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造的「颱風」級核潛艇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核潛艇,他的水面噸位是2.6萬噸,水下噸位超過了4萬噸,幾乎是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的2倍大。蘇聯一共建造了6艘「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目的是使用蘇聯當時全新的P-39型戰略飛彈,這種飛彈射程達到了8300公裡,可以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單彈頭打擊威力為10萬噸TNT當量,一枚飛彈就有100萬噸TNT當量的打擊能力,一次可以摧毀10個中等城市。一艘「颱風」級飛彈核潛艇的一次齊射,基本就能把整個美國的大型城市「核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颱風」級的戰略飛彈從來沒有滿編過,僅有1艘「颱風」級曾經攜帶了10多枚戰略飛彈,其餘「颱風」級一直都處於沒有飛彈可用的狀態。他們都被部署在科拉半島面向北冰洋的大型核潛艇基地中,一出港就能很快隱蔽在北極冰蓋下,這樣他們的生存性就有了保障。
「颱風」級核潛艇超級巨大的艇體,源自於蘇聯給他套上了3層耐壓殼。首先是兩個筒型的艙段,作為人員艙段和功能艙段,然後中間夾著飛彈艙段,飛彈艙段只佔據核潛艇的前半部分,後面則是巨大的動力艙段。「颱風」級核潛艇有2臺VM-5核反應堆,以提供他所需的巨大動力,由於內部空間很大,他甚至可以在艇內設置遊泳池和洗浴間。
「颱風」級核潛艇之所以造這麼大,一方面因為P-39飛彈尺寸巨大,彈體長度超過了15米,要搭載20枚,就必須要建造一艘噸位超過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的大型核潛艇,然後,又因為蘇聯工程師不想要巨大的背脊,這樣會破壞潛艇的靜音能力,因此他們設計了一個沒有背脊的巨大艇體,使用分段焊接的方式,搞出來一個巨大的外殼,這個外殼不是卷板機一次成型,因此強度廣受質疑。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武力承擔每艘「颱風」級核潛艇每年2500萬美元的巨額維持費用,何況他們連飛彈都沒有裝備,留著戰略意義也不大,恰值美國願意出錢讓「颱風」級核潛艇退役,以便於削減俄羅斯的戰略力量,當時俄羅斯就同意了美國的要求,拆解了其中的2艘「颱風」級,剩下的4艘「颱風」級中,3艘被封存了起來,剩下的最後1艘則被改造為「布拉瓦」戰略飛彈測試潛艇,一直使用到現在。
當然,俄羅斯願意放棄「颱風」級核潛艇,也和俄羅斯有了新的替代產品有關係,俄羅斯新的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飛彈核潛艇,噸位和「俄亥俄」差不多,都是2萬多噸,雖然裝備的飛彈少一些,只有16枚,但是也依然夠用,而且大小、噸位合適,價格便宜,且性能先進。此後,北風之神級也經過了改進,擁有了20枚飛彈,這樣其打擊威力基本就和「颱風」級持平了,這也就宣告了「颱風」級的徹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