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 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

2020-12-14 騰訊網

馬克斯·韋伯(1864~1920)

100年前的今天,馬克斯·韋伯逝世。在過去一個世紀裡,這位被譽為現代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德國著名學者激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引起了廣泛的學術爭論。其對於現代社會根本特徵的探索,對種種困局和迷思的突破嘗試,在當下的新的焦慮時代裡,尤其是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理解等各個方面衝突不斷、旗幟眾多的喧譁與騷動中,依然充分給予我們投身於日常生活之現實,探索、思考並踐行有實質倫理內涵的生活之道的意義。

傳記預告

最新傳記:

《馬克斯·韋伯:跨越時代的人生》

中文版將於2020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工作室出版

年僅13歲,他就開始研讀馬基雅維利和路德的著作;29歲的時候,他已經當上了教授;他時而是滿懷激情的民族主義者,時而似乎又作為社會的觀光客過著美國式的人生:馬克斯·韋伯(1864~1920)不僅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同時也是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德國精神領域中最捉摸不定、最充滿矛盾的偉大人物中的一位。

他患有那個時代典型的「神經病」,著了魔一樣地工作,卻幾乎沒有完成一部著作;就連他的代表作《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也是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作為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法學家的韋伯,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章影響著全世界、好幾代學者和政治家,但是哪些事物影響了他、又有什麼激勵著他呢?作為人的馬克斯·韋伯至今也仍然是一個謎。

《馬克斯·韋伯:跨越時代的人生》於2014年出版,作者于爾根·考伯是德國最著名的學術記者之一,努力地令人信服地對韋伯孜孜不倦、時常走向筋疲力盡邊緣的人生作出闡釋,同時也勾勒了現代社會第一個偉大階段的令人著迷的時代圖景。中文版將於今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工作室出版。

作者簡介

于爾根·考伯(Jürgen Kaube),生於1962年,曾在比勒費爾德大學(Universit t Bielefeld)攻讀社會學專業,1999年起在《法蘭克福匯報》擔任編輯,從2008年起負責該報的社會科學版塊,2012年成為副刊的副主編。同年,他被《媒體雜誌》(Medium Magazin)授予科學領域年度記者獎。自2015年1月以來,尤爾根·考伯成為《法蘭克福匯報》的聯合出版人並獲得路德維希 – 伯爾勒獎(Ludwig-B rne-Preis)。

傳記關注點

在他的新書中,于爾根·考伯視韋伯為那個「英雄的現代」的代表人物,見證著身處時代的巨大變遷,記錄著德國從農業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現代的發展,並試圖用概念去把握它。多年來,研究者們紛紛與一位民族自由主義的韋伯跨時空開展政治論辯,或對這位患「神經病」的韋伯抱以同情;相較這種寫作激情,考伯的這部傳記則顯得冷靜而疏離,客觀地審視韋伯平生的困擾和韋伯試圖解答的問題。不管是寫到韋伯探究資本主義源起的命題,還是他政治色彩濃厚的支配社會學,抑或寫到他和瑪麗安妮的婚姻及後來的性慾問題,考伯都力圖保持一種外部視角,甚至將這段人生置於另一個社會學大家、傳主的同鄉晚輩尼克拉斯·盧曼的組織社會學和愛情社會學的視野裡。

考伯敏感地捕捉到韋伯著作和人生中隱藏的種種矛盾。正是這位傾向於「暴飲暴食」並把自己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的韋伯在力證「禁欲主義」對歷史的塑造力量。韋伯於1900年前後從羅馬的檔案館的原始資料裡孜孜不倦地研究著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儘管他自己的生活無往不在悔恨、懺悔和渴望救贖之間的拉扯中,而活得更像是一個天主教徒。

考伯也不單純將韋伯視為政治人物,而認為「民族主義是韋伯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的一種文人氣質。」而從1914年韋伯關於戰爭的言論開始考伯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一種代價,即知識分子成了社會學的犧牲品,學術被降格成了一種職業立場,科學本身被看成一種對諸如解決「社會問題」所作的貢獻。

儘管這部著作2014年時出版於傳主誕生150周年之際,于爾根·考伯卻沒有拜倒在大師的腳下。考伯摒棄了後世慣於賦予韋伯的一切英雄主義的描述,而是像韋伯自己所信奉的「客觀」和「清醒」的學術信條那樣,客觀而清醒地觀察他的人生,這種祛魅也未嘗不是一種優雅的做法。

