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要知更要行

2020-11-23 南報網

2020-10-12 14:55圖文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悠長假期」結束,家長們在「慶祝」神獸終於歸籠後,最常見的「問候」就是「你家孩子度數漲了多少?」

是的,現在小學高年級以上,戴眼鏡幾乎成標配,問度數就像互道「吃了嗎」一樣常態化。暑假時,記者就在北京市潘家園眼鏡城了解到,多數孩子的近視度數漲了至少50-100度。

8月27日,教育部調研也顯示,與2019年底相比,半年來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其實去年的形勢就已經「驚人」了,國家衛健委2019年4月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青少年兒童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初中生近視率達71.6%,高中生達81%。

因此,時隔不到一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建立的《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評議考核辦法》,成員單位已增至15個。

各種因素對視力的影響到底在哪,以及如何應對,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楊智寬。

楊智寬介紹,對青少年視力影響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是持續性視近工作,也就是小於33釐米、大於20分鐘的用眼。學生平時在校一節課40分鐘,是在黑板和課本間切換,理論上還可以接受,但總上網課就沒有了這種切換;第二是有效戶外活動時間,為什麼要加上「有效」呢?就是戶外光照度要大於700lux。夜晚戶外活動,鍛鍊作用還在,但對視力的調節作用就沒有了;第三是環境照度,室內非閱讀,也需要150lux以上才不至於視疲勞。

多亮才算亮?

光照度是物理術語,指光照的強弱和物體表面積被照明程度的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lux或lx)。

據2018年住建部頒發的最新《建築照明標準》,以學校為參照,國標中對於教室桌面的照度要求是300lux,黑板面是500lux。這基本也是記者平時閱讀時眼睛較舒適的光照度範圍。而記者去過的不少書店閱讀區,甚至部分圖書館,往往達不到這個標準。

記者在一個陰天的上午,緊靠窗前無任何遮擋的書桌桌面照度是700-800lux;離窗1米遠的桌面照度約300lux左右。

很多成年人都沒繃緊環境照度和閱讀照度這根弦。周末節假日,無論在照度不合格的圖書館還是書店,書架旁的地板上、角落裡經常坐滿了各個年齡段的讀書人。公共閱讀場所的經營管理者,有義務參照國標,滿足照明條件。而熱愛閱讀的我們,尤其家長,更應該了解點「常識」,堅決不在不合格的光照條件下閱讀寫字,畢竟,「鑿壁偷光」和「囊螢映雪」是受限於時代,勵志足矣。除了期盼加強檢查以督促公共閱讀空間照度標準化外,記者曾見到有些家長在光照不足的圖書館掏出充電閱讀燈為孩子「補光」,也不失為權宜之策。

屏幕的「原罪」

至於廣被詬病的電子產品,到底主要「危害」在哪裡?如果無法在生活中完全剔除,該如何正確使用?同樣是近距離閱讀,和傳統紙質書差別在哪裡?藍光到底危害有多大?這些問題,楊智寬也一一做了解答。

排除屏幕類閱讀介質本身的質量問題,首先,電子產品的閱讀是不限制條件的。看書,我們至少要一盞燈,但現在的學生,即使房間熄燈了,趴在被窩裡也可以看電子屏幕,這本身就增加了近距離閱讀時間。這種情況,經常到處奔波的人最有體會,很多不利於閱讀的環境,比如火車站、地鐵上、候診時……掏出手機似乎是消磨時間最好的方法。

其次,電子產品傳遞的信息,可以做成動畫、視頻,包括互動等形式,增加了趣味性,一不留神就超時。其實何止學生,相信很多成年人,即使是正當需求,也擋不住各種推送的「吸引」,更不要說進去就出不來的遊戲了。

第三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藍光,這個其實和近視眼關係不大,但主要會引發眼底病。我們現在所有的電子產品,顯示光源都是LED,一般 LED發的光只有「RGB」這3種顏色,其中R就是red,表示紅光;G表示green,代表綠光;而B表示blue,代表藍光。3種顏色的LED,以400nm到500nm之間的「藍光LED」最為重要,也最為基本。波長在400多nm,正好聚焦在黃斑處,所以對眼底是有損害的,看手機又多數在晚上或光照不佳時,瞳孔暗環境會放大,藍光沒有任何遮攔直入眼底。這種損害短期看不出來,長此以往後患無窮。

