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海內東經》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大約他的肚皮很大,沒事時就拍著肚皮做消遣,那結果就是發出了隆隆雷聲,遠震到千裡之外。
在《大荒東經》中又說:東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挾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又以雷澤中的雷獸之骨為鼓槌,敲起來聲聞五百裡,威震天下。這是又一個雷神,也有獸的特徵。
雷澤中的雷獸,後來幾乎被人忘卻,可是到了清代,徐道在《歷代神仙通鑑》中忽然想起,卻又改造為黃帝之臣雷公所化:黃帝至澤邊,雷公下車,自往掬水解渴,忽然一翻身栽入澤底。帝急令人撈救,但聞澤中震聲如雷,其人奔出道:「直沒至底,見雷公已化為神,龍身而人頰,自鼓其腹而鳴。」黃帝之臣雷公與岐伯並稱,掌醫藥。
《帝王世紀》有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之事。(神農本草》也有委託雷公所作的集注,現存中醫典籍還有《雷公賦》,好像此雷公與雷霆並無關係,只是因為名字有個「雷」字,便與雷獸附會到一起了。
這只是文人對古代神話的改造,小說家言。後世對雷神的信仰早就與雷澤的雷獸不相干了,但雷神的禽獸特徵卻始終未絕於傳說中。晉幹寶《搜神記》言雷公之形貌:「唇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餘,狀如六畜,頭如獼猴。」
此形貌大體為後世所沿承。但也有他種說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雷神「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而唐戴孚《廣異記》則說他「狀類熊豬,毛角肉翼,青色,手執石斧」,唐人房千裡《投荒雜錄》又說是「豕首鱗身」。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說雷神「大約似雌雞肉翅,其響乃兩翅奮撲作聲也」,清人《批庵雜姐》則說「大於獼猴,形似蝙蝠」。有的索性就把雷公叫做「雷烏」,一個孩子就能把他捉住。
明人袁小修《隨筆》有載:一日大雨,從天上忽然墜下一隻烏鴉,正落到崔本智家的院子裡,侍童就順手拿個雞籠把它罩上了。俄而雪電繞室,吼怒不已。崔本智道:"此必雷烏也。」忙召來道士跪在雨中禱告,手捧其烏,不一會兒,霹靂一聲,烏鴉不見,雷鳴亦息。
《揮麈新談》亦有記載:今湖南澧州一事,一日大雨震雷,忽見雷神入舍,其形似烏鴉,高許,兩足行地,兩翅下有二手下垂。這是雷公,而不是雷烏,但其傳說也與雷烏有關。
民間還有一個雷神「雷五」的傳說,或者是因為「雷烏」聲轉而衍生,或者是因為「五雪神」而附會,然後又轉變為「雷烏」,或者是什麼關係都沒有,其間關聯要等有心人去考察,此處只是順便介紹一下這位雷神「雷五」。
此故事見於五代杜光庭的《神仙感遇傳》:葉遷韶,幼年樵採,避雨於大樹下。忽見雷公為樹枝所夾,奮飛不得。遷韶便取石為楔,把樹枝撐開,然後雷公得以脫去。
雷公甚為感激,贈以墨符一卷,道:「習此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雷時,喚雷大、雷二,必即相應。然雷五性剛暴,無危急之事,不可喚之。」自是行符致雨,很是應驗。一次在吉州為太守責辱,遷韶於階下大呼「雷五」一聲,當時正是萬裡無雲,忽然震霹一聲,舉堂的人全都震倒在地。
最不可理解的是,雷公居然可以被人當作野味來開齋。唐李肇《國史補》記有一傳聞:雷州(今廣東雷州半島)春夏多雷,元日無之;雷公秋冬則伏於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狀類豬,大約味道也和豬肉相近。
還有古書有載:到了秋冬之後,雷公和蟲子一樣入蟄,山行之人,往往於土穴中得之,其物如猴而小,尖嘴肉翅,膽大的人就拿他當便飯吃。而《五雜俎》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又成了「雞形肉翅」,秋冬藏於土中,被人掘出,則轟然而走,當地人追逐而食之,謂之「雷公」。
最後一說很有啟發,估計這些記載中所說的可能都是嶺南一地的特產,但人們稱它為「雷公」,一是因為它與雷一樣,春夏多有,秋冬則蟄,另外當地多雷,為災於人畜,稱這東西為「雷公」,也許有禳解的心理作用。但無論如何,雷公而至此,在民間也算是夠栽面了。
好了,《雷獸,乃是又一位雷神,關於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