目錄

為什麼馬克斯 韋伯應當引起我們的興趣

第一章市民階級家庭背景

第二章童年和少年——一部家庭小說

第三章柏林、自由主義和學術文化

第四章在印第安人、極端基督徒和大兵中間——韋伯的大學時代

第五章無限貿易公司和羅馬地產交易市場——一位初露才華的學者

第六章失意的港灣和激情的浪潮——馬克斯 韋伯結婚成家

第七章農業工人、股票投機商和「缺乏政治意識的小市民」

第八章「世界上神經最緊張的人」——馬克斯 韋伯的情感糾葛和精神崩潰

第九章由禁欲主義走向世界主宰——羅馬與新教主義論斷的誕生

第十章易洛魁人的國家、腓特烈 威廉四世的裁縫和歌德情書的客觀性

第十一章既心靈相通又立場相反的人——佐姆巴特和西美爾

第十二章有志者,成英雄——新教倫理

第十三章越過大西洋的社會旅行家——馬克斯 韋伯在美國

第十四章紳士、羅特醫生和種族問題

第十五章世界級村莊和它的社交精神生活——海德堡的圈內人

第十六章阿爾弗雷德、卡夫卡與國家機器

第十七章天下人都在談論性愛問題

第十八章艾爾澤與生活亂七八糟的人

第十九章音樂女神社會學、米娜和樂曲的小停頓

第二十章一個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登臺演講、對簿公堂、學者爭執

第二十一章統治的時代、維恩-斯特凡修道院和作為軍隊組織的社會民主黨

第二十二章俄國、社會主義和有組織的社會

第二十三章價值之神——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第二十四章因為什麼而死與為了什麼而死——馬克斯 韋伯評論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十五章世界觀的大賣場——「以學術為業」

第二十六章思想意識的大劇場——「以政治為業」

第二十七章遲到的青年時代和血腥的假面舞會——馬克斯 韋伯與蘇維埃共和國

第二十八章終結

經典人物是如何產生的?高尚的虛無主義者、他的影響和問題

注釋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圖片來源

新書試讀

導 言

為什麼馬克斯 韋伯應當引起我們的興趣

(摘自《馬克斯·韋伯:跨越時代的人生》)

伊曼努爾 康德曾說,人是「兩個世界的市民」康德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我們人是自由自在的,同時也是身不由己的。在一個世界中,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在另一個世界中,我們的行為則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諸如:不同的社會條件、各種欲望和自然的天賦秉性等。不過,兩種世界的市民也可以是歷史意義上的。比方說,在人們作為青少年的那個世界,未來似乎是屬於「市民階級」的,而在人們作為成年人走進的那個世界,「市民階級」所面臨的是他們誤認為的自我毀滅。倘若有人認為「市民階級」是歷史上的偉大事物,那麼,他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強大和懦弱來描述它。此外,假如人們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那個社會自我定義為民族國家以及自認為是基督教文化,而且20年之後,這個民族國家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力量對它無所顧忌,基督教文化也僅成了一種微弱的回憶,這時便產生了人們感覺自己是兩個世界市民的又一種可能。或者,我們以某種私人的日常生活為例:某人結婚成家的那一刻,不是這樁婚姻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庭,而是婚姻把業已存在的家庭繼續傳承下去。今天,我們或許會把這種情形稱為「人為包辦的婚姻」。夫妻的忠誠相守乃是天經地義;若是有人公然違反這一原則,那麼她就會像艾菲 布利斯特(德國作家馮塔納的同名小說中因婚外遇而命運坎坷的年輕女主人翁)和愛瑪 包法利(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同名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小說剛發表時,因內容和描寫敏感而被指責為淫穢之作)一樣有要求載入文學史冊的權利。於是,若干年後,這位在如此狀況下結婚成家的人不僅走進了一個出軌行為隨時可能發生以及某些人甚至將充分享受性愛的需求上升到宣言和綱領高度的世界,而且也走進了一個他將自己的婚姻繼續維持下去或是使之破裂的世界。

Max_Weber_by_PingChoots(rampages.us)

