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宏亮瞻局|解放軍兩棲戰力的傳統與現實③)
建立專業兩棲作戰力量
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解放軍已經初步具備進行現代登陸作戰的專業能力:無論戰前的周密計劃,對敵情天氣水文條件的準確掌握;還是海空軍、海岸炮兵、防空部隊完美銜接的火力掩護;亦或登陸艇及護航艦艇在登陸前最後階段的浮渡編組;以及登陸後部隊針對敵情靈活拆分重組,並利用專業裝備清剿頑敵……這一切均與5年前的金門和海南島戰役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甚至可以在此戰中看到與美軍在硫磺島和仁川登陸作戰時的諸多相似,而這也再一次證明了解放軍是一支擅於總結、擅於學習,從而不斷完善自身戰力的實戰型軍隊。
當然,「具備能力」並不等於一定能打贏。對手不一樣,戰場不一樣,戰役或戰爭的風險肯定也不一樣。解放軍很清楚這一點,新中國所面臨的複雜國家安全形勢,及由此衍生的兩棲作戰需求,很快便成為牽引中國軍隊登陸作戰能力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在上述背景下,一江山島戰役後的數十年和平時期,以組建並發展海軍陸戰隊,及研發配備專業的兩棲登陸作戰裝備為兩條主軸,解放軍不斷朝著擁有一支可以在周邊敏感地區應對不同類型對手的頂級兩棲作戰力量而努力。不僅是臺灣海峽,在東海和南海,可能的武裝衝突均圍繞島礁攻防展開,登陸作戰必不鮮見,而其勝負同樣關乎中國國運。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潛在對手也沒閒著,他們的抗登陸作戰能力也在發展。
075型兩棲攻擊艦入役後將大幅提升中國軍隊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軍網
兩棲作戰的專業性要求必須擁有一支具備專業能力的部隊。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的誕生甚至還在一江山島戰役之前。1953年,為了解放東南沿海島嶼,華東軍區以陸軍1個步兵團和2個步兵營為基礎,組建了海軍陸戰第1團,這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的正式成立。1954年12月9日,在陸戰第1團和和水陸坦克教導團的基礎上,合併華東軍區水兵師師部及所屬水兵第2團,組建了解放軍第一個海軍陸戰師。韓戰結束後,部分援朝部隊被撥入陸戰隊,其兵力曾一度高達8個師11萬人。1957年1月,中央軍委調整全軍組織編制,海軍陸戰師被撤銷,但保留了海軍陸戰團。
在海軍陸戰師被撤銷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解放軍除了專業編制的團級海軍陸戰隊,還為每個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北海艦隊)各配備了一個可執行登陸作戰任務的陸軍師。所屬艦隊的海軍陸戰團負責對這些陸軍師進行登陸戰訓練。
1979年,為因應周邊環境,特別是南海地區的快速部署任務需要,中央軍委決定重組海軍陸戰隊。1980年5月5日,南海艦隊陸戰第1旅在海南島龍洲河畔正式成立,陸戰旅轄有陸戰營、坦克營、炮兵營、兩棲戰車營、通信營。每個陸戰營轄有陸戰連、防空飛彈連、迫擊炮連。旅部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和後勤部,並直轄有潛水連、防化連、工兵連、汽車連、衛生連、警衛連、教導隊、兩棲偵察分隊和直升機分隊等連級單位,陸戰旅全員編制5000人以上。
後經多次軍隊編制改革,海軍陸戰隊編制和實力也不斷變化。據《環球時報》今年5月援引外媒報導,儘管兩個現役海軍陸戰旅的總兵力只有一萬多人,但通過將接受過登陸作戰訓練的陸軍部隊轉編的方式,解放軍可以在戰時迅速動員一支28000人規模的海軍陸戰隊。該報導還稱中國正計劃將現役海軍陸戰隊擴編至10萬人。
海軍陸戰隊員射擊考核
裝備升級
毫無疑問,兩棲作戰的複雜性與專業性要求參戰部隊必須配備專業的作戰裝備,才能更好的勝任所承擔的艱巨任務。因此在編制調整優化,訓練日益精進的同時,近年來解放軍列裝的一大批新型登陸戰裝備也十分引人矚目。它們也將在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後,再一次革新中國軍隊的登陸作戰模式。
