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鱅,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二,鰱指白鰱,鱅指鱅魚(花鰱、雄魚、大頭、胖頭、麻鰱都是這貨)。尤其是花鰱,一直以來都深受釣魚人和吃貨的喜愛,確實是太好吃了。有詩為證:湖庫有魚,其名為鱅,鱅之大,一鍋燉不下,一半剁椒魚頭,一半魚頭煮豆腐,幹了三碗大米飯……
開個玩笑,但是花鰱的確是非常美味,並且力氣非常大,而且生長迅速體型龐大,釣起來那真是十分過癮。尤其是它們不怕熱,讓釣魚人在其他魚不太愛開口的夏天找到了一絲慰藉,別的魚釣不了,那咱就抽鰱鱅!
海竿釣鰱鱅雖然高效且輕鬆,但畢竟等的時間居多,難免少了幾分樂趣,並且帶輪子的結構也讓我們無法切實的體會和鰱鱅搏鬥的刺激,所以咱們就不細說了,只說手竿釣鰱鱅。
裝備:
首先是魚竿的選擇,兩個要素,一個是長度一個是硬度。
長短方面取決於水深、釣場環境和魚的密度,如果魚的密度相當大,釣點結構也是岸邊垂直下底,並且面積不大的話,那麼長竿短竿都可以。用短竿更輕鬆,遛魚時也多了幾分刺激,畢竟短竿控魚方面還是不如長竿。用長竿的話控魚更加輕鬆,遛魚穩定不易跑魚,只是頻繁的拋投會比較考驗臂力。
硬度的話建議選擇稍微硬一點的魚竿,28調4H左右,或者19調。因為釣鰱鱅我們捏的餌團一般比較大,小則拇指大小,大如荔枝,再加上選用的浮漂吃鉛量也比較大,整體都是比較重的,竿子比較軟的話,拋起來很費力,使勁拋又容易把餌團拋掉,硬點的竿子只要輕輕抬竿蕩出去就行了。
另外用的竿子硬的話,線組記得也要加粗一點,否則碰到大個體的容易切線。釣鰱鱅並不怕線粗也不怕鉤子大,不用擔心什麼擋口的問題。
釣法:
釣鰱鱅通常是釣浮,因為浮漂不同、餌料的密度不同,所以沒有什麼具體的調幾釣幾之說。不空建議釣友們帶餌調漂,一邊調漂一邊抽窩子,增加我們作釣的效率。帶餌調到3目左右最好,釣太高的話餌料霧化漂不會動我們看不出變化,釣太低的話如果我們不小心搓了個稍大的餌團,浮漂就沉了,也影響我們作釣。
還有就是釣鰱鱅基本都是上鉤掛餌下鉤釣,因為鰱鱅進食是靠過濾水中的食物殘渣,上鉤的餌料霧化下落,鰱鱅上前吸食。所以釣鰱鱅的鉤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鉤距要比平時釣魚大一些,需要10~15釐米,寧大勿小!
因為鉤距太小的話,魚在吸食的位置根本就沒有魚鉤,所以幾乎不可能釣到魚。鉤距正合適,那麼魚在吸食餌料的時候就很容易把魚鉤順帶吸入口中。如果掌握不好,那就寧願鉤距大一點,大不了把魚錨上來,也比老是有口打不到魚要好。
鉤距是手竿釣鰱鱅非常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很多時候我們釣鰱鱅時反覆出現有口提竿卻不中魚就是因為鉤距太小導致的。
餌料:
釣鰱鱅的餌料,需要平衡霧化和附鉤性這兩個相反的特性,在保證霧化的同時,要有一定的附鉤性,保證餌團能儘可能的多在魚鉤上進行霧化。
不空最早用的是化氏大胖頭和天元至尊鰱鱅,這個配方附鉤性不太行,但那時候覺得釣得還不錯。後來看遊釣中國,買了金龍的酸酵鰱鱅和秒殺鰱鱅,還有狂道一號鰱,這兩款霧化效果和附鉤性又上了一個檔次,當時我是覺得撿到寶了。
再後來,我又用了老家這邊一個大師推薦的配方,天元浮釣鰱鱅加釣魚王瘋鰱鱅酸臭味,一包配一包,效果驚為天人,我願稱之為最強。這不是打廣告哈,這都是大廠家,也不缺咱這點。效果是真的好,不論是霧化還是附鉤性,都可謂做到了極致,誰用誰知道!
在這個基礎上,一包浮釣鰱鱅和一包瘋鰱鱅,還可以加上三分之一包天元的千裡香(5塊1包的餌料,不是小藥),增加餌料在水中的穿透性。
一開始開餌的時候,五指張開讓餌料充分吸水攪拌均勻即可,別去揉打餌料,保證其霧化性。這時餌料的附鉤性可能會差點,但是沒關係,這是誘魚階段,高頻率的抽竿會讓水中形成一片霧化區域,能夠快速吸引鰱鱅進窩。
當我們感覺到窩子裡已經有魚了,就可以把餌料揉一揉,增加一些粘度,讓餌料能更多地停留在鉤上,霧化慢一點不要緊,給魚充足的時間把魚鉤吸進嘴裡。
魚層:
釣過鰱鱅的釣友都知道,找魚層很重要,釣深了老錨魚,釣淺了又容易有口打不到,當然如果魚密度非常大那當我沒說。
還有一點就是,魚層它不是固定的,隨時有可能發生變化。哪怕是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都有可能改變魚所在的水層。可能我們釣著釣著魚就起浮了,也可能釣著釣著魚去往更深層了。
表現特徵就是,可能開始我們釣得好好的,突然發現魚口變亂了。比如一開始都是很漂亮的大頓口,但是突然發現變成了陰漂、小頓口、浮漂反覆上下等等。這些情況大多是魚所在的水層出現了變化,導致蹭線、魚吸餌拉動浮漂的幅度變小,表現出來就是魚口亂了。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往深或往淺釣,這個沒有具體的說法,只能憑個人經驗去判斷,或者是去嘗試。
手竿釣鰱鱅,有的釣友認為很難,有的釣友認為是最簡單的,不論如何,其過癮程度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以上這些細節,如果釣友們都能掌握,相信一定能體會到這種快樂的。
感謝大家的觀看,祝釣友們大鯽大鯉,天天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