身為法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馬克斯 韋伯就是這樣一個「兩個世界的市民」。他生活在1864年至1920年間,是他那代人中知識最為淵博的學者,而且是新教主義、普魯士和家境地位非同尋常的市民階級精英中的翹楚。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候,他所生活的那個世界已經時過境遷,滄桑巨變。而且,他還給後世留下了數量無比巨大的著作文獻,特別是他未完成的手稿、數十篇科學論文、未發表的文章、公開的講演以及寫作計劃等。很多人認為,他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締造者之一。但是,他在與他人共同創建了社會學學會之後,自己很快又退了出來。在許多人看來,「理性」、「價值中立」和「去魔法化的世界」等詞語與他博古通今的科學研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別人眼裡,他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和聲名顯赫的政治思想家。他希望在民主制度的頂端出現一個有超凡魅力的領袖人物,並且默默地企盼著在現代社會的夜晚「古老神明的復歸」。這兩種描述都符合韋伯本人的情況。他生活在民族國家和它的危機的時代,與此同時,他還生活在歷史主義的學者群體、各種美學先鋒派思潮、工業初創時代和政治極端主義的世界裡

馬克斯 韋伯生於1864年。這一年,路德維希二世登基成為巴伐利亞國王;雅克 奧芬巴赫在巴黎上演了他的輕歌劇《美麗的海倫》;在卡爾 馬克思的領導下,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美國的南北戰爭鏖戰正酣,聯盟國一方成功地進行了軍事史上的第一次潛艇攻擊;「消耗戰」一詞首度出現;儒勒 凡爾納發表了他的《地心歷險記》;教宗庇護九世在他的《憂慮之至》(Quanta Cura)通諭中,對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加以撻伐,並以《謬誤綱要》(Syllabus Errorum)作為補充附件,將言論自由、泛神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自由主義和冷漠無情皆稱為無端的謬論邪說;在日本,正在推行的明治維新想要重新恢復昔日的天皇制度,結束武士階級的統治,並最終使日本西方化。

1920年馬克斯 韋伯去世。這一年,《凡爾賽和約》開始生效;一個月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慕尼黑的王宮啤酒館成立;在所謂的「卡普政變」中,民族主義保守派勢力企圖推翻柏林的帝國政府;羅伯特 維恩的《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在影院上映;第一部由安德烈 布勒東和菲利普 蘇波創作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磁場》在巴黎出版發行;最早的幾家私人電臺開始廣播;弗朗西斯 斯科特 菲茨傑拉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發表了他的關於性慾和性壓抑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新世紀第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比利時的安德衛普舉行;皮特 蒙德裡安首次採用他終生未放棄的幾何形體派風格作畫;葛麗泰 嘉寶剛剛涉足電影界;列寧發表了《趕上和超越資本主義》的演講。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羅克斯伯裡(第3版)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著

〔美〕史蒂芬·卡爾伯格(Stephen Kalberg) 英譯

蘇國勳 覃方明 趙立瑋 秦明瑞 譯

上述這些並非刻意列出的與馬克斯 韋伯生平年代相關的事件,形象地展示了韋伯所生活時代的特點。這個時代無可爭議的特點是:世界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今天不僅將其稱為「全球化」,而且還錯誤地認為,這些都是全新的事物。工業資本主義正經歷它發展的高峰期,電報、沒有風帆的蒸汽輪船和電的使用等技術發明擴展了人們的空間和時間概念。很快,地圖上只剩下了南極和北極地區兩個「空白點」。影響巨大的意識形態——自然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正在形成,技術的烏託邦思想紛紛登場,同時代的人親身經歷了美利堅合眾國和蘇維埃政權的興起。與群眾民主、劃分為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以及教會的世俗化一道,資本主義表現為改變世界面貌的一種翻天覆地的力量。與此同時,各種五花八門的社會實驗方法和文人墨客的所謂「項目方略」也試圖另闢蹊徑,逃避世界。一些未知其名和各自為政的幫派勢力推動社會變革的車輪不斷前進,從而在許多人那裡喚起了採用暴力手段重新駕馭歷史的欲望。

在馬克斯 韋伯出生和去世的這段時間裡,德國——韋伯對德國社會做了大量的深入思考——對這些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變化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韋伯出生之時,大約3700萬人生活在這塊若干年後名曰德意志帝國的土地上,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鎮裡,居住在10萬人以下城市中的老百姓甚至不到200萬。當他去世之時,德國儘管在世界大戰中遭受了人口損失,並且被西班牙流感奪走了許多生命,以及東部和西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波蘭和法國,但是人口卻增加到了6200萬。其中,有1500多萬人生活在大城市,僅有三分之一生活在不足2000人的村鎮中。1864年,若以美元計算,德國全國的工業產值是4.92億美元(英國為11.2億美元),到了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發表的1905年,德國工業產值達到了24.8億美元(英國為28.5億美元)。通過比較即可發現,這些年中德國的發展何其之快,並且後來居上,成了一馬當先的工業革命國家。在韋伯出生之年,普魯士20歲至24歲的年輕人上大學的比例是0.5%,在他去世之年,這個數字翻了四倍:1864年的大學生人數約為7000人,韋伯入學時,人數不到18000人,當他去世時,人數已達63000人。