每天戶外2小時

如果說屏幕生活對全人類包括青少年已無可迴避,除了對距離、時間的控制,更積極的做法是增加戶外活動。

8月29日,人民網主辦的「第二屆國民視覺健康高峰論壇」(後簡稱「論壇」)上發布的《中國青少年近視防控大數據報告》,指出當前兒童青少年用眼時長超出標準1倍有餘,戶外有效暴露時長嚴重不足。數據顯示,2020年1-7月,青少年全天用眼距離為32.3±9.4cm,其中,75.3%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近距離用眼時長超過2小時。

青少年近視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堅持戶外活動必不可少。在戶外活動接受陽光、接受更強的照明,接受日照下面的光譜以及節律,這是最重要的近視防控的手段。

在論壇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師曾駿文解釋說:「為什麼老是說要戶外活動,其實戶外活動不單單只是減少看近的問題。戶外活動接收光線的作用特別神奇,很多人覺得紫外線不好,其實紫外線裡有些波段的光對眼球發展有一定正向作用,現在還沒有深入研究。我的課題在做紅光的研究,紅光以前專門治療弱視的,其實弱視治療好了以後,小孩子眼球的硬度也增長了,眼軸就不怎麼長了。」

教育部體衛藝司原巡視員廖文科提到,高考體檢查視力是重要一項,有不少在某方面非常有天賦的孩子,由於視力原因不能選擇自己所愛的專業,嚴重影響我們國家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光如此,「每年徵兵之後部隊都要跟我們反饋,由於視力低下導致合格兵源少,徵兵體檢的標準一降再降,還按照原來的標準已經找不到太多合格的兵源了,再不降標準徵兵任務都難以完成。」

記者在論壇上還了解到,經科學論證,周末一次性運動14小時起不到近視防控的作用。就像飯要按頓吃一樣,戶外活動一定要分散到每天至少2小時。而現實是,即使在疫情已不太嚴重的停學期間,各個小區樓下玩的孩子鮮有小學高年級及以上者。更不要說平日裡「檔期」比大人都緊的學生了。

配眼鏡、OK鏡、阿託品……這些真能亡羊補牢嗎?對於似乎一切塵埃落定的成年人,近視和多年前覺得不算病的牙疼一樣可以熟視無睹嗎?

  近視不只是近視

如果以為高度近視僅僅是眼鏡片厚一點,或者選專業窄一點,那可太樂觀了。一旦進入高度近視的病理性變化就是不可逆的損傷,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人群,發生白內障的風險會增加5倍,視網膜脫離的風險增加13倍,黃斑變性的風險增加800多倍。國際防盲協會已經用高度近視眼替代白內障作為當下全球導致失明的首要原因,而白內障致盲尚可逆。造成高度近視的原因,一是非常明顯基因影響。還有就是12歲以前就近視,也稱早發近視,這類孩子度數發展非常快,也屬於高概率人群。第三類雖然是12歲以後發現近視,但是帶有一些隱藏的易感基因,所以也有可能成為病理性近視。

北京同仁眼科研究所原所長徐亮強調,18歲以前近視的,越早越容易得高度近視。可「悲觀」地看,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病理性近視(高度近視)是致盲重要原因,甚至比白內障還「危險」?因為隨著近視眼度數越來越高,眼軸也拉得越來越長,眼球的整個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後面變成橄欖一樣,視網膜都往前拉了,視網膜變成了像破棉絮一樣,脆弱得不堪一擊。

那麼如何有效防範?說難也不難,我們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就是一個重要抓手,比如學習的姿勢、閱讀距離、閱讀時間、閱讀的強度還有閱讀照明等等。

楊智寬說,近視眼防控不光是戴眼鏡的問題,可能還是今後喪失勞動能力的問題。也不是喊喊口號,開幾次會就能解決的。除了對「危害」的警鐘長鳴,科普事關重大,尤其對家長和學校老師的科普。 其他國家地區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屈光不正防控計劃專家組成員藍衛忠介紹,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各地的近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居全球近視率發病的首位,達到51.6%,緊隨其後是美國、歐洲,近視率最低的是在非洲以及大洋洲,不到10%。

