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上海輝煌過,但後來倒閉的麵包店不計其數,有一些還能在上海麵包店簡史上留下短暫的一筆,有些早已拂去了無痕。
相比馬哥孛羅關店時大家紛紛發情懷貼的「依依惜別」,香特莉當年關店的場面就弄得有點不太好看了。
90後的小朋友大概都不知道香特莉這個品牌了,但對於70後80後來說,應該還能記得它的標誌色——紫色。
香特莉是一家中新合資的西點店。1993年開業的那天,邀請了周潤發來主持開業剪彩儀式。
他主演的《上海灘》早在1980年代就在上海播出,掀起了一陣「許文強熱」。由周潤發來剪彩,麵包店也罩上了「明星光環」。
■當年上海的報紙上紛紛報導了周潤發來剪彩的消息
香特莉可一點沒辜負大明星的「背書」,它的發展非常迅猛,鼎盛時期開出了90多家門店。
除了實幹,它還注重宣傳,在報紙上做整版廣告從來不手軟,還會做一些公益活動提升品牌形象。
只是到了2012年,它開始上報紙社會版。
不少市民反映,由於門店突然關閉,禮券難以兌換。等到最後剩下淮海中路店一根「獨苗」時,甚至還出現了「擠兌潮」。
它倒閉至今已經有8年了,似乎沒有太多人在懷念它。
和香特莉一樣,曾經在上海輝煌過,但後來倒閉的麵包店不計其數,有一些還能在上海麵包店簡史上留下短暫的一筆,有些早已拂去了無痕。
■1993年香特莉刊登在報紙上的大幅廣告
在2002年《文匯報》的報導中,指出上海麵包房正進入整合時期。
「在『地鐵戴玲特』、『格蘭西餅屋』、『萬代福』等相繼倒閉之後,另一些有實力的、已經建立一定品牌知名度的麵包房卻在加快兼併收購的步伐。」
當時,在加快兼併收購步伐的有可頌坊,它接收了『好鄰居』轉讓的7家門店;
還有『克莉絲汀』,它定下了宏偉的發展目標:至2006年,要把在上海的門店發展到500家。
克莉絲汀餅屋的宏偉目標實現過。突飛猛進時期,它5天就能開出一家新店,門店高峰時期曾達到1000家。
高克敏曾吃驚於克莉絲汀的快速發展:「最火的時候他們報上來的月餅銷售數據是4億元,月餅券、麵包券賣得瘋脫。」
這家名字洋氣的西餅店是臺商於1993年在上海創辦的,公司的核心產品是麵包和蛋糕。
鼎盛時期出門就能見到它紅色的招牌,哪個上海人手上沒幾張它家二十元的代金券?
■2004年,西藏路方浜西路口克莉絲汀餅屋門前,男女老少為買蛋糕邊角料排起了長隊。/沈家善 攝
從小時候常吃到鮮少問津之間,不過隔了幾年光陰。網友們在大眾點評網上寫出了這種感覺:
「不知道有多少年沒吃他家的點心了,曾紅極一時的老牌麵包店。」
「早幾年這個牌子的麵包房很多很多,走到哪裡都能看到。」
「小時候經常吃的麵包店,現在上海不多見了。」
克莉絲汀的門店在肉眼可見地減少。
一篇財經報導指出,它自2014年下半年起開啟「關店潮」,6年門店減少一半。
門店減少是因為虧損,自2013年首虧開始,克莉絲汀已連續虧損了7年。
除了內部管理有問題外,高克敏覺得克莉絲汀最大的缺陷在於中央工廠的配送模式已越來越不適合市場需求。
雖然他本人對克莉絲汀的麵包有幾分偏愛:
「我覺得塑膠袋封口的(麵包)帶回家比較衛生,早上要吃的時候拆開包裝,放微波爐裡微20秒,又松又熱,在嘴裡化開,最好吃。」
但是大多數上海人對於麵包新鮮度的追求是趨近極致的。
1997年有新聞指出:「儘管麵包的保質期比起蛋糕來要多出2天,可以存放5天不變質,但如今上海人不買隔日麵包已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習慣。」
■2006年,「世界盃」麵包大賽中國區選拔賽在上海舉辦。/沈家善 攝
為了凸顯更好的品質,有的麵包生產商往經銷點上送麵包,一改以往一天只送一次的做法,分為上下午兩次送。
而到了2003年,在來福士廣場開業的麵包新語給上海人帶來了關於新鮮的全新體驗。
為了縮短麵包從出爐到零售的時間,他們在店裡裝有一套製作麵包的設備。
麵包店採取全透明的方式,顧客可以一邊挑選麵包,一邊觀看麵包的整個製作過程。
臺資企業的85度C也採取了現烤現賣的銷售模式。
這兩個麵包品牌打入上海後,大規模地推進著「圈地開店」的發展目標,成了克莉絲汀強大的競爭對手。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