除此之外,在1864年至1920年間,德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法律變革。以自由主義議員佔多數的普魯士議會從1859年起同國王的內閣發生了一場關於普魯士憲法的衝突,雙方中的哪一方擁有預算權和對軍隊的撥款權乃是爭議的焦點。這場危機期間,1862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奧託 馮 俾斯麥從此便將這項權力牢牢抓在手中;雖然普魯士原本是一個君主立憲政體,但是,不少人都將俾斯麥看成那個年代真正的一國之君。在他的領導下,「北德意志邦聯」於1867年建立,在巴登、巴伐利亞、黑森和符騰堡邦國加盟之後,德意志帝國於1871年宣告成立。1900年,《民法典》頒布生效。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土崩瓦解之後,德國的一些地方出現了蘇維埃共和國,在柏林建立了議會民主制。第二年,國民議會的議員們在安靜悠閒的小城魏瑪通過了新憲法。

《宗教社會學》

為了弄懂這個滄桑巨變的時代,馬克斯 韋伯的生平和著述有著解惑釋疑的啟發性意義,因為他幾乎對所有這些事件和變化過程都做過分析研究。正如他參與過對德國工業化問題的探討一樣,他也參加過對俾斯麥所推行政策後果的論辯。韋伯就德國的世界大國地位進行過廣泛思考,並且從新教主義立場出發,積極致力於對「社會問題」的探究。他認真思考了股票交易所是否僅利於金融投機或是對現代貨幣經濟亦有作用的問題,投身於普魯士國家和天主教會之間的「文化鬥爭」之中(最後站到了新教主義一邊)。對外,他要求德國奉行一種帝國主義的策略;對內,他則要求實行自由主義的政治。他不僅對社會主義的興起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對俄國革命、「情愛主義運動」、爭取婦女權利的鬥爭、人種理論和大眾媒體等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同時代的學者中,馬克斯 韋伯不同於他人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自己——我們必須這樣說——以無比巨大的熱忱和旺盛的精力對他所生活時代的那個社會進行分析闡述。在此期間,他全面了解研究了屬於那個時代的一系列文化範疇。他出生在一個民族自由主義氣氛濃厚的家庭,大學期間在各種學生社團裡磨練自己。他不但是一個咄咄逼人的沙文主義者,而且對「典型的德國東西」既愛又恨。他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工作幹勁一頭扎進對各種資料的研究當中,撰寫調查報告的工作量之大,超出人們的想像。他與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重要的政治和學術運動及其代表人物均有交往過節。由於性慾問題的折磨和勞累過度,他患上了1900年前後屬於那個時代通病的所有類型的「神經疾病」。而且,作為一名康復病人,他變成了一個長年累月在歐洲各地到處休養並且遠涉重洋赴美國雲遊的旅行者。雖然他對「文學家」不屑一顧,但很早就開始關注那個時代的文壇先鋒派,並與我行我素的文學藝術流派有著各種交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像許多人一樣成了擔起魏瑪共和國未來希望的人物。他不僅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討論,而且還參加了巴黎凡爾賽和約的談判。

韋伯是他那個時代最名聞遐邇的德國社會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在身前只出版過兩本著作和他的博士論文及教授資格論文的作者。他的主要著作《經濟與社會》在他去世後才印刷出版(因此有人懷疑他並非將此書列為主要的著作計劃)。幾乎他談論過的所有事物,都受到人們的讚賞或質疑:他的著作《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自問世以來在學者中引發的爭論從未間斷過。就勤奮工作、治學風格和愛做腳註而言,馬克斯 韋伯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學者,並且是一個「憤怒的居民」——對他的同時代人一貫脾氣火爆,吵架成癖,居高臨下。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等

