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人間一片哀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也不過如此。
清明掃墓,相信大家都曾在墓碑上看到過「故、顯、先、考、妣」這樣的字眼。那麼,這些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不熟悉這些字,可能會認錯祖墳、拜錯昔人,這不僅會被人笑話,還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為此,理解其中的蘊意和講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這幾個字的意義和用法。
一、「故」
「故」,在漢語詞典中,有「緣故」、「事故」等意思。除此之外,「故」還有表過去,表死亡的意思,如病故、父母早故等。
中國人比較忌諱「死」、「亡」這些詞,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人們往往會以「故」來取而代之「死亡」。因此,在墓碑上,我們看到的文字,往往是以「故」開頭,如「故先考夏公……」
這裡的「故」,是一種靜雅與莊重的表達,也是一種修飾的表達。為此,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墓碑開頭是沒有「故」字的,而是直接寫出內容,這裡便是直接省略了修飾詞「故」。
二、「顯」
「顯」,顧名思義,顯目、顯赫、彰顯的意思。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崇尚孝順長輩、尊敬老人。在墓碑上,刻有「顯」字的墓主,一般都是家族的長者。
具體來說,大致滿足以下條件:
1.為家族中輩分高的年長者;2.年紀常在60歲以上,上無老人(父母等);3.下面有孫輩。古語說「德顯考、行顯著」,說的大體也是這意思。
三、「先」
除了「顯」字,「先」也常被用來作「顯」的替補。「先」與「顯」同音同位,兩字的用法意義基本相同,都是表達對逝者的一種尊稱,讚譽、褒揚長輩為有德之人。不過,「先」的用法條件限制相對要低一些,即不用滿足「顯」字所要求的條件也可用。
總的來說,可以將二字通俗地理解為,「先」即先人的意思,表示對逝者的尊重和懷念、哀悼。「顯」,即用來稱讚生前功德比較高,聲名遠揚的人。
四、「考」
考和老,在甲骨文其字形是一樣的,為同一個字,均像一個僂背老人舉著拐杖之形。先秦時期,「考」常用來作為對父親的稱呼之詞。
結合「考」的字形、字義,我們可以大體概括出三個形象特徵:
1.年紀比較大2.腰已彎3.需要拄杖而行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壽命比較短,一般活到60-70歲的,已經算是非常長壽了。當父親年屆「考」齡時,腰已累彎,手腳已不再麻利,時常要拄杖出行,這時基本上就只能坐著曬太陽、頤養天年了。
為此,在古漢語中,「考」有表示為長壽、終年的意思,「考終年」,即享盡天年的意思。中國人認為,享盡天年,長壽而死為人生最圓滿的事情,所以,後來,「考」尤指逝去的父親。《禮記·曲禮》說:「生曰父,死曰考」,說的便是此意。
五、「妣」(bi,第三聲)
「妣」,代表女性,慈母的代名詞,古代社會用此來稱呼母親。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妣」漸漸用來表示已逝世的母親。
如陶淵明曾在《祭程氏妹文》中提到:「慈妣早世,我年二六,爾才九齡。」這裡所提到的「慈妣」指的便是母親,指陶淵明12歲喪母,留下他和妹妹二人。
六、「故、顯、先、考、妣」這幾個字的用法區別
顯考與顯妣:「考」指男性,「妣」指女性,顯考與顯妣,一般指6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逝者。先考與先妣:一般指60歲以下的男性、女性逝者。還有一種說法是,「顯」用於達官貴族,權勢人家,而「先」則用於平常百姓人家。
故顯考與故顯妣:指逝世的父親、母親。「考、妣」前面加「故顯」前綴敬辭,更加表達了對親人的懷念和尊敬。
而若是皇族,則往往會加一個「皇」字。
另外,有些地方的習俗不同,其對「顯」和「先」的解釋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認為,如果父母均已經過世,用「顯考」和「顯妣」;而如果是父母兩人當中的其中一人過世,則用「先考」或「先妣」。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為:子女給父母立碑用「先」,而孫輩給祖父母立碑則用「顯」。
考、妣合用:在生活中,偶爾能看到一個墓碑同時刻有考與妣兩個字。看到這裡,我們大體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座合墓,即同時埋葬了夫妻兩人。通常來說,這種合墓的碑文書寫一般都是按「男左女右」的順序來寫,即「考」在左,「妣」在右,這主要是受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古代社會以「左」為尊。
在這上面,往往還刻有兩人的生卒年以及子女名字等。通過其墓碑上的文字,我們大體可以窺視到墳墓主人的家族發展狀況。
點評
總而言之,死者為大,從古至今,立碑一直是件非常嚴謹、考究的事情。碑文,相當於逝者的身份證明,相當於逝者的個人簡歷,為此,其書寫記錄自然馬虎不得。
參考資料:
《據形說漢字》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