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彈道飛彈問世以來,世界軍事大國就一直在尋找對付彈道飛彈的技術途徑,積極發展反導防禦系統。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18個國家和地區從美國、俄羅斯購買並部署了彈道飛彈防禦系統,1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反導系統的研製。
▲ 圖1 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示意圖(圖片來自百度)
在彈道飛彈防禦武器與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有效的對付飛彈防禦武器的突防技術和方法,從而保持並提高彈道飛彈的突防效能,是確保彈道飛彈繼續發揮應有的軍事作用的惟一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效的突防手段不僅是保證打擊效果的重要前提,更是一種戰略威懾力量。有了多種可以用來對付敵飛彈防禦系統的突防手段,將給敵方的防禦造成更多不確定因素,使敵方沒有防禦飛彈的足夠把握,從而降低其信心,起到威懾的作用。
突防手段更是降低戰爭成本的有效手段。沒有突防手段,只能採用飽和攻擊的戰術,以求在敵方的反導防禦網的間隙中有一定數量的「漏網之魚」。飽和攻擊手段要求增加部署大量的彈道飛彈,而高效的突防手段則可以顯著的節省作戰經費。
突防手段是不對稱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發展多種突防手段,不僅可以使敵方防禦系統的有效性降低,而且還會迫使敵方投入更大的經費來改進和完善其防禦體系,付出更大的代價。在進攻性武器上的低投入,可造成敵方在防禦性武器上的高花費。
▲ 圖2 高超音速飛彈示意圖(圖片來自百度)
隨著美國、俄羅斯、西方一些國家的反導防禦系統技術的不斷進步,反導系統的預警時間不斷增加,攔截命中精度不斷提高,這些都對彈道飛彈的突防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如何改進和提高彈道飛彈的突防能力以保持其作戰有效性是彈道飛彈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
根據彈道飛彈的飛行特性,反導系統各作戰環節可以概括為探測、跟蹤識別與攔截。即以預警衛星和遠程警戒雷達系統搜索、發現可疑的目標,獲取目標粗略彈道和預測落點,然後對群目標進行跟蹤,並在跟蹤結果的基礎上對目標進行分辨,並對其進行彈道精確測量,最後反導攔截器發射對來襲飛彈進行攔截。
▲ 圖3 美國捕鯨叉反艦飛彈的彈道相當複雜,通過機動突防(圖片來自網絡)
從現代戰爭發展的趨勢看,戰場環境日益複雜,飛彈武器的火力對抗日益激烈,攻和防這一矛盾的演化也越來越突出,飛彈突防技術正朝著多種突防模式發展,如螺旋式、擺動式、滑翔式等機動突防技術,以增加飛彈飛行彈道的不確定性,使攔截飛彈無法預測彈道飛彈的彈著點;發展多彈頭技術;假目標(假彈頭、誘餌)技術等。未來幾十年,彈道飛彈與反導系統之間的攻防對抗將越演越烈。發展具有突防能力的彈道飛彈成為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 圖4 分飛彈頭突防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突防系統是飛彈的重要分系統,它本身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涉及到微電子、材料科學、雷達、電子對抗、光電對抗、信息科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自動控制等諸多學科,是一項跨學科的系統工程。突防系統的設計不僅要從自身系統的局部,而且要從飛彈系統的全局出發來系統地考慮。
突防技術是針對反導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針對性的對抗設計。如通過幹擾和阻止防禦體系對彈道飛彈的準確探測、跟蹤及識別:或者採用靈活的機動變軌突防,又或採用多彈頭飽和攻擊等手段。使彈道飛彈無損傷地通過反導防禦系統攔截區,最終成功擊中目標。
軍事小百科
圖/ 源自網絡
出品/ 科普中國
作者/ 鴻爪雪梨
策劃/ 武玥彤
監製/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