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
《西遊記》雖是神魔小說,但並非是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是作者對深刻的社會問題的抨擊。吳承恩生活的明代後期,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生活糜爛,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個社會的秩序處於混亂狀態。
《西遊記》是作者的思想與現實撞擊而成的產物。吳承恩撰寫神話題材,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他寫過志怪體裁的《禹鼎志》,序言中表達他明確的寫作意圖:「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所以作為西遊記裡的主角孫悟空不僅承載了作者的理想,同時也寄託了人們的精神追求。
縱觀整部小說,孫悟空這一形象不僅是一個英雄的成長史,也反映了一個人從「自我」到「無我」的進化歷程。
一、前期:猴的形象——隨心所欲、無畏強權。
我們都知道孫悟空的來歷頗為傳奇,它是東勝傲來國花果山上的一個天生石猴,日月所感,天地所生。他出世後隨心所欲,不受任何的束縛。孫悟空大鬧龍宮,拿走了金箍棒,又到冥府,勾掉了猴屬生死簿上的姓名。
龍王和冥王上天庭告御狀,玉皇大帝派人捉拿,卻發現他的本事非凡,於是便招安孫悟空為弼馬溫。孫悟空本來心裡也歡喜,後來竟然聽說這官職非常低下,便怒火頓生,打出天宮,回到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齊天大聖」。
後來又因為蟠桃會沒有他這個「齊天大聖」的位置又覺得受了騙,遂在蟠桃會上搗亂,偷吃蟠桃。最後竟大鬧天宮,把十萬天兵天打得落花流水。玉帝沒有辦法,只能請來如來佛收伏他。如來問他為什麼「要奪皇大帝的尊位」?他回答道:「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最後如來出手,將他壓在了五指山下。
在封建專制時代,皇帝是最高權力的代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能違背。可是在孫悟空的眼裡這些全部不存在,他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只要壓迫就要反抗。這都跟作者所在的年代是脫不了關係的。
作者將孫悟空設定為無父無母的猴子目的也頗有深意:首先因為是猴子出生,所以有著爭強好勝、隨心所欲的猴性特徵;其次,如果有父母,那必定從小就受到各種教化,明白所有的行事準則,那麼便不會有如此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
這時期的孫悟空在乎的是「自我」,簡單來說別人開不開心不重要,我自己開心最重要。
二、中期:人的形象——主動助人、有始有終。
孫悟空被如來壓在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後,他陪同唐僧到西天去取經,這時候孫悟空的性格已經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無知無畏的孫猴子,它開始變得有始有終、有責任心了。
去西天的路上困難重重,但是孫悟空一直積極樂觀,並勇敢和各類妖魔鬼怪戰鬥、幫助他人。
高老莊收豬八戒是為民除害;寶象國鬥黃袍,摔妖兒,可謂斬草除根;後來在鳥雞國,他掃蕩妖魔,救活烏雞國王;在車遲國,孫悟空又主動解救那些受壓迫剝削為道士服勞役的和尚;在比丘國,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的性命;在隱霧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貧苦的樵夫後面還有他在火焰山絕火種,解救了當地的百姓。這些都是他助人的有力證明。
這時候他不再以個人喜好為中心,而是開始成長為一個「人」,開始學會為別人著想。
他的變化還體現在至情至性這一方面,自從決心跟隨唐僧取經的那一刻,孫悟空就做到了兢兢業業,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他都沒有放棄。特別是「三打白骨精」那時候,唐僧誤會他要趕他走,孫悟空悲痛欲決,臨走之前還是拔了三根毫毛 ,變了三個行者四面圍住師父下拜。並叮囑師弟要小心,最後一步三回頭地走了。後來唐僧有難,他不計前嫌立馬又回去了。
如果把西天取經當成一番事業,那麼孫悟空在這個事業裡肩負了一切重擔。保護唐僧需要他,堅定「信心」需要他。連唐僧都說出過「西天這等難行」的話,豬八戒更是經常要分行李跑回高老莊,只有孫悟空一往直前,永不退縮,一直將唐僧護送到西天取到真經為止。
這時候孫悟空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有責任心、有正義感,堅定理想不放棄。
三、後期:神的形象——鬥戰勝佛、摒棄自我。
小說的最後,孫悟空一行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並回到了大唐。孫悟空最後被封為鬥戰勝佛。這時候孫悟空已經完全變了,他變成了一個正義凜然的神的形象。他不再是那個無天無地的猴子,他有思想、有見地,以天下為己任。
很多人說悟空接受封神就等於向權利屈服了,我卻覺得不是如此,他接受封神只是因為他明白了秩序,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不再以自己的喜惡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而是像一個神佛一樣以眾生為重,把自己排在最後,這時的他已然達到了無我的狀態。
孫悟空這一形象是猴性、人性與佛性的完美融合,早期的孫悟空作為一個猴子只懂得爭強好勝,可是後來作為人卻至情至性,再到最後成佛後的摒棄自我。他的形象是多層次、多角度融合的。他鮮明的形象不僅是這部小說中,更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縱觀孫悟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呢!年輕的時候我們無知無畏,成年後我們開始堅守自己的事業、忠於自己的選擇,到最後我們把眼光放長放遠,開始關注國家與人民,這不正是人類追求的「自我」到「無我」的進化嗎?所以,孫悟空這一形象不僅是一個英雄的成長史,更是一個人從自我到無我的進化史。