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中國震撼的世紀大移民: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2021-01-11 海佑講史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今天,海佑老師繼續給大家講解明朝時期歷史風雲。

上個世紀,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在這些歌謠裡面,人們的祖先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山西省洪洞縣北賈村西側廣濟寺旁的大槐樹。

山西大槐樹

一顆槐樹,如何成了這麼多人祖先老家的標誌,甚至還被人年年燒香祭祀的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緣由?

從宋朝末年開始,整個中國就進入了戰火不斷的時代。後來蒙古人滅亡了宋朝,建立了元朝,表面上元朝算是一個統一的政體,但動亂的根本依舊沒有什麼變化。

因為整個元朝從頭到尾都在打仗,蒙古人的鐵蹄踏碎南宋政權以後,並沒有停下他們的腳步,而是一路向西,再向西。

在連年不斷的戰火下,中原百姓過得苦不堪言,各地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加之元朝末年出現了各種天災,黃河、淮河等多條河流泛濫,饑荒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如此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個持續性的戰爭饑荒大亂世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的山西成了人們逃難的首選。

山西由元將擴廓帖木耳鎮守,此人驍勇善戰,加上山西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難攻,從而避免了長期戰亂之禍。

山西四面環山

並且那些年,老天對山西也特別眷顧,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與鄰省兵荒馬亂、災疫叢生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幾十年下來,山西的人丁越來越興亡,而中原其他省份的人口則越來越凋零,土地拋荒、房屋倒塌,千裡無雞鳴。

明朝建立以後,為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明廷開始陸續推出平衡區域間人口分布不均的政策。這個政策,重點就是將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的人,向人口密度小的地方遷徙。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小,靠種田生活的人們,自然活得會比較艱難。

如果遷徙到人口密度小、荒地多的地方,自己開荒種地,種得多收得多,生活自然會過得好一些,也能養活更多的人了。

古人耕種圖

而山西人丁興旺,人口密度大,就成了人口主要的遷出地。

站在全中國的盤子上看,人口遷移政策自然是好的,可以利用閒置土地,擴大經濟量,繁衍更多的人口。

但對於需要遷徙的人來說,事情卻並不是那麼美好。

在山西這個地方,已經安定生活好久了,甚至祖祖輩輩都在這裡,中國人自古就講究安土重遷、落葉歸根,一下子要遷到一個舉目無親、荒郊野嶺的地方,誰會願意?

如此一來,便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人,願意去外面找找機會了,但這些人數量太少了,還遠遠不夠充實其他地方的人口。

於是明朝政府只能採取強制措施,從朱元璋時期到朱棣時期,明政府先後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當時洪洞縣是山西南部人口最多的縣,因此移民先從這裡開始。移民辦理點就設在洪洞縣城北賈村西側廣濟寺的大槐樹下面,因此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們,基本上都走向了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之後他們的後人又有的遷徙到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根據後來的統計,在這場世紀性的移民大潮中,前後總共涉及881個姓氏從這裡遷出。

如今的老槐樹下有一座祭祖堂,凡是從大槐樹下遷出的姓氏,都會有一個牌位,總共881個牌位。每年都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這裡祭祖。

大槐樹移民部分姓氏

到現在,距離這場世紀大遷徙,已經過去600多年了,當年從大槐樹出發的先輩們,拖家帶口、步履蹣跚,背井離鄉,一路灑下了不少傷心淚。

在這遷徙的路上,不斷地有人倒下,可堅持下來的人們還是頑強地紮下了腳跟,他們以他鄉為故鄉,在這片幾度興衰的大地上,篳路藍縷,安居繁衍,到了明朝中後期時,中國的人口數量,又重新突破了億級。