針對傳統的二維「海-陸」登陸作戰能力構建,中國先是從烏克蘭引進了「歐洲野牛」大型氣墊登陸艦,後又在國內開始批量建造726型大型氣墊登陸艇。從而顯著提高了登陸部隊在最後登陸前的艦-岸(「歐洲野牛」可直航跨越臺灣海峽)航渡段的投送能力,並憑藉氣墊船型的超高航速大幅壓縮了風險極高的浮渡窗口,同時還可在灘頭跨越大部分地形或人工障礙(如水雷、地雷、防搶灘工事等)。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滿載排水量達555噸,最大航速60節,航程300海裡,可運載3輛T-80級別主戰坦克或八輛BMP-2級別步兵戰車及140名海軍陸戰隊員;如純粹用來運送兵員,則最多可運載360名陸戰隊員。
海軍陸戰隊裝備的05式兩棲突擊炮
726型氣墊登陸艇滿載排水量約160噸,航速超過50節。該型艇與美國的LCAC氣墊登陸艇屬同一級別,尺寸比「歐洲野牛」小一些,其優勢是可以由071型船塢登陸艦或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塢艙裝載,如每艘071型的塢艙可停放4艘726型登陸艇。「歐洲野牛」則由於尺寸太大,只能從軍港獨立航行至作戰區域。一艘726型登陸艇可裝載1輛ZTD-05兩棲突擊車或主戰坦克及一定數量的人員。
目前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的步兵部隊已經完全實現裝甲化,並配備有強大的機動火力,登陸後可以遂行從岸灘強攻、固守登陸場,到縱深推進的一系列任務。該作戰力量的核心裝備是ZTD-05兩棲突擊車和ZBD-05兩棲步兵戰車,兩種車型都具備不錯的浮渡性能。前者擁有105毫米長身管高膛壓主炮,其配備的火控系統支持浮渡間射擊,主要用於取代原來的63A輕型兩棲坦克,在相對脆弱的浮渡過程中及灘頭為登陸部隊提供直瞄火力支援,並具備一定的反裝甲能力。後者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和外掛反坦克飛彈,可搭載7名陸戰隊員,是部隊登陸後的主要突擊平臺。
同時,儘管目前中國海軍陸戰隊本身沒有像美軍陸戰隊那樣裝備主戰坦克,但由於新型登陸艇運載能力驚人,因此陸軍的96或99系列主戰坦克也可以直接投入灘頭作戰,這對於隨時可能遭遇敵方重裝甲矛頭反擊的陸戰隊來說意義重大。
05式兩棲步戰車
除了傳統二維「海-陸」登陸模式外,隨著071型船塢登陸艦的批量服役,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下水,以及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直20通用運輸直升機等新型旋翼平臺的列裝,解放軍也已經初步具備了三維「海-空-陸」垂直登陸作戰能力。尤其是075型兩棲攻擊艦,以該級艦為核心打造的「三棲」作戰群,將首次賦予解放軍在脫離本土海岸線直接支援的藍水海域執行登陸任務的能力。
儘管外媒一直有關於中國正在研發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以及傾轉旋翼運輸機的傳言,但在這些新型裝備沒有被證實或者至少無法迅速投入實戰的情況下,075型兩棲攻擊艦目前最合適的垂直登陸搭檔仍然是直升機。通過一定的針對性改裝,現有的直-10、直-19、直-20等機型上艦應該不存在技術門檻。
直-20可以在登陸作戰中為淺近縱深的登陸部隊提供快速的兵員和物資補充,也可以在敵方灘頭前沿防線背後直接機降或索降登陸,達成戰術突然性,或者搭載特種兵在大部隊正式登陸前執行滲透破壞任務;直-10或直19則皆可用於對灘頭敵軍的火力打擊,尤其是遏制敵方裝甲部隊的反擊。與固定翼作戰飛機相比,武裝直升機在該類任務中的優勢是可以懸停在敵防禦前沿實施不間斷的精確火力輸出,其效果不是固定翼戰機間歇性的波次式攻擊可比的,特別是對於剛登陸還立足未穩的灘頭部隊來說極為重要;同時,武裝直升機也可用於為直-20的垂直登陸行動提供護航和火力清場支持。
071型船塢登陸艦搭載的氣墊船正在訓練
結語
在廣義上,兩棲作戰並不限於登陸作戰。一場大規模的兩棲戰役(甚至戰爭)所涉及的領域包羅萬象。正如本文開篇所說,在純軍事層面整個戰役需要保障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充分的天基、空基甚至人力情報,規模驚人且極為複雜的兵力集結與後勤支援。除登陸外,戰役進程可能還包括封鎖、彈道飛彈與巡航飛彈攻擊、空襲、傘降、「淨空」相關海域等。即便在登陸成功後,進攻方還面臨能否固守登陸場,能否保證登陸場與大陸之間的「生命線」不被切斷,能否阻斷域外力量的介入,能否進一步向縱深推進並贏得治安戰,甚至能否抵禦敵方可能的反登陸行動等問題。
限於篇幅和本文主題,這篇文章不可能對上述所有問題展開充分論述,但無論如何,筆者仍然確信在這樣一場未來可能的戰爭中,解放軍面臨的最核心,最能決定勝負的問題仍然是登陸,畢竟在一旦需要解放軍動手的非和平選項下,沒有登陸就沒有國家的最終統一。(全文完)
宏亮瞻局|解放軍兩棲戰力的傳統與現實①宏亮瞻局|解放軍兩棲戰力的傳統與現實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