美國眼科雜誌一篇文章對全球近視眼發病率的預測稱,如果當下沒有有力的近視眼防控措施的話,到2050年全球近視眼患病率將高達49.5%,高度近視眼總人口將近10億。

大量的研究提示,全球近視眼的患病率比幾十年前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眾多的「新」生活方式裡,有兩個是被明確認定導致近視眼的因素,就是學習負荷的增加以及戶外活動的減少。

但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還有澳大利亞,總體近視患病率還是遠低於東亞地區。從社會層面來看,西方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除了學業成績之外,還會考量綜合素質,比如學習能力、特長、愛好、發展潛力等等,而東亞地區傳統文化往往把重心放在學業上,尤其是書齋中高度用眼的「視近」學習。因為評價體系的單一,方法也只能「功利性」地單一,於是導致戶外活動時間嚴重不足。

再看華人社會為主的新加坡,2000年已經啟動了國家層面的近視眼防控計劃,經過了將近15年的努力,成功把近視眼的患病率從37.7%降至31.6%,他們的防控措施非常全面,首先採取了學齡以及學齡前的視力篩查,還提供非常有趣的近視眼防控健康教育,讓娃娃從小就知道近視眼到底會對他們未來有什麼影響。

中國臺灣地區,也是推出一系列近視眼防控的措施,包括推行跟眼保健操類似的護眼操,改善教室照明,提供可以調高低的桌椅等等。可是,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施行上述措施後效果不是很明顯,近視眼患病率不但沒降還不斷升高。於是在2010年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天天120」計劃,就是鼓勵學生每天都至少有120分鐘的戶外活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把護眼操取消了,每天兩次護眼操時間,把小孩子都趕到操場上享受陽光。效果如何呢?從2010年做出了這樣的調整後,近視患病率從50%逐漸下降到46.1%。

倒逼學生還是學校?

前陣網上爭議很大的山西省長治市將視力考核納入中考成績一事,似乎在學業日趨沉重的學生身上又壓了一座大山。

北京朝陽區呼家樓小學則另闢蹊徑,每學期把視力檢查的結果做成曲線圖反饋給家長,同時在教師的評優上納入了視力考核指標,如果班級成績上漲但同時近視率也上漲,老師考核是要受影響的。

校長劉治國還建議,能否在教室裡裝一個光感應器。因為現在教室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往往拉上窗簾,雖然要求用完投影等設備就要把窗簾拉開,但當老師全力投入教學中有時想不起來,如果有這麼一個感應器,一報警就知道光線不夠了,需要拉開窗簾或者開燈。

現在很多公園裡都有噪音預警器,不少手機裝個軟體就能檢測光照度,技術層面應該不難解決,更重要看管理者的決心。信息化、數位化等新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健康帶來衝擊的同時也應該提供相關便利。

不過劉校長也擔心,目前能想到做到的,只是從「監控方」出發,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要喚起學生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重視。

仍有太多對光線強弱、對戶外活動不以為然的青少年兒童甚至家長,這恰恰說明很多人的重視性亟待增強,不要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才警醒。(記者 李牧鳴)

