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胡可欣 芥末堆看教育 來自專輯百所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實踐
♪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 FERC 胡可欣
♪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
「學生在暑假完成的作業,等到開學才講解,早就忘記怎樣做的了,錯失最佳的反饋、解惑時間」,山東省昌樂一中常務副校長張福濤這樣解釋學校開展教學改革的初衷。
2009年,昌樂一中裡還沒有「翻轉課堂」「智慧教育」的理念。當時的昌樂一中迫切地需要解決學生「暑假作業」的即時反饋與及時講評問題。為更高效地指導學生的暑假作業,昌樂一中需要一個平臺、一種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作業即時反饋與教師的及時答疑直播,從而開展了他們的信息化教學探索。
自2013年開始實施翻轉課堂,打造基於「二段四步十環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以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為核心,昌樂一中在7年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2018年,昌樂一中的《普通高中大規模翻轉課堂的實踐探索》榮獲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20年2月,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資源服務網絡平臺」上獲首批推廣展示。
如今,昌樂一中在翻轉課堂下一階段模式的探索中,遇到什麼新的難題,又有什麼新發展呢?與此同時,近年來興起的「智慧教育」與「翻轉課堂」又擦出了什麼火花呢?
從師訓平臺到翻轉課堂
昌樂一中首先選擇通過在線平臺來解決作業講評難題。
「一開始,我們找的是教師培訓的平臺,老師們針對假期作業每節課講50分鐘,學生完成作業後,根據教師的講解自己用紅筆修改作業,開學後教師不再檢查學生作業是否完成,而是轉為檢查作業的修改情況,我們發現假期作業的效益提高了,效果非常好。」 張福濤說道。
雖然平臺的助力能及時為學生提供作業反饋,但他們又迎來了新的難點:學生紛紛反映,作業評講的視頻時長實在是太長了,一般很難從頭至尾全部觀看!老師也提出,是否可以將一份作業針對學生的難點、錯點分層分類講解。
但在當時「微課」的概念還未推廣,「翻轉課堂」也僅在國外有所嘗試。據了解,翻轉課堂是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中,教師在課前提供相應學習資源,學生在完成預習後,師生一起在課堂上完成答疑、協作探索以及互動交流等環節的教學模式。
已經過去將近十年時間,張福濤還能回憶起,他最先接觸到的是黎家厚教授博客裡介紹到「顛倒教室」,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翻轉課堂」。在此啟發上,他開始思考「微課+顛倒」的可行性,同時更加堅定要推廣基於信息技術融合的課堂教學改革。
2013年,張福濤擔任昌樂一中副校長,在得到黃髮國校長及老師們的支持下,昌樂一中正式啟動了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為了能讓實驗班學生每人一臺終端設備,他請企業捐資,為4個實驗班都配齊了平板電腦。為了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教學資源,就組織實驗班教師自己開發。
「2013年9月開學了,找不到培訓翻轉課堂的專家,我搜這些教育技術專家的博客,邊看邊學,學了之後自己做PPT培訓,給老師們培訓。」2013年10月7日,在張福濤的鼓勵下,高一年級實驗班的徐文健老師率先提出「翻」一節數學課試試看,後來各個學科都紛紛動起來,非實驗班都來實驗班聽課觀摩。
正是有著這樣的教學改革初衷與親身經歷,張福濤在談他眼中的智慧教育時,總結到「2012年之前,智慧教育概念和技術沒多大關係,更多的是錢學森先生的大成教育。2012年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以祝智庭教授、黃榮懷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觀點。我覺得智慧教育是指在智能環境之下(包括人工智慧、5G等等),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促進個性學習,聚焦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一節化學課下的翻轉課堂實踐
從2013年至2014年,僅用了一年時間,翻轉課堂就在昌樂一中的各個學段與班級全面鋪開。同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內容特點,調整「二段四步十環節」的環節數量及順序,自主創建學科翻轉課堂模式。這也意味著要迎接來自課堂的考驗,以化學學科為例,實驗課怎麼上、概念課怎麼上、複習課怎麼上,這些實際教學的問題都撲面而來。
張福濤提到,當時首先想到了邀請學科教學專家、教育技術專家來校指導。「但是我們發現,不同的專家對翻轉課題的理解和態度不同,不同團隊之間思路會不一樣。」
因此,2015年,通過北京師範大學劉堅教授、王磊教授聯繫,昌樂一中與北京師範大學「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的翻轉課堂教學研究」項目正式籤約,北京師範大學九大學科都安排專家,每學期與昌樂一中一起確定研究主題、授課教師,來校指導教師備課、試講、正講至少兩次。
專家來校指導之前,昌樂一中要求本校全部老師都參與備課,專家到校指導後,骨幹教師幫助授課教師修改教學設計、準備試講;試講時,專家再次進行指導,授課教師再修改,然後正講。
雖然專家定期開展指導,但是課堂的問題還是需要回到實際教學中解決。張福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他以化學課為例介紹了針對化學課實驗課課型的「翻轉課堂」。
首先,張福濤提到化學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但組織學生開展實驗,往往面臨著安全問題、實驗設備器材等問題。翻轉課堂開始階段,他們組織學生課前自學時先看教材,不做實驗,第二天正課再組織學生去實驗室或在課堂上完成分組實驗,但這樣導致了課程內容與實驗脫節。
隨後有老師提出,「可以讓學生看實驗錄像」,但是馬上就被否定了,「因為化學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要讓學生做實驗不是看實驗」,張福濤說到。
後來,他們將高一、高二新授課與高三複習課中的實驗分別對待。針對新授課,課前學生自學時實驗與知識學習同步進行,任教不同班級的任課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實驗,同時,加大學習小組組長的培訓,提升組長的實驗組織能力。張福濤還提到,他們還嘗試引入北師大魏銳副教授研發的「實驗盒子」,開展微型實驗,減少汙染、避免安全隱患。
在新授課的實驗教學中如何使用技術呢?一是教師將初中已經學過的基本操作錄製成微課,供學生提前觀看後再到實驗室進行操作,二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拍攝實驗現象、錄製實驗過程,實驗結束後與老師的分析講解進行對比,更加準確的發現問題。
針對複習課,昌樂一中化學組採用 「實驗錄像+問題」的形式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複習實驗。對一些綜合性實驗,學生提前採用虛擬實驗或者觀看教師提前錄製的實驗現象,然後再有選擇的到實驗室實施實驗。
目前,昌樂一中的翻轉課堂實現全覆蓋(全校初一至高三六個年級的180個教學班)已經將近6年了。從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中看來,翻轉課堂已經完全融入了昌樂一中,成為了這所學校的課堂常態,可以說翻轉課堂已經成為昌樂一中的一張名片。
談到下一步的探索方向,張福濤總結到:「目前,不同學科和課型的基本模式已解決,但是各個學科不同內容的具體模式還正在探索階段」。如何讓課堂更具學科特色,培養學生的學科智慧,也是智慧教育要進一步推動的方向。
2014年昌樂一中翻轉課堂常態(圖由受訪者提供)
高考改革下「走班制」還能「翻」嗎?
