲忠(3·20)
27.公章抗辯的類型與處理
陳甦(3·39)
28.增值稅中性原則與民事制度
班天可(4·109)
29.私法中善意認定的規則體系
石一峰(4·131)
30.託底型回購合同的風險轉嫁機理
王文勝(4·150)
31.成片開發與土地徵收
黃忠(5·72)
32.非法人組織與其他組織的關係困局及其破解
譚啟平(6·3)
33.民法典中的動產和權利擔保體系
龍俊(6·22)
34.收養法的社會化:從親子法轉向兒童法
鄧麗(6·43)
35.「對賭協議」的裁判路徑及政策選擇
——基於PE/VC與公司對賭場景的分析
劉燕(2·128)
36.股東會決議無效的公司法解釋
葉林(3·61)
37.公司決議瑕疵立法的範式轉換與體系重構
丁勇(3·82)
38.公司治理中的控股股東及其法律規制
趙旭東(4·92)
39.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理論證成
錢玉林(6·114)
40.欺詐市場理論反思
耿利航(6·128)
41.公私法協動視野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理論構成
馮潔語(2·169)
42.平臺經濟從業者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
婁宇(2·190)
43.環境法體系中的自然保護地立法
吳凱傑(3·123)
44.勞動者社交媒體言論自由及其限制
謝增毅(4·170)
45.我國民事自認的非約束性及其修正
段文波(1·100)
46.裁判文書援引學說的基本原理與規則建構
金楓梁(1·190)
47.基層法院的執行生態與非均衡執行
於龍剛(3·102)
48.證明責任制度本質重述
胡學軍(5·139)
49.共犯人關係的再思考
張明楷(1·134)
50.故意傷害案件中賠償影響量刑的機制
高通(1·154)
51.組織體刑事責任論及其應用
黎宏(2·71)
52.以罪名為討論平臺的反思與糾正
丁勝明(3·143)
53.我國社區矯正法的歷史地位與立法特點
吳宗憲(4·55)
54.刑民交叉實體問題的解決路徑
——「法律效果論」之展開
陳少青(4·73)
55.專家參與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體系化
陳如超(2·89)
56.我國刑事上訴制度多元化的建構路徑
——以認罪認罰案件為切入點
牟綠葉(2·108)
57.中國刑事專家輔助人向專家證人的角色轉變
張保生;董帥(3·160)
58.刑事訴訟法時間效力規則研究
聶友倫(3·176)
59.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研究
陳衛東(5·158)
60.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撤回
汪海燕(5·175)
61.合意式刑事訴訟論
王新清(6·149)
62.秦及漢初逃亡犯罪的刑罰適用和處理程序
張傳璽(3·192)
63.「御史監察」的歷史構造與運轉實效
明輝(4·186)
64.近代中國刑事上訴制度的生成及展開
胡震(5·194)
65.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困局及其應對
廖凡(5·37)
66.WTO《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基於仲裁的上訴替代
石靜霞(6·167)
67.涉外代理關係準據法的確定
林強(6·186)
《法學研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法學研究所主辦的法律學術刊物。《法學研究》堅持學術性、理論性的辦刊宗旨,堅持精品意識,實行「雙百方針」,重視基本理論的研究,致力於反映我國法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學術水平,建立、完善和更新我國法學各學科的理論體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創新,鼓勵實證研究,扶持弱勢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培養和扶持年輕作者,開展學術批評,倡導學術規範。《法學研究》199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期刊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首屆中國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2002年和2006年,再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
-END-
責任編輯 | 吳珊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