相關焦點

  • 2020年半年來學生近視率增加11.7% 保護眼睛要知更要行
    就像飯要按頓吃一樣,戶外活動一定要分散到每天至少2小時。而現實是,即使在疫情已不太嚴重的停學期間,各個小區樓下玩的孩子鮮有小學高年級及以上者。更不要說平日裡「檔期」比大人都緊的學生了。  配眼鏡、OK鏡、阿託品……這些真能亡羊補牢嗎?對於似乎一切塵埃落定的成年人,近視和多年前覺得不算病的牙疼一樣可以熟視無睹嗎?
  • 比王寶強更慘?日本18歲女星懷了經紀人的孩子,粉絲直呼要脫粉!
    比王寶強更慘?日本18歲女星懷了經紀人的孩子,粉絲直呼要脫粉!大家好!這裡是菊姐的娛樂欄目。如果你喜歡菊姐的文章,就請大家多多點讚、分享加關注吧!娛樂圈明星和誰接觸的最多,那應該就是經紀人了。但是經紀人就算再熟悉也要注意,比如王寶強的經紀人宋喆,但是今天菊姐要講的並不是他,而是國外的一位經紀人。王寶強的經紀人宋喆,大家都知道吧!就是王寶強和馬蓉的離婚事件,最根本的源頭就是宋喆。現在法院也已經判了馬蓉出軌,已經是實錘了。經紀人,明星還是得慎重考慮啊!國內明星經紀人與明星妻子在一起的,鬧的最大的還是王寶強這件事,整個過程來看,王寶強確實是很慘了。
  • 救救孩子吧是什麼梗啥意思 出處與救救孩子表情包圖片
    最近在網上總能看到有小夥伴發救救孩子吧,那麼這是什麼梗呢,一起來看看吧~救救孩子表情圖  救救孩子吧什麼梗 救救孩子表情包分享  一看到「救救孩子吧」這句話小編就會想到前段時間很火的偶像練習生中坤音娛樂練習生卜凡,這句話就是出自他之口
  • 「救救爸爸 救救爸爸」5歲男童馬路上緊急求助
    5 月 23 日 21 時 34 分許,趙縣公安局巡警特警大隊值班民警李防防帶著輔警鄭佳亮、郝亞邁等人巡邏至升華街縣醫院北邊時,發現路邊一名男子滿臉是血,耳孔裡也正在往外流血,雙手扶著一輛車把已經變形的電動自行車,站立不穩。旁邊站著一名 5 歲左右的小男孩,邊哭邊喊著:" 救救爸爸,救救爸爸 "。
  • 我要剁了你們!2歲男童被母親男友折磨致死,母親的眼瞎害了孩子
    一名年僅2歲的男童被母親男友折磨致死,整個虐打過程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母親也在阻攔的過程中受輕傷。如果這個母親的眼睛不瞎的話,孩子也不會被害死。2020年8月26日,西安中院開庭審理了此案,被告人林某將面臨法律的嚴懲。我要剁了你們!
  • 村民鋸斷樹砸中3歲女童 家屬求助:救救她
    今年只有三歲的晗晗,原本有著一頭烏黑的秀髮。可現在她的頭頂只剩下了兩條觸目驚心的傷痕,還有兩張病危通知書。這一切都源自一場意外。因為現在情況特殊,記者無法進入病房探望晗晗。但從晗晗母親劉合粉發來的視頻可以看到,孩子現在的依舊沒有恢復意識,兩條從後腦一直延伸到額頭處的傷疤清晰可見。劉合粉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是隨州人,去年是11月7號下午,晗晗和她姑姑的孩子一起在河邊玩,突然被鋸下的樹砸到了頭。通過劉合粉手機裡親友拍下的現場照片。
  • 大熊貓第一次當媽,整日「生無可戀」的表情,熊貓:救救孩子吧
    大熊貓第一次當媽,整日「生無可戀」的表情,熊貓:救救孩子吧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它們身上黑白相間的花紋和頭頂著的黑眼圈都非常有特點,大熊貓固然可愛,可它們卻是不讓人省心的主,從來都是別人照顧它們,如今,大熊貓有了自己的孩子,角色卻迎來改變
  • 「孩子吐血了!救救我孩子!」
    「孩子吐血了!救救我孩子!」2020年11月30日,江蘇無錫。錫山交警大隊民警韓桓在友誼路執勤時,一輛白色小車停在了他的面前,駕車男子焦急地:「救救我的孩子,她吐血了,需要立即送往兒童醫院」。韓桓向車內看去,發現後座上一個女孩渾身無力的靠在椅子上,她的媽媽在旁邊急得直掉眼淚。此時剛過早高峰,車流量仍然不小,韓桓立即駕駛警車開道,緊急引導求助車輛趕往醫院。
  • 成都14歲少女被性侵後墜亡:救救孩子,不該淪為一句調侃
    「救救孩子!」——魯迅《狂人日記》時隔半年,12月18日,成都14歲少女小小遭性侵後跳樓一案在成都雙流去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一時間引來全網的關注。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下面簡稱「女童保護」)統計數據表明, 2013- 2018年期間,每年公開報導的 14 歲以下兒童被性侵案件為125-503起不等。特別是2019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受到侵害的兒童(18歲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數807人,年齡最小的為4歲。
  • 一位在職老師的心聲:作業已經成為萬惡之源,救救我們的孩子吧!
    家庭作業太多太繁重,已經是無數個家庭的夢魘!曾幾何時,給學生書包「減負」的口號響遍報刊媒體,要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但是,十幾年過去了,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卻越減越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 不近視的人,長時間戴平光眼鏡,會近視嗎?