2017年,山東省迎來高考改革的消息。張福濤介紹道:「3+3」高考模式將科目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另一類是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中任意選擇三科。
張福濤坦言:「這也就是意味著新高考改革推動下的翻轉課堂,需要解決20多種組合選課下的課堂教學問題。」
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將成為首批參考生,昌樂一中的翻轉課堂也遇到了新的考驗:在「走班制」下的課堂還能「翻」嗎?在不增加教室、不增加師資、不增加教師負擔的情況下,又要保障學生「走」得高效,可見其難度重重。
張福濤認為,不僅要線下「翻」,線上也要「翻」。昌樂一中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學習平臺,在自習、正課都線下都走班的同時,在部分班級嘗試自習線上走班(學生依然在原來的行政班學習,平臺線上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學生線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正課線下走班(學生在教學班學習),減少學生流動性的同時,滿足了學生20個組合的任意選擇。
當然,實施選課走班,需要轉變的不只是走班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撐「走班教學」 的管理機制與責任體系。
例如,走班教學課程表編制,昌樂一中的原則是先排後選。也就是語文、數學、英語既可以交叉排課,單班授課;也可以同時排課,分層走班。「6選3」學科每周共安排12課時,每個學生任選3科,每科4課時;也可根據學科基礎,適當調整,自主分配12課時,進一步落實選擇性。
昌樂一中2018級五個單元周一課程表示例(圖由受訪者提供)
「實行線上線下單元大走班教學,能夠在保持行政班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走班教學,學生課程結束後返回行政班繼續其他課程的學習,參與行政班的各項活動,這也有利於學生集體主義的培養。」 張福濤說道
據了解,昌樂一中的選課走班方案,已於2018年5月被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推廣,並在山東、湖北、遼寧、河北、福建、重慶等省市校長培訓班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會議上多次介紹。
張福濤認為,目前走班制下的翻轉課堂還在探索當中,想要實現有質量的走班教學還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並重新定位學生與學習、教師與教學、學校與管理的關係。
教學理念是教師成長的核心
當被問到「在推進翻轉課堂時,有沒有教師不理解、不配合?」,張福濤坦言,「當然有。」他認為,實施智慧教育最應該關注教師的教學理念,其次才是技術敏感度。
事實上,若想要教師團隊的教學理念轉變,學校管理者和名師的理念轉變要放在首位。因此,對於教師教學理念的轉化,則需要不斷滲透。張福濤告訴芥末堆,「讓老師們在自己任教的兩個班實施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對比,老師自己問學生,更喜歡哪一種模式,老師自己做測驗,哪一種課堂模式更有效。」
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第三方的問捲來了解教師在實施翻轉課堂過程中的困難。芥末堆了解到,如果是技術難關導致的「不喜歡翻轉課堂」,那就採取專家指導、同伴互助的方式,幫助老師們提升技術水平,或者給老師介紹簡單容易的技術方式。
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昌樂中學提出「三三三教師研修模式」以促進翻轉課堂教學。「第一個『三』是指三類人,即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年級主任、班主任等);第二個『三』是將培訓分為三個漸進的等級——初級(50個課時)、中級(2個月)、高級(一年);最後一個『三』是指每級培訓都包括三項內容」,張福濤介紹道。
除了一套由上至下的教學模式,張福濤認為,團隊協同整個項目推進的重要支撐。他表示,隨著翻轉課堂的推進,學校鼓勵問題導向+行動研究,在教師中自發形成了44個翻轉課堂研究小組。同時,昌樂一中的「老帶新」教師1+1結對,不僅僅是新手教師向成熟教師學習授課經驗,也鼓勵新手教師為成熟教師提供技術幫扶,新老教師共同備課,形成雙向共贏的小組合作模式。
2020年春天,全國上下共抗疫情。疫情期間的昌樂一中,還是保持著網絡課程的有序開展,有了「翻轉課堂」的經驗,師生在適應網課的教學過程中,能迅速做出調整。
高三師生復學時,因為疫情防護的需要,「線下的走班暫時取消了」,昌樂一中正好發揮了線上走班與翻轉課堂的優勢,部分教師在一個教室講課,其他班級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科目學習直播課,即使是在同一個課室裡,一個學生在上物理課,他的同桌也許在聽歷史課。真正發揮了智慧教育的優勢,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原標題:《新高考下「走班制」如何翻轉?山東省昌樂一中7年教學改革 | 專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