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靄琳(特約評論人)
號稱「最會溝通的政策」,卻以十分粗暴的手法,要求全臺灣宮廟十年內 「滅香」,以達到空汙減量的目標。事實上,全臺灣宮廟加總燃放的炮竹、香火與金紙所排放的空汙比重只約0.3%,民進黨為了「非核」這張神主牌,都能縱容燃油、燃煤電廠發電排放空汙,有什麼立場來管宮廟?
宮廟減香、減爐、少燒紙錢,藉此改善空汙,這原本立意良善,在臺灣也推動很多年,但到了民進黨執政時。「環保署」日前到地方上開說明會,簡報上居然加碼宣示「十年終極目標」,希望全面不燒香、不燒紙錢,讓部分宮廟負責人聽了很刺耳。
香火、紙錢是臺灣民間的傳統信仰,宗教力量並陪伴臺灣早年先民度過最艱困的時光。香火不僅作為人、神溝通媒介,更具有家族繁衍的意義;在傳統的華人文化裡,「滅香」猶如「滅族」,「香火不能斷」猶如「子孫不能絕」。
「減香」原本是立意良善的政策,民進黨下鄉到了地方,還未經過充份就貿然宣布 「滅香」,加上平時環保單位常到宮廟實測空汙預警,平時的小怨積成大怨,終於在周日發起「七二三眾神上凱道」遊行示威活動。
然而,宮廟不僅只是民間信仰,更是選舉時刻的重要樁腳,任何政治人物一到選舉時刻一定要到宮廟上香祈福。宮廟發起「眾神上凱道」示威活動,讓蔡英文震怒痛罵「為何沒見到內政部長出來澄清」;隨口補上的一句「政府會被害死」,更凸顯小英面對一籮筐政策爭議,內心的焦躁與不安。
後來經過民進黨內外緊急滅火,抗議「滅香」的活動也順勢改成「宗教嘉年華」活動,炮火雖然緩和,但信眾的憤怒仍在。
其實,減香、減爐是立意良善,就像年金改革也是為了年金永續,不致破產導致債留子孫。但從年金改革,到「滅香」,民進黨當局都用了最蠻橫粗暴的手法,導致立意良善的政策最後都被汙名化,這個宣稱「最會溝通的政府」,根本沒有在溝通。
而「神明上凱道」示威活動開始前,惹出本次最大紛爭的「環保署」,其「署長」李應元特別到臺北龍山寺「上香」,澄清臺當局沒有要「滅香」,只是要倡導「減香」,只是媒體「一字之差」,報導錯誤,造成民眾誤會。如果「滅」和「減」兩個字長太像,不如改成「少香」。
李應元如此回答還真是「提油救火」,明明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沒有落實溝通,反而把責任推卸到媒體報導用字錯誤。臺灣媒體眾多,難道僅是一家媒體的報導錯誤,就能激起眾怒讓宮廟團體走上凱達格蘭大道?李應元真的太看得起媒體了。
其實「滅香」只是一根導火線,早在「滅香」爭議之前,民進黨的「同婚」政策議題就已經惹得宗教團體不愉快了。而內政府最近又在研擬訂定 「宗教團體法」,擬立法管理宮廟等宗教團體的香油錢等捐款和人事。
因此,「七二三眾神上凱道」的活動,表現上是為了維繫傳統文化而發聲,但實質上更是告訴民進黨當局,訂定規範民間信仰的相關法令與政策時,應廣邀民間信仰代表參與公開討論,取得共識後才得開始執行。
另外,民進黨當局的政策意涵裡,民間信仰被視為空汙元兇。但相對為了達到 「非核家園」這個神主牌政策,民進黨當局大肆啟用燃煤、燃油電廠供電,政策豈非本末倒置,不管電廠煙囪,只管宮廟香火,如何讓人心服口服?
滿街跑的機車,成為最嚴重的移動汙染源,但管了機車,大眾運轉系統建置不足,等於讓老百姓行動困難,管不了機車,只好來管宮廟燒香。民進黨政當局因為管不好汽機車、工廠、火力發電廠、焚化爐的廢氣,才會拿民眾的信仰開刀,偉大的政府豈能只管阿嬤燒香?
燒香、燒金其實民間數百年來形成的文化與信仰,也用在祭典與宗教節慶上,應視為文化資產,予以保護的無形文化,更該受到政府重視。燒香燒金總量控管是有其必要,但不該嚴加禁止,否則恐有傷害傳統信仰之虞。
此外,當傳統文化遇上環保問題,並非總是衝突而只能選擇其一。很多時候,燒香會產生空汙,那是因為劣質香品充斥市面,政策應該倡導民眾「燒好香」,點燃以天然原料製成的好香,如此才能兼顧傳統文化與環保,而不是一味的「滅香」,粗暴的消滅傳統文化。(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 華夏經緯網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