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長跑型選手」,華為在ICT行業的各個領域不斷演繹著從追趕到超越、乃至突入「無人區」的戲碼。
「太平洋一樣寬廣的管道(網絡)」是數字世界的基座,運營商級(電信級)路由器作為其中的「水閘」則直接影響到管道容量的大小,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為與思科對於第一的爭奪已經成為近幾年這個市場上的一大主題。
就在最近,IHS Markit發布的一份年度市場報告再度掀起了波瀾——2018年,華為路由器在運營商市場年度收入增長8.6%,以30%的市場份額位居排行榜首位。這也是繼2017年華為IP核心路由器在全球運營商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後,其首次在整體運營商IP路由器領域年度市場份額上實現了超越。
「過去三年(市場格局的變化)是一個中國供應商崛起的故事。中國的電信基礎設施投資水平非常高,同時華為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也取得了成功,在亞洲其他地區、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中美拉美(CALA)也極具影響力。」報告指出,「特別是2018年第四季度,華為在IP核心路由器方面的表現非常強勁,取得了47%的市場份額,創下新的紀錄。」
23年披荊斬棘:從技術超越到市場超越
在數據通信(路由器、交換機)市場上,思科曾經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世界上第一臺路由產品(AGS)即出自於它,並且始終保持著相當的技術領導力。華為翻過這座大山花費了23年時間,以線卡性能為參照則是17年,堪稱篳路藍縷、披荊斬棘。
「研發中國人自己的數據通信產品」,這是華為踏上路由器徵程的初心。1995年,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公司在北京成立研究所,拉開了自主研發路由器的序幕,彼時的團隊僅有不到10人。兩年後,推出了第一款型號為Quidway R2501的路由器。
2000年,具備了系列化路由產品能力的華為,藉由中國首款高端路由器NetEngine的推出,開始在數據通信市場上展露頭角。2004年,發布了旗艦核心路由器NetEngine 5000,推出伊始即在中國電信廣東城域網核心得到應用。2006年,它又推出了NetEngine 5000E這一創新的背靠背集群系統,這一技術上的突破省去了中央交換框、大量節省了總體擁有成本(TCO),同時還可根據網絡發展情況平滑升級到支持更多框集群,在當時僅有中美供應商掌握,從而開創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
2012年9月,華為領先業界半年發布了480G路由線卡,點燃了新一輪吞吐量競賽、引領IP骨幹網進入400G時代——也正是從那時起,華為實現了技術上的反超。2013年4月,在業界還沉浸在對480G的關注之時,這家公司又在其年度分析師大會上發布了1T線卡,這一次它領先了其他供應商1-2年。
此後,華為在路由器技術創新上一馬當先,在SRv6、FlexE、單埠400GE、雲化BNG等關鍵技術領域均實現了產業和商業進程的引領。
2016年,它發布了業界首個1T平臺2+8集群核心路由器,打造出最具演進能力的骨幹網平臺,最高(集群)容量可達128T。2017年,推出業界首個基於50GE FlexE的5G承載分片路由器,可提供50GE基站接入能力、無縫兼容100GE,基於創新的FlexE技術實現埠通道化物理隔離,為不同業務提供差異化的SLA保障。同年,推出業界首個單埠400GE,並率先商用部署。2019年,攜手中國電信在四川部署了全球首個SRv6商用局點。
如今,華為的運營商級路由產品已經部署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全球超過17億用戶。行業影響力方面,其在IEEE、CCSA、ATIS、BBF、ETSI和OMA等標準組織中均為董事會成員、並出任了9個IETF工作組的主席,2018年的IETF IP領域活躍草案數位居世界第一。
超越背後:壓強式投入下從「芯」開始的全面領先
反超的故事大家都愛看,正是因為其稀有性。華為在運營級路由器市場上何以達成這一壯舉?究其原因,在於壓強式投入下的持續創新以及對客戶訴求的把控。
以晶片為例,這無疑是路由產品的核心,而華為很早就意識到自研的重要性,自1999年開始研製基於ASIC架構的Solar晶片,2004年正式商用。在3.0時代,Solar晶片即已領先業界,目前為止已經演進到基於NP架構的5.0版本。
Solar 5.0發布於2016年,採用了16nm製程、集成45億門電路,是世界上首個T級網絡處理引擎(單晶片1.2T),它擁有2.2倍於業界的288個內核、1.5倍於業界的3168個線程;架構上的持續優化使之較上代版本提升了4倍的吞吐量。可靠性上,華為獨創了Atom-NPU-Thread三級隔離技術,並引入Memory全校驗以消除單比特軟失效。能耗上,Solar 5.0通過對動態調頻(每次降頻可節省10%)和智能開關核技術(關閉單核可節省0.2W)的支持,相較上代版本降低了37%。新技術融合方面,支持10層以上SRv6高性能轉發、us級Telemetry數據採集、FlexE/FlexE+等。
「哪有什麼洪荒之力」,尤其在技術密集型領域,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研發創新投入的決心。根據華為最新發布的年報,2018年,其研發費用達到1015億人民幣,佔比銷售收入14.1%,位列歐盟發布的2018年行業研發投資排名第五位;在過去十年中,在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4800億人民幣。聯合國下屬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向該機構提交專利申請高達5405份,位居全球第一。
在數據通信領域,這家公司整合了全球研發資源以打造業界一流的產品。其中包括法國巴黎的算法學習研究中心、美國矽谷的晶片預研中心、日本橫濱的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德國慕尼黑的網絡規劃實驗室、印度班加羅爾的VRP平臺研發中心,以及國內北京、南京、深圳的產品開發中心等。
從客戶訴求角度,除了性能、功耗、集成度這傳統「三圍」,可靠性更是運營商衡量路由產品的一項重要指標,華為深知這點。為了讓運營商「買得放心、用得省心」,甚至對路由器產品作出了「0事故」的承諾。為此,它不僅建成了擁有3700多臺設備、超過10萬條測試用例、能夠1:1模擬現網運行情況的業界最大的自動化測試工廠,以及開發了能夠100%覆蓋單板焊點、無需手工幹預的業界首款智能硬體測試系統,還制定了覆蓋從設計到開發、從生產到安裝運行的全生命周期的嚴苛質檢標準。
此外,網絡的穩定性要求也決定了存量設備難以被替換,曾經一度成為橫亙在市場後來者面前的一道鴻溝。華為在這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施工經驗並開發了相應工具。2012年9月,它協助中國聯通在無錫完成了業務不受損的核心集群路由器平滑搬遷,這也是當時最大規模、最具挑戰性的IP幹線網絡整網搬遷工程,從此完全打消了運營商的顧慮。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從10G、40G時代追趕,到100G時代並肩,再到400G、1T時代的超越和領先,華為運營商級路由器的這一勵志軌跡正是中國ICT力量全球崛起的一個縮影,此次市場份額的躍居榜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交替。面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智能時代,華為方面表示將持續踐行極簡架構、極簡協議、極簡站點、極簡運維的理念,在網絡架構、智能運維、網絡協議、轉發晶片、高速埠等領域不斷創新,引領智能IP網絡,致力將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相關閱讀:
韓國三家運營商5G開通3天,用戶數將破10萬
三大運營商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5.8億戶 4G用戶佔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