講述馬克斯 韋伯的生平和思想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因為,這裡所述及的不單單是一個起伏跌宕、非同尋常的人物生平,而且,所論及的思想也是韋伯用來對那些依然纏繞著我們的問題做出回答的思想。「在現代,特別是在當前的最新時代中,似乎有一種緊張和期待的感覺以及一種無以擺脫的急迫感貫穿其間,像是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即將來臨一般。」這是韋伯的同事格奧爾格 西美爾於1900年正當他和韋伯所生活的兩個時代交替之際所寫的一句話。其時,很多人認為,19世紀最後三分之一世紀時的現狀無法再繼續維持下去了。回首觀之,這種感覺不僅表現為一種沉悶壓抑和可以得到解釋的感覺,而且還表現為一種即將變為現實的預言:等待著西美爾及其同時代人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和世界的兩次毀滅。「英雄的現代」——海因茨 迪特 基特施泰納語——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值此之時,知識分子和政治家們都認為,一百多年以來,世界歷史偏離了人間正道,誤入了窮途末路。於是,他們摩拳擦掌,意欲通過英勇的抗爭將其徹底改變。這正是西美爾所述及的人們這一感覺的非同尋常之處:當一個持續變革和不斷更新的時代結束之時,在許多人那裡產生的不是要去弄懂這個陌生時代的內心需求,而是懷抱著一種希望: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即某種可以揭示所有這些變革意義的偉大事物還未正式出現。