知來者之可追,知未來之可期。

相關焦點

  • 「沿著九曲黃河 品讀山西歷史」之四——走近洪洞 尋根問祖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裡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9月25日,「遊山西·讀歷史」記者團,走近洪洞,撫摸歷史的年輪,尋找祖先曾走過的足跡。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近日,在老鄉群裡看到老鄉陳武先生撰寫的《洪洞大槐樹移民系列》,該文論述了洪洞大槐樹移民的由來等等。我都仔細看了!看得出,作者還是在一些資料梳理上下了許多功夫,難能可貴,但是仍然未能脫離於百年來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研究的窠臼!
  • 同是古槐遷來人,500年前是一家
    同是古槐遷來人,500年前是一家。(王建安 攝影)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移民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大槐樹鎮賈村西部,目前是大槐樹尋根祭祖文化園景區,景區內的重點文物有建築5棟、石獅2尊、碑2通、碣5方、石經幢1通、古槐2株。
  • 平遙、祁縣、洪洞縣,山西這3個縣久負盛名,誰更有發展潛力?
    山西省歷史悠久,遍地是名勝古蹟,稱得上我國文物古建築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尤其是一些小縣,藏著世間絕美的古蹟,比如說平遙縣、祁縣、洪洞縣,山西這3個地方久負盛名,在歷史文化上各有千秋,誰更有發展潛力?平遙縣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因為晉商的緣故,平遙成為票號金融的總部,在19世紀中後期達到了巔峰。在票號繁榮的年代,鏢局自然而然舉足輕重,平遙古城南大街61號,即中國鏢局博物館,算是很有特色的景點,所以說來平遙古城遊玩,可以看到很多過去的東西,探尋歷史上的每一個角落。
  • 大槐樹下寫著家譜,可以來這裡尋根祭祖
    有美景的地方就有故事,還記得去年出差到山西洪洞。出差間隙的時間去逛了逛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這個祭祖園不是很大,甚至沒有太原市的迎澤公園大。好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洪洞在國際上也是響噹噹的存在,尤其是那顆百年大槐樹更是許多背井離鄉人的心靈歸宿。
  • 山西這3座縣城被點名,未來將有大發展,有你家鄉嗎
    旅行測試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具有很強的測試引領作用,小編這就帶你看看它有哪些厲害的地方,在表裡山河大山西中脫穎而出,平遙縣,山西省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蹟,境內因平遙古城而聞名中外。平遙古城有著2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原型,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匯通天下」日升昌票號被稱為「中國現代銀行開山鼻祖」;雙林寺被專家稱為「東方的彩塑藝術寶庫」,鎮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珍貴的木造建築之一,臨汾市洪洞縣共有280多處人文名勝和自然景觀,1075處不可移動文物。
  • 威縣這幾個村王氏先輩牌位入位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堂!
    今天上午,威縣北胡帳、潘固、北章臺、河南黑虎廟王氏的四位始祖先輩的名諱牌位已奉安入位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堂,讓王氏先輩真正回家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凡是說「解手」的,你的祖先可能就是這裡的
    凡是說「解手」的,你的祖先可能就是這裡的洪洞大槐樹——明朝初期人口大遷徙的印證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地方的人喜歡把上廁所說成「解手」。明明是上廁所,為什麼非要說成解手呢,解手到底有什麼含義?我告訴你吧,凡是說「解手」的朋友,你的祖籍非常可能是我國一個曾經人口最多的省份。
  • 揭秘山西洪洞大槐樹歷史:小腳趾甲不全真的是純正血統的漢人?
    當時山西的人口比較稠密,於是從山西移民,這些即將離開故土的移民都對家鄉難捨難分,其中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聚集了很多移民,大家在官兵的監押下準備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為了後世子孫認祖歸宗的時候有個證據,於是就在每個人的小腳趾甲上劃了一刀,小腳趾甲便一分為二了。
  • 一棵大槐樹50年10餘次強制遷出812姓氏,可能你的祖先也來自那裡
    洪洞縣的遷徙之路山西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華人老家」,每年這裡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華人華僑來到大槐樹下尋根祭祖。因為這裡曾經發生過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遷徙,全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洪洞縣的後代。
  • 傳說有兩瓣小腳趾的人,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問祖先在那裡,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句話,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聽家裡的老人念叨過,也一定會再給自己的孩子們說。從這一點上來看,當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數量不在少數,導致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 中國很多人小腳趾頭上會有兩個指甲,有多少人知道裡面含的信息?
    雖然因為今年的疫情,學校還沒有開課,很多行業還沒有開工,但是正月十五已過,中國的農曆新年也算過去了。在往年正常情況下,全國的返城高峰也該早已經完成。中國春節,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員遷移,回家過年也叫歸根,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根文化很濃的民族,今天的話題就從尋根和遷移開始吧。
  • 說說明代山西移民臨漳那些事
    (楊鳳祥)在臨漳及周邊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要問我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而翻開臨漳縣近年所出的有本縣歷史方面的書,在對各村的來歷介紹中,僅有一小部分村是歷史上原有的村,而三分之二的村莊是明初由山西移民所建的村。可見,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明代山西大移民,對中國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 山西這個縣城,被譽為華人老家,古代遺蹟數不勝數,知道的人很少
    山西洪洞縣在洪洞縣,小北覺得最厚重的就是有著華夏大半部的古文明史,特別是祖先故裡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它的歷史意義非常的深厚,還有及寶塔,聖典,名畫三大瑰寶於一體的廣勝寺,囚禁蘇三的明代縣衙監獄等等古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