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家族裡有很多「奇人異士」個個身懷絕技,既可上天攬月又可下海捉鱉,技多不壓身。其中專門對付水面艦艇的有反艦飛彈,包攬打擊方圓百裡的大中小各型艦艇。反艦飛彈家族裡面可有一位非常低調的「高手」,幾乎沒有多少人見過它的真容,藏得比大國重器的洲際彈道還要隱秘。
這款飛彈就是潛射型反艦飛彈,因為潛艇本身就長期出沒在大洋之下,平時就已經難得一見了保密程度高,加上潛射型反艦飛彈威懾較低關注度就低了,再加上掌握水下發射飛彈技術的國家不多,雙手就能數得過來了。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小看了這款飛彈,明槍易擋暗箭難防,突然被這飛彈偷襲一下可是要躺在海底涼涼的。
很好奇潛艇在水下怎麼發射的,飛彈的尾焰不會被水熄滅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研究研究。大部分的潛射型反艦飛彈都是乾式出水發射方式,從潛艇前端的魚雷發射管發射出去的,飛彈都在乾式載具裡面密封著可以保證不被弄溼,所以不用擔心尾焰被水掐滅了。乾式載具又分為兩種,有動力型和無動力型,簡單來說屁股會噴火的為有動力型,不會噴火的為無動力型。
有動力型載具的尾部裝有火箭發動機、水下控制舵及相關控制設備,通過潛艇魚雷發射管的高壓空氣彈射出艇,離開潛艇一段距離後,載具發動機開始點火加速,在水下推進一段時間後載具與海平面呈一定角度飛離水面升空,到達指定高度後自動拋掉前罩,飛彈的助推器點火脫離載具自主飛行。這樣好處就是潛艇可以躲在深水區悄悄發射「暗器」,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了。
無動力型載具結構就簡單些了,沒有了屁股後面那團火就體態輕盈了。利用潛艇的魚雷發射管發射時的推力和載具本身的浮力,載具會以一定的角度衝出水面後自動拋掉前蓋,然後飛彈點火脫離飛向目標。
現在我們初步對潛射型反艦飛彈的發射方式有了一些了解,那麼還有一個終極問題還沒解決,那就是潛射飛彈在水下是怎麼瞄準目標的?那我們再來研究研究。正常情況下反艦飛彈都是先通過載機的雷達搜索和鎖定目標的,然後將目標的數據傳輸到飛彈上,但是雷達在水下可是用不了的。那怎麼辦?當然是讓雷達在水面上用啦。
通常在潛艇的指揮塔上會布置有雷達等多功能桅杆,潛艇為了避免暴露蹤跡,在通氣管深度升起雷達等桅杆為飛彈提供目標的數據,將目標數據傳輸到飛彈上。由於條件有限就要自食其力了,潛射型反艦飛彈都要自帶雷達「上班」的,配備主動雷達引導頭不需要潛艇提供雷達照射,潛艇發射出去後就可以專心「跑路」了。
如果遇到潛艇不肯拋頭露面的情況怎麼辦呢,怎樣才能瞄準目標?有了數據鏈這玩意,一切變得簡單了。通常採用有動力型載具發射方式的潛艇,都是躲在深水區只需發射就行了,不需要上浮為飛彈指示目標的。有了數據鏈之後,飛彈可以通過其來接收到第三方的飛機或者軍艦雷達的數據進行瞄準,便能完成攻擊。
我國也是飛彈研發的強國,我國的反艦飛彈型號多、種類齊全,目前在世界上位於前列沒有之一,其中包括潛射反艦飛彈。早在1976年我國便開始嘗試設計潛射型反艦飛彈,1980年在033型常規潛艇的基礎上改裝了一艘反艦飛彈攻擊艇,型號為033G型。在指揮臺旁邊各安裝了3座雙聯鷹擊-82反艦飛彈的可升降發射架,但是只能在水面發射,作為嘗試性研究潛射飛彈的技術,該型只生產了一艘未曾批量生產,但是為我國發展潛艇水下發射反艦飛彈設計技術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有了經驗之後,我國的潛射反艦飛彈的研發漸入佳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成功研發出一款可以通過潛艇魚雷管發射的潛射飛彈,這款飛彈採用乾式無動力載具的發射方式。該彈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彈翼可摺疊裝在載具內。由於尺寸受限制,該彈的射程約40公裡,比艦載的鷹擊-82飛彈的射程小了不少。
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上世紀九十年代自我國從俄羅斯進口了「基洛」級常規潛艇一同引進了「俱樂部」S型潛艦飛彈,我們海軍發現自己生產的「劍」有點短了,在「俱樂部」飛彈這把「長矛」面前,我們的「匕首」確實沒有多大底氣。「俱樂部」3M-54E是一種雙速制三級反艦飛彈,巡航時採用噴氣式發動機作動力,飛行速度為0.8馬赫,末段飛行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作動力,飛行速度高達2.5馬赫,最大射程可達220公裡。
剛接觸到國外先進的飛彈確實有點心傷,還好我們軍工的「消化能力「強,很快就融會貫通並自己加以創新,摒棄了」俱樂部「飛彈粗大的外形,研發出了嬌小玲瓏的鷹擊-18潛射型飛彈。鷹擊-18潛射型最驚豔之處就是其射程,據說其射程超過了1000公裡,遠比」俱樂部「飛彈大幾倍。鷹擊-18潛射型同樣具備亞超音速結合的特點,末段超音速突防,攔截成功率非常低。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只能我打你,你打不到我,戰場上完虐對手。
江湖上再好的武藝,最後的勝負還是決定在武器上,沒有最快的劍最利的刀,只有更快的劍更利的刀。努力磨劍磨刀,手上的武器比別人的更鋒利才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