對此,馬克斯 韋伯曾經在對威廉二世國王的政策進行評論時,將這種同樣的感覺做了另外一番描述:「人們的感覺像是坐在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裡,對前方道岔的選擇正確與否,心存疑慮,忐忑不安。」 誰若是坐在這樣一列火車裡,那麼對他來說,前方道岔的選擇和懂得擇路而行的重要性就成了一個首要的任務。面對無法理解的歷史進程,許多人在思想上意志消沉,心灰意冷。而正是在這個時代,韋伯不隨波逐流,始終力圖不放棄自己的思考如何對社會生活進行描述,而不受某種意識形態或是輕率的時代診斷結論的左右?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再去重複韋伯對他所處時代的危機經驗所做的那些回答。但是,倘若通過一部學術性的人物傳記能夠就一些關於韋伯的著述及其生平的問題,亦即關於生活中的問題以及對社會進行描述的問題獲得某些啟發性的東西,那麼,這部傳記就算達到了它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雲上思韋伯——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網絡紀念論壇時間:6月14日(周日)9:00-11:00、21:00-23:00地點:學術志嘉賓: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 韋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免費上線
    中,將推出他個人的經典音樂劇作品《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版,這是該頻道自4月3日開播以來,繼《約瑟夫和他神奇的彩色夢幻外套》與4月10日《耶穌基督超級巨星》兩部作品之後,連續第三周在周五推出韋伯的經典音樂劇作品,在線免費觀看時間為48小時。
  • 紀念莫迪裡阿尼逝世100周年二次藝術創作展覽開展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張瑋煒)昨日,《哦ki哦Occhio》紀念藝術家Amedeo Modigliani(阿曼迪奧·莫迪裡阿尼)逝世100周年二次藝術創作展覽在大連逅庫創意產業園舉行。
  • 《黛安娜》2022上映 紀念黛安娜王妃逝世25周年
    《黛安娜》2022上映 紀念黛安娜王妃逝世25周年 時間:2020.11.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 土耳其孔亞城舉辦魯米逝世747周年紀念儀式
    中國旅遊新聞網12月17日訊 賈拉爾·阿德丁·魯米(Jalāl al-Dīn Rūmī)逝世747周年之際,土耳其將舉行 「Seb-i Arus」 儀式來紀念這位以寬容和仁愛,無論宗教、教派和種族,用博愛擁抱全世界的偉大詩人。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致敬光輝歲月 紀念黃家駒逝世27周年巡演下月來渝
    今年是Beyond樂隊成立37周年,也是黃家駒逝世27周年,每年各地都會有各種紀念家駒的演出活動,今年也不例外。就在12月3日晚7點半,一場名為「光輝的歲月」紀念黃家駒逝世27周年專場演唱會將在重慶袁家崗寅派動力舉行,喜歡Beyond樂隊的樂迷千萬不要錯過。說到Beyond樂隊,它成立於1983年,由黃家駒、黃貫中、黃家強、葉世榮組成,在八九十年代曾經紅極一時。
  • 俄紀念託爾斯泰逝世100周年 哈吉穆拉特石揭幕
    下周六是俄國文豪列夫·託爾斯泰(1828年—1910年)去世100周年之忌辰,相關紀念活動已在俄國全境展開。不同於蘇聯時代,今天對託翁的紀念有了新的內涵。俄羅斯之聲11月6日報導,日前在距離圖拉的亞斯納亞波良納約40公裡的彼羅戈沃,俄羅斯筆會為哈吉穆拉特石舉行了揭幕儀式。
  • 紀念作者逝世一周年
    作品本身講述的就是作者自身的故事,因此在去年作者逝世之後,富士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就做出了正式完結《櫻桃小丸子》系列的決定。而在今年,日本漫畫雜誌《RIBON》表示,為了紀念櫻桃子逝世一周年,將會在10月刊中專門刊登《櫻桃小丸子》新作《小丸子搞萬聖節派對》!
  • 紀念但丁逝世七百周年,近百幅《神曲》插圖呈現於烏菲齊
    2021年是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但丁逝世700周年。去年,義大利文化部便將每年3月25日設立為國家紀念日「Dantedì」以紀念但丁。今年是藝術史上又一個關鍵的周年紀念日——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但丁·阿利吉耶裡(Dante Alighieri)逝世700周年。從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到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再到當代藝術家馬修·布勞斯(Matthew Burrows),但丁的史詩之作《神曲》啟發過無數藝術家。
  • 線上讀書會|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
    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時間:4月10日(周五)16:00-18:00地點:當當網當讀直播嘉賓:潘佳佳、宋來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23周年的紀念日。春秋來信——紀念張棗逝世十周年時間:4月10日(周五)20:00—21:30地點:思南書局·詩歌店微信讀者群主講人:顏煉軍(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棗逝世十周年祭
  • 歐洲最大雷鬼音樂節舉行 紀念鮑勃·馬利逝世30周年
    為期十天的音樂節不僅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20萬歌迷,還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紀念雷鬼樂的代表人物鮑勃·馬利逝世30周年。包括鮑勃·馬利遺孀在內的馬利家族多位成員擔綱演出。Rototom Sunsplash模仿自1978年起在牙買加舉辦的Reggae Sunsplash音樂節,至今已是第18屆。它聚集歐洲各國的雷鬼愛好者,表演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主要是牙買加藝人。
  • 憶翁美玲——紀念翁美玲逝世三十五周年(文/夢晨)
    五月真是一個多事之夏的月份,剛剛紀念完一代歌后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不到一個禮拜緊接著就是知名香港藝人翁美玲逝世三十五周年。--題記五月八日是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紀念日,為此,我特地在勞動節小長假期間寫了《憶鄧麗君--紀念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一文。
  • 「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開展
    11月12日下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委員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主辦的「壯採境界——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舉行開幕式。《百年巨匠》創始人、北京銀谷藝術館館長楊京島,涵芬樓藝術館館長劉文哲,高冠華先生的眾多學生等眾多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紀念路遙逝世廿八周年
    十一月十七日是偉大的文學家路遙去世二十八周年紀念日。十一月十四日下午兩點半至五點半左右,由陝西省作協主辦的紀念路遙逝世二十八周年文友書友讀書會,在西安市長安中路嘉匯漢唐書城隆重召開!
  • 受疫情影響,歐洲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的大展會如期舉行嗎?
    儘管如此,紀念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桑蒂逝世500周年的展覽於當地時間3月5日至6月2日如期在羅馬奎裡納勒博物館開幕,據了解,策展方將通過限流等多項措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期間有可能被迫暫時停展或減少接待人數,但不會延長展出期限。
  • 《夢100》戀愛周年紀念周年祝福徵集中
    不知不覺,《夢王國與沉睡的100王子》國服也已經一周年了,隨著全新的周年紀念專題頁的上線,各種活動也一一揭曉,從線上到線下,各種福利滿滿的節奏啊~是時候來一波回憶,作為對《夢100》最棒的周年祝福了~!
  • 伊拉克首都機場聚集大批民眾 紀念蘇萊曼尼逝世一周年
    海外網1月3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報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有大批民眾前來,以紀念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逝世一周年。根據社交媒體發布的視頻顯示,巴格達機場周圍道路交通擁擠。現場民眾或點燃蠟燭,或高舉蘇萊曼尼的畫像,還有人揮舞旗幟並高喊口號。
  • 義大利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展將如期開幕
    【新華社微特稿】紀念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桑西逝世500周年的展覽5日將如期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開幕,策展方將通過限流等多項措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度有猜測拉斐爾紀念展不能如期舉行。
  • 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 梵蒂岡為其 「封聖」
    ­  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但她的生平功績和所創建的慈善事業也一直飽受外界批評和質疑。­  法新社4日稱,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當天聚集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十萬計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