    提問:不近視的人,戴平光眼鏡久了,會導致近視嗎?注意:不近視的人戴平光眼鏡,可能不近視,也可能會近視。近視與眼球發育、不良閱讀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如:未成年人的眼球長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戴平光眼鏡並不能阻止眼球的增長。因此,戴不戴平光眼鏡,都有可能發生近視。但戴平光眼鏡與近視的發生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斬斷黑手,救救孩子
    教育管理部門和有關機構要恪盡職守,依法履職、依法盡責,要把規矩用起來,斬斷伸向教育、伸向孩子的黑手。  有記者問,近日,「香港眾志」以所謂「中學生行動籌備平臺」的名義發起「罷課公投」,藉此反對涉港國家安全立法。請問對此有何看法?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在答問時作上述表示。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想要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年幼時的父母教育尤其不能出現偏差,過分的寵溺縱容只會把孩子往錯誤的道路上越推越遠,有原則和分寸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心生忌憚、心懷敬畏,孩子才不會在父母的愛裡誤入歧途。
  • ​女嬰高墜、家長拒就醫,救救孩子!
    ​女嬰高墜、家長拒就醫,救救孩子!孩子能夠就醫、得到低保,當然是好事,但是要追問一下:父母親到底有沒有盡到監護責任?4個月大的、根本不會走路的孩子,是怎麼墜樓的?是推下去的,還是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女嬰高墜的?如此不負責任的父母,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 《殺死一隻知更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知更鳥什麼壞事都不做,只是衷心的唱歌給我們聽,這就是為什麼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種罪惡。知更鳥對於平凡的人象徵美好,對於心懷險惡的人更象徵善良、天真和本分,對於心懷偏見的人象徵遭遇種族歧視的人們。《殺死一隻知更鳥》一書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於196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知更鳥一直存在,殺害知更鳥的行為一直存在。才會引起無數人的唏噓感嘆,更多的是人性良知與邪惡的較量之旅。書中以黑人湯姆被白人婦女誣陷強姦罪為中心,展開了一場預謀殺害黑人湯姆掩蓋白人羞恥的角逐。
  • 已經會走路的寶寶依然喜歡被抱著,那要抱到幾歲是個頭?
    其實吃飯穿衣之類的,著急的時候給娃幫幫忙倒也沒啥,但是能走不走非要抱這個真的是要了親命,老母親的手臂修煉到撐起娃兩歲左右的體重感覺已經是極限了,兩歲以後就算是再女漢子,抱著30斤的娃超過10分鐘也會有想要扔出去的衝動。想當年我也一直被這件事困擾,曾經為此問過前輩大姐,熊孩子到底要抱到幾歲啊?
  • 百歲老人田玉龍:生育13子女卻都沒活到18歲,現127歲耳清目明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的平均壽命也越來越長,八九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百歲老人也不再鳳毛麟角。長壽老人田玉龍湖南第一長壽老人田玉龍,現在127歲,一生孕育13個孩子,卻均未活到18歲,世人都在羨慕她的長壽,卻沒有人能夠理解她的孤獨。喪子之痛,往後餘生只剩孤獨相伴田玉龍出生於1893年,是湖南省鳳凰縣人。
  • 勸世良言:20歲要走,30歲要想,40歲要戒,50歲要數!收藏學習了
    「20歲要走,30歲要想,40歲要戒,50歲要數」,這句俗語就是古人對年輕人的告誡,可謂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勸世良言,只可惜現在很少有人了解背後的寓意。20歲要走在以前的那個年代,講究的是讀了萬卷書,就要行萬裡路的俠義之風,在二十的這個年紀內還是懵懵懂懂無知無覺的,在農村經常會用「小子」來形容他們,這個年紀帶著無知覺得狂妄和稚嫩,所以農村父母經常讓這些孩子們出遠方去闖蕩,只有見識與經驗足夠、眼界拓寬對以後的發展才能有更大的幫助。
  • 身體有這些表現,可能要長高了,媽媽別粗心耽誤了(附1-18歲孩子身高...
    孩子的胃口會變得比以前更好,食慾總是很旺盛,總是說沒吃飽。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有這個變化,一定要保證孩子在飲食上獲得均衡營養以及足夠的鈣量。  鞋子變小  孩子長身體都是從下往上長得。  長高了自然腳就變長了